书城投资理财富爸爸财商培养-创业入门
15524000000017

第17章 从再就业走向创业(2)

据调查,现在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城市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即为老年化社会。老年人口的主体是退休职工,退休人员相当于在职职工总人数的31%,据数据显示,到上世纪末,全市退休人员将接近200万人,到2020年,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都将陆续退休,仅仅上海市的老龄人口将增加到350万人左右,其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大致要达到50%上下。如何使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是关系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大问题。

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疗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六十多岁还在发挥余热的比比皆是。代际之间,六十多岁照顾七八十岁,已经力不从心;四五十岁又正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事业两副担子双肩挑,照顾家里老人是心有余,力不足。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四二一”家庭从这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年龄起,将出现“八四二一”问题,即两个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后,生育一个子女,同时要照顾双方的父母四个老人,以及双方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八位老人。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职责,但是家庭结构到了这样的状态时,家务劳动社会化势在必行。因此,办“托老所”大有市场前途。上海各区县办的养老院人满为患,每月收费500元左右,仍是苦于床位不够,不能满足需求。不少托儿所已改为托老所,但还不解决根本问题。有待于有识之士跻身于这一积德千秋的事业。

六、告别“正规军”

相关信息显示,在上海的浦东尚未开发的时候,上海未来中心区和城乡结合部区、老城区和新建居民区、人口稠密区和人口逐步导入区,将按“小居民委员会、大街道”的原则,设立拥有定编在60人左右的街道办事处和配备3~5名专职干部的居民委员会。看来社区这个广阔的新天地将需要更多的转岗职工。现在仅上海卢湾区、普陀区甘泉街道、杨浦区殷行街道就录用了148名纺织职工为街道、居委会干部,他们平均年龄为48.5岁,党员比例高达6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0%,是一支精干的队伍。

上海纺织局“支持社区建设”的报名动员工作一开始,在上海飞轮厂担任过车间主任、支部书记、厂党委办公室主任的竺爱华,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过去的正规军,如今当起了游击队。她和其他262名同行一起参加招聘考试,以名列第一的成绩被录用为居委会文教员。她发扬纺织干部吃苦耐劳的精神,曾一人三小时扫了六栋七层楼的楼梯;她发挥宣传干部的特长,为居委会起草报告以组织清扫卫生死角;还理直气壮地赶到居民纠纷现场,成功地劝解邻里纠纷,缓解了矛盾。

中老年创业

我国在从开始实施“九五”计划期间,城镇失业队伍的一贯显著特点是:成年人失业增多,国有单位削减的职工占失业人员的比重增大。其中不少人属于“老三届”,这些人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上山下乡数年之后,陆续回城后由国家安置就业(这也是当前国有单位大量冗员的一个重要成因),现在人到中年,一旦失业,再就业就十分困难。由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知识储备陈旧,技术单一甚至没有掌握什么技术,难以和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以及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农村劳动力竞争,以至失业期一再拉长,如果夫妻双方失业,生活水平便急剧下降,成为新的城市贫困人。

与此同时,农民进城,以其特有的劳动力廉价优势参与城镇就业竞争,加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据历年的数据显示,农民在城镇就业的人数历年仍然呈增长趋势,城镇四个职工中就有两个农民工。农民工中已有不少人掌握了生产和经营的技术和业务,能够适应城镇工作,有的已成为企业的骨干。由于雇用农民工工资低,好管理,不需要时可以辞退,所以许多私有企业和建筑行业都愿意接受农民工。

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很多人觉得城市的工作竞争大,压力大,很难找到工作,于是就到农村去。农村中虽有人在城市站住了脚,但并不是说农村不需要人,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流入城市,仅留下老人孩子在农田耕作,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隐患。正当壮年的城镇劳动力,文化知识比普通农民高,接受新事物比农民快,“杀个回马枪”,到农村种地去。在上个世纪的上海郊区,曾出现过回归土地热,全郊区约有6万人告别原有工作,回归土地从事农业。南汇县大团镇的王亚芳果断地告别市属企业,回到家乡和丈夫一起办起养猪场。崇明县合兴乡的张敏娟不久前歇下家庭羊毛衫编织业,承包100多个大棚种植蔬菜。回到土地的大多数人都创出了成绩。松江县茸北镇的叶桃英前几年外出打工,后来见家乡农业搞得火热,便回村承包了12亩土地,去年每亩均超吨。南汇县宣桥镇的邵金仙关闭了饮食店,到新场镇承包近百亩土地,种粮种果养鱼综合经营,去年创收数万元。青浦县蒸淀镇的俞龙根前几年主动辞掉乡文教助理的职务,承包100多亩土地,办农场种粮食,目前经营面积发展到近千亩,成为郊区“种粮状元”。讲科学,用科学,以科学促进生产效益提高,是回归土地者从事农业的特色。青浦县沈巷镇的几位回乡务农者与周围农民一起自发成立了“农民科技研究会”,对茭白的密度栽培、肥水控制进行研究,使茭白的收获期由原来的1个月延长到5个月,每亩产值也增加2000元。

回归土地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上海农村政策稳定,支农扶农政策始终不变,务农收入长年保持较高水平。同时,农业劳动强度不断减轻,风险日益减少,也提高了回归土地的热情。近几年来,郊区农机、植保、种子、水利等相关的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农业的劳动强度也相对减轻,而收入稳定,由此吸引了不少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一些有远见的企业看到农业的发展潜力,到农村办起了再就业发展基地,不仅妥善安置了下岗职工,而且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就上海为例,仅宝山公交企业开发公司就在总部和长兴岛两处建立了再就业农副生产基地。两处共安置宝山公交公司的下岗职工106名。第一年就饲养并上市食用半成品鸡24000只、鹅3000只、乳鸽10000只、猪200头、淡水鱼20000公斤,80亩优质稻米生产区水稻亩产500公斤,共创造利润100多万元。与此同时,下岗人员也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些下岗职工在农副生产基地找到了自己再就业的新舞台,现今人均每月收入在800元左右,大家都安心、高兴。

今年45岁的养鸡场负责人原在家乡养过鸡,1987年因征地到宝山公交公司工作,下岗后自己要求到再就业农副基地养鸡。对此亲人朋友都反对:“刚跳出‘农门’,怎么又吃回头草?”她回答说:“我有双手,有特长,何必给国家添困难。”现在,她每年饲养肉鸡12000多只,并在吴淞地区办起了销售门市部,请了九位下岗姐妹当助手,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葛志国下岗后建起的苗圃,如今已从70多平方米扩展到3000多平方米,建有7个暖棚,花卉品种也增加到700多种。他还获得城乡建设部颁发的绿化工5级技术证书,并加入上海市插花协会,他的插花作品《静》还获得在上海举办的四国郁金香插花比赛二等奖。许多职工高兴地说:“真没想到,下岗职工当农民也能有这么多创造。”目前,他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建设,最近在吴淞镇新征50多亩土地,建设更大规模的养鸽场,同时还准备寻找新的生产基地,扩大切花生产。

二、售后维修服务的利润锋头

国有企业改制之初,上海无线电十八厂彩电装配车间主任、共产党员张文龙,受命负责再就业的安置工作,负责安置该厂与其他两厂合并后的全厂千余名下岗员工。他的心里难以平静,他明白许多下岗职工在仪表、电器方面有一技之长,只是苦于找不到发挥的途径,尤其是缺少领头闯路的组织者。他决定加入下岗职工行列,领着大伙闯出一条社区家电维修服务的新路来。

广电公司和卢湾区政府支持这个设想,街道特意拨出两间房给他们做场地,然而,创业毕竟是艰难的。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有的同志虽然有技术,但对搞社区家电维修服务缺乏信心。张文龙没有气馁,带领四名下岗职工白手起家,每人筹资1000元,办起了上海兴仪社区家电维修服务社。他们以周到的服务、过硬的技术、低廉的价格,赢得信誉,对年纪大、身体不好有困难的用户上门服务。一位老人来服务社请求帮助修理油汀,油汀原不属修理范围,检修难度也高,为不使老人失望,张文龙骑车上门,拆下油汀,带回社里修好,送回老人家中,老人很是感动。

在张文龙的带动下,服务社的全体职工,为民服务不计工作时间,上门修理不怕路途辛苦,开业仅三个月,服务社就为居民修理各种电器896件,服务收入27万元,从业人员也创业时的5个人,发展到20人,收入也从原来拿250元下岗补贴,现在月收入平均1000元左右,最高可达3000元。继续延伸社区家电维修服务网点,让更多的下岗职工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中来,是张文龙的心愿。

三、送货上门,利人利己

目前,中国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农村的城镇化之风,许多乡镇都建起了大型商厦,村里的生活必需品以及蔬菜水果供应也相对以前更加方便及时,可如今的“卖货郎”在城市的郊区仍然受欢迎。这些货郎大多由农民半路出家,生意也以海鲜、水果等居多。海鲜、水果由渔民、果农送到家门口。因为现代农村,青壮年的劳动力大多在外工作,或者就近工作也是比较繁忙,不能有充裕的时间及时购买生活必需品,而且,目前社会大多是独生子女,子女成家后大多生活在城市,而父母大多生活在乡村或城郊,购买蔬菜水果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不是很方便,这就为“买货郎”提够了有利的利润契机和市场。而且,在农村生活,农家所用的水桶、淘箩、脸盆等塑料制品一般都要从货郎手里购得的,被面、枕套等一些生活日用品也可在货担上挑选。由于这些乡间货郎大多来自生产方,中间环节少,商品价廉物美又能送货上门,市郊老年农民尤为满意。而农民购买商品较为爽快,货郎也愿意下乡做生意。城市下岗职工中一部分人独具慧眼,用勤劳智慧和对市场的灵敏感应找到了这个利润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