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平遥古城
15525600000004

第4章 明清市井的写照

经过一百年前的那场社会大变革,最后的封建王朝早已离我们远去。平遥古城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汉民族市井生活的缩影,依然留下了生动的历史写照。

在方方正正的县城里,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yóu yán)巷组成的棋盘式路网格局沿用至今,真实展现了明清时期古城街衢(qú)巷陌的典型特征。大街最宽,约有5米,像所有古城那样,分成东、西、南、北四条,是为车马客货通行和进行商品贸易设置的主要街道。小街宽度次之,属于满足居家生活需要,方便骑马、坐车和乘轿出行的次要街道,一般不允许外来的客货交通和游商进入。这些次要道路把古城分隔成了许多地块大小基本相等的街坊,而且连着四条大街,井然有序地组织着来自各个方向的交通。小巷比较狭窄,最窄的甚至不过0.6米,仅供徒步穿行或防火防盗隔断使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蚰蜒巷遍布整座古城,延伸到了城内各个角落,维系着寻常百姓的居家生活。棋盘式路网经纬交织,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无论生活在深宅大院的有钱人家,还是居住在里坊和街坊的庶民,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静谧天地,出行十分方便。平遥古城的街巷格局把居住生活与道路交通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细微之处无不透出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即使今天徜徉在大街小巷,仍旧可以感悟到昔日商贸的繁花似锦和生活的恬静惬意。

棋盘式的路网格局承袭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也就是按九宫格的样子,把田亩分配成九份地块,犹如“井”字形。中间的地块为公田,其余绕其周边八个地块为私田。在井田格局里,只有“井口”四周的阡陌通达便捷,适合居民聚散,沟通交易。这是最早的棋盘式的道路系统的雏形。由井田进而延伸出了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设集市,也就是《管子》书注所说“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可见古城庶民市井生活与道路交通和商业贸易息息相关。那么平遥的市井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还要从它所处的地理交通区位说起。

平遥古城在明代属于汾州府所辖,地处太原、平阳、汾州、潞安、大同等五府、十八州的通衢要冲。贯通京城和秦陇、川陕的京陕驿道经由这里,从古城的东、西城门穿过。同时,在太行山区与吕梁山区之间,还有四条联系各县、乡的主要通道,也都要穿过古城的东门和西门。得天独厚的地缘禀赋,使川流不息的过境交通和商品集散的频繁进出,带给了平遥异乎寻常的发展优势。于是各式各样的手工作坊和商业店铺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竞相在古城开张营业。一座方三里的小县城里,不但开设了15个比较大的市场,而且还匠心独运,特地辟出“土”字形的商业街,丰富着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

对传统文化怀有特殊情愫,这是平遥人在市井生活中的一种态度,哪怕运筹商业铺面的布局也不例外。他们相信《周易》中关于伏羲八卦推演的规律,习惯于“上南下北”确定方位的思维,根据“木、火、土、金、水”五行顺次相生和“土居中央”的特征,取“土能生金”的寓意,盼望平遥财源滚滚,茂盛三江,于是把这座古城的商业街规划成了“土”字形。这和通常情况下县城里普遍采用的十字形商业街有很大不同。“土”字上面的一横是首尾相连的城隍庙街和衙门街,下面一横是东大街和西大街,而中间一竖指的就是南大街。在这五条街上,聚集了几百家手工作坊和古香古色的商家店铺。直到现在,亲和宜人的老街古韵,青砖瓦舍的穿堂楼院,还有梁枋间安装隔扇横披和走马板的老字号铺面,加之平遥商家操着纯正乡音的生意叫卖声,都化做了独特的人文标识,使这座古城原本模糊的明清市井生活,变得清晰鲜活起来,仿佛触手可及。

不过悉心追寻就会发现,尽管在“土”字形商业街上荟萃了各类大宗小单的山货用品,临街铺面的经营业态却是各有侧重。如东、西大街乃过境必由之路,车水马龙的交通和经久不息的贸易赋予了两条大街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商贸辐射范围超出了小城周边的境域,几乎覆盖了整个晋中地区。城隍庙街和衙门街的情形则不然,商家面向的客户主要是古城内外的庶民百姓,出售生产资料和柴、米、油、盐、布匹、粮棉、肉食等居家生活的日常消费品。在这五条商业街中,最不寻常的就要算南大街了。

南大街既是古城的中轴线,又是古城商业街的精华所在。平遥在明清时期曾经形成了一大批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如蔚泰后、协同庆、永隆号、云锦成、天元奎、百川通、长升源等,大多开在南大街。从清道光年开始,南大街上还曾集中了平遥的22家票号总部,一时成为全国金融汇兑业务的中心。如今这条街上百年老店随处可见,店铺列肆,横匾连楹。店与店比肩而立,高低错落的屋脊和檐口跌宕起伏,使一色青灰的天际线在平缓中不失丰富的变化。一座古代专门用于市场管理的楼阁跨街而建,歇山屋顶,二层三重檐结构,黄蓝相间的琉璃瓦和雕梁画栋的彩绘,都使这座卓然高耸的市楼显得格外醒目,成为古城的地标性建筑,打破了南大街平缓的天际线,与鳞次栉比的商业店铺相映生辉。

走进南大街,门前各式各样的招牌、幌子琳琅满目,竞相媲美,竭尽能事炫耀着自己,招徕(lái)着南来北往的顾客。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穿行,不时地会被商家店铺的老字号牌匾、走马板上的彩画和精美的木雕装饰所吸引,令人目不睱接,驻足留步。店铺之间的山墙墀(chí)头上镶嵌着福禄寿、四时如意和戏曲人物的砖石雕饰,刻画细致,栩栩如生,给商业气氛浓重的店铺平添了传统的文化底蕴。临街铺面大都采用了拼装方便的黑漆木制实榻门板,也有一些铺面间或采用槛墙和槛窗的做法。走马板上用晋中地区传统的金青上五彩画技法,以蓝、青、金三色为主,绘出各种汉纹锦图案,包括花鸟、瑞兽、山水、楼阁、软草、夔(kuí)纹、福寿和人物故事等。铺面装饰华贵富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晋中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至今从平遥古城南大街的喧闹繁华,不难想象出明清时期这座小城市井生活的场景。

那时生活在古城里的平遥人仍旧维系着家族式数代同居形式,坚守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家庭形态。他们住着封闭的合院式民居,一成不变地恪守着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和长幼、嫡庶、贵贱区分的礼制规范。如今数百座传统民居院落仍旧保存完好,它们以特有的居住建筑形态,向人们展示了明清时期平遥人的起居生活。

在平遥人的精神世界中,寄托着尊儒重道、多元崇祀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尤其在明代以后,他们深受三教合一的影响,以儒、释、道为本,古城内外民间崇祀变得异常活跃,出资兴建的庙宇寺观比比皆是。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六七十座规模不等的庙宇、佛寺、道观和民俗杂祠。诸如文庙、武庙、镇国寺、双林寺、清虚观、城隍庙之类,已然成为明清社会平遥市井生活神异化特征的标识。

不仅如此,明清时期平遥开庙设市,利用岁时节日或规定日期,在城隍庙内外进行集市贸易,举办庙会,也是市井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们将商品交易、文化娱乐和宗教崇祀融合为一体,年年都把逛庙会当成祭祀神灵、自选购物、自娱自乐和人际交流的最佳时机。每逢庙会,城隍庙里必定“百货云集,百戏杂陈”,娱神娱人,人神共乐。平遥县城地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中心,除在城里坐店经商的生意人之外,到平遥赶庙会的商人五行八作无所不有。开庙时分,峨冠博带的豪门士绅、方巾长袍的儒雅学子、罗衫钗裙的深宅女眷、布衣草履的农田耕夫比肩接踵,纷至沓来。这样的民俗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虽然早已物是人非,不过从人声鼎沸中多少还能感悟到些许当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