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肝炎知识问答
15525700000003

第3章 (1)

11.乙型肝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的,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13亿人中有6亿~8亿人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有4亿多人感染后身体内产生抵抗力,还有1.2亿人为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

(1)血液途径传播:只要注入含有极微量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就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在手术、注射、针灸、采血、输血、文身、穿耳环孔等过程中,如果被感染的针头刺伤或接触被感染的血液,或使用公用牙刷、刮须刀片理发刮脸,或在口腔科操作过程中沾染带有微量血液的飞沫等,都有可能造成感染。

(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唾液、汗液、鼻咽分泌物与初乳中,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创口进入机体造成感染,尤其是唾液传播。这种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必须煮沸(100℃)10分钟或高压蒸汽消毒才能灭活。当含乙型肝炎病毒的唾液污染了食具、用具、手及指甲后,很容易引起传播。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常有家庭聚集现象,往往一家人中有数个感染者。此外,饮食业的食具未经消毒处理,也极易引起传播。

(3)母婴传播:孕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占5%~10%,母婴传播率为22%~50%。妊娠后期患有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为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90%以上被感染,并易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约有40%来自母婴传播。

(4)昆虫叮咬传播:热带、亚热带的蚊虫,各种吸血昆虫。

(5)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还可存在于患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及经血之中,故性接触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人们也把乙型肝炎列入性传播疾病范畴。

12.丙型肝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与乙型肝炎比较相似,但以输血及血制品的传播为主。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据报道,输血后的肝炎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者达90%,国外血友病患儿因注射血制品第Ⅷ因子而感染丙型肝炎者达55%~60%。此外,血液透析疗法、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和器官移植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危险性也较大。国外曾报道29例器官接受者中13例发生移植后肝炎,其中12例为丙型肝炎。

(2)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乙型肝炎病毒一样,丙型肝炎病毒也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因此,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也是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家庭和群体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共用梳子、指甲剪、剃须刀及牙刷等引起的接触传播。与丙型肝炎患者接触时间越长,受感染的危险性就越大。儿童感染丙型肝炎的危险性与其父母感染的状况有明显关系。如果父母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均为阳性,其子女56%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阳性,显著高于单亲阳性者子女的感染率(14%)。此外,还有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如夫妻及性伴侣一方患有丙型肝炎,另一方就有可能感染上丙型肝炎病毒,而且其传播的危险性是随患者病情的加重而增加的。

(3)母婴传播:母亲可能通过分娩以及哺乳过程,将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婴儿,但其传播危险性较乙型肝炎病毒为低。

(4)其他方式传播:如牙科医生通过接触患者唾液或被患者偶然咬伤等,也有可能感染上丙型肝炎病毒。

13.丁、戊、己、庚型肝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1)丁型肝炎: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发炎,其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几乎相同,且总是与乙型肝炎同时存在。它可发生在乙型肝炎感染的急性期或慢性期,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与经黏膜、体液、注射及母婴途径传播。

(2)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和甲型肝炎很相似,也是经粪-口途径传播的,直到目前为止,尚未证实有关性接触与非肠道途径会传播本病。

(3)己型肝炎:目前,对己肝的具体传播途径还没有一致公认的看法,一般认为粪-口途径和血液传播的可能性都存在。

(4)庚型肝炎:因为庚型肝炎属于一种新型肝炎病毒,研究的时间不长,确切的传播途径不是很清楚,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血液传播;②母婴垂直传播;③静脉注射毒品;④医源性感染;⑤性接触等。

14.接触了肝炎病毒就会被传染吗?

肝炎病毒有一层非常坚硬的外壳,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60℃的水中能活10个小时,100℃的水中能活10分钟,可见,肝炎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特别在潮湿的环境中存活时间更长。尽管肝炎病毒的抵抗力强、存活时间长,但并不是接触了肝炎病毒就一定会被感染,这是因为:

(1)肝炎病毒在传播过程中是可能灭活的,如在空气中如果受到阳光紫外线曝晒。

(2)肝炎病毒的感染还受被感染者的身体免疫状况和是否注射过疫苗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传染机会最大的是血液、乳汁、唾液、精液、阴道分泌液等,如果不是长期密切接触,或者注射了疫苗,被感染的机会也不大。

不过,为了防患于未然,当发现被肝炎病毒污染了的物品,要及时消毒,接触了肝炎患者要及时检查。

如果能确定接触的是甲型肝炎患者,在接触后的半个月至两个月间,检查肝功能及甲肝抗体。如果未发现异常情况,一般可以排除被感染的可能性。

如果接触的是乙型肝炎患者,在接触后一个半月至半年内检查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如果未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若仍怀疑自己被感染,也可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5.应当如何隔离肝炎患者?

目前,在病毒性肝炎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应强调对肝炎患者实行隔离,这也是预防肝炎传染的一项重要措施。鉴于肝炎的病毒类型和临床类型的不同,各型肝炎的隔离方法和隔离时间也不完全相同。

(1)隔离方法。一般分为医院隔离和在家隔离。有条件的患者最好在医院里进行隔离,并对甲、乙、丙、丁、戊等不同病毒类型的肝炎患者实行分室隔离。如果选择在家隔离,可设立家庭病床,由街道和当地卫生院负责隔离治疗,患者的盥洗用具、牙刷、剃须刀、餐具、被褥等物品应与健康人分开使用,排泄物也进行专门消毒处理。

(2)隔离时间。①甲、戊型肝炎患者,一般自发病之日起不低于3周;②乙型和丁型肝炎,急性期最好隔离至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为止;③如乙肝到了恢复期仍保持阳性者,则按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处理;④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家中其食具和生活用具应坚持与健康人分开使用,直至被证明无传染性为止;⑤丙型肝炎一般要隔离至黄疸完全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为止;⑥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慢性患者的处理则与乙肝相类似。

据报道,有人在得病6年之后,转氨酶虽已趋于正常时,血液仍具有传染性。因此,慢性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应调离直接接触食品、食具、自来水或幼儿园的工作,不可献血,并严格遵守个人卫生,以避免感染他人。如果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应有防护措施。

16.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怎么办?

与肝炎患者,尤其同急性传染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必须进行严密的医学观察,以防止成为新的传染源。一般可根据情况采取下列几项措施:

(1)如果被观察者短期内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乏力等肝炎常见症状,则必须及时检查、隔离治疗,并采取消毒措施。

(2)如接触的是甲型肝炎患者,可于一周内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幼儿1毫升,学龄前儿童2毫升,成人3毫升,肌肉注射,一个月后重复一针。保护效果一般可维持6个月。因甲肝的潜伏期为15~45天,故接触后的半个月至2个月间,应检查肝功能及甲肝抗体。

(3)如果接触的是乙型肝炎患者,则可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用量成人为5毫升,新生儿为1毫升;同时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由于乙肝的潜伏期为45~160天,故在接触后一个半月至半年内应检查肝功能及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标志物。

在潜伏期间,应注意增加营养,禁烟禁酒,防止过度劳累,避免机体及精神创伤。

必须注意的是,如果接触者已出现可疑肝炎迹象,又是从事食品加工、托幼机构保育及炊事工作的话,则应暂时调离原岗位,待确诊后再决定是否隔离或恢复原工作。

17.怎样预防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能预防的,应针对其传播方式,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

(1)管理传染源。加强对乙肝患者、HBsAg携带者和献血人员的管理。对乙肝患者应立即报告并采取隔离措施,对其污染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HBsAg携带者不能作为献血员和担任炊事员、保育员等,但可照常参加工作和学习;对献血员应严格体检。

(2)切断传播途径。主要防止医源性感染和阻断母婴传播,严格血液制品的管理,同时也要避免日常生活传播。

对甲型、戊型和己型肝炎,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与急性甲型或戊型肝炎患者接触的易感人群,应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应在接触后7天内行肌肉注射。目前,甲肝疫苗已在我国研制成功并试用于易感人群,取得了一定效果。对乙型、丙型、丁型、己型和庚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加强医疗器械消毒,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加强透视室的管理,对血液和血液制品应严格检测。对学龄前儿童和密切接触者,应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可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医疗意外或医疗损伤不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3)保护易感人群。①甲型肝炎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②市售人血丙种球蛋白和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剂量为0.02~0.05毫升/千克,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不宜迟于接触后7~14天。③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肝的最根本途径,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及其他高危人群。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坚持0、1、6三针全程免疫程序。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进行接种。④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意外暴露后免疫。注射HBIG的时间越早越好,因为HBIG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前在体液中与病毒发生作用。乙肝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生后6小时内注射针刺和有损伤者应在暴露前24小时和一个月后注射一次。

18.为什么查肝功能时要空腹?

肝脏是调节糖代谢最重要的器官,也是脂类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查血糖及血脂则可以了解肝脏的功能。而血糖和血脂与膳食均有密切的关系,如饱餐或进高糖饮食后血糖浓度增高,2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食入高脂肪膳食后,血脂含量升高,3~6小时后逐渐恢复正常。因此,空腹时抽血才能反映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实际水平,也即反映肝脏糖和脂类代谢的实际情况,所以查肝功能时要空腹。

19.肝炎患者何时应做CT检查?

CT检查是通过CT扫描仪的扫描检测与计算机数据分析,来发现体内细小病变的一种医学检查技术,CT的分辨力较高,肝内占位性病变、原发和转移癌的形态、轮廓、生长方式、钙化、坏死、出血、血运情况等均可显示出来,静脉造影后1厘米左右的早期肝癌也可以发现。

CT检查主要鉴别黄疸是外科性还是内科性质的,还可了解胆囊、胆管、胰腺、肾脏以及腹膜淋巴肿大情况。虽然CT检查可以为肝病患者治疗提供方便,但它并不是肝炎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只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变患者排除早期癌变或疑肝癌和鉴别黄疸性质时,才有做CT检查的必要。

20.肝炎治疗有哪些误区?

现在,肝炎治疗有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西药“水土不服”。目前常用的西药有三十多种,绝大多数为“进口转内销”,这些药物在国外普遍认为是有效的,但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肝炎病毒有不同的类型,欧美人也不同于中国人,而国内地域范围又很广,大江南北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类型,所以适合西方人的药物未必适合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