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上)
15525800000014

第14章 《冼星海》

剧情简介

1905年,中国澳门一家贫困渔民的木屋前摆放着一张破网,两只旧桨。有位刚刚失去丈夫的妇女生下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他就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冼星海。

多年以后,巴黎一家咖啡馆内,为求学而打工卖艺的冼星海,用小提琴拉着一曲圣·桑的《天鹅》。他高超的演技、悲伤的曲调,引起了咖啡馆内所有人的关注,但是咖啡馆里两个有钱的中国少爷竟然说他给中国人丢脸,于是把他打倒在地。一位美丽的法国姑娘路易丝见义勇为,向走投无路、贫困交加的冼星海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异国他乡漂泊的冼星海,十分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想念母亲。他悲愤交加,思如泉涌,在一个小阁楼上谱写了震撼法国乐坛的三重奏《风》,他以赤诚火热的激情表达了对母亲的眷恋和对苦难祖国的报效之心。

应路易丝的强力推荐,冼星海的《风》得到了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杜卡斯、拉威尔和俄国作曲家罗科菲耶夫的极大赞赏,冼星海被破格录取到巴黎音乐学院,而他是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班独一无二的中国学生。

1935年,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土地,冼星海告别了巴黎音乐学院,告别了美丽的路易丝,毅然回到思念已久的祖国。在上海左翼文化力量的影响下,冼星海把音乐救国的远大理想化为具体的抗日宣传活动。面对镇压群众抗日游行的军警,他仅用5分钟就谱出脍炙人口的《救国军歌》,后来广为流传。

冼星海在田汉、阳翰笙等人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奔波劳碌中先后谱写了《夜半歌声》《太行山上》《游击队》等著名歌曲。这时,爱情悄然降临在这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身边。端庄秀丽的姑娘钱韵玲爱慕他的才华,钦佩他的奋斗精神。共同的理想和报效祖国之心把两颗年轻的心紧紧系在了一起。最后他们决定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的蓝天下,在解放区自由、民主、向上的政治气氛中,在与老战友吕囊、光未然等人重逢的喜悦中,他写出了《生产大合唱》等多首耐人寻味的歌曲。面对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劳苦大众和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冼星海产生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保家卫国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颂歌令他激动、振奋。他产生了强烈的写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的愿望。

他与光未然两人一拍即合,世界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的曙光中诞生了!他以恢弘的形象思维,高超的音乐技法,雄浑的气魄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韵,为中华民族子孙奉献出了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传世之作。在延安声势浩大的演唱会上,毛泽东大声为《黄河大合唱》喝彩。

1945年冼星海去苏联深造,在莫斯科逝世,终年四十岁。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

影片拓展

冼星海生平

冼星海,中国著名作曲家,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生于澳门。1926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1930年初赴法国。1935年夏,在巴黎音乐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5年回上海,先后为10余部电影谱曲。《时势英雄》中的《运动会歌》,《壮志凌云》中的《救国进行曲》,《夜半歌声》中的《夜半歌声》和《黄河之恋》,《壮志凌云》中的《拉犁歌》,表现了他写作抒情音乐的卓越才能。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先后创作了《九一八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为完成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乐曲创作,与袁牧之带影片去苏联,后病逝于莫斯科。

影片资料

影片名称:冼星海

影片分类:故事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1995年

导演:王亨里

编剧:卫宁王亨里

主演:哈斯高娃张志忠

制片公司:珠江电影制片厂

获奖:

1995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会特别奖

1996年度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

广东省第二届鲁迅文艺奖电影奖

广东省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5年度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