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上)
15525800000022

第22章 《走近毛泽东》

剧情简介

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精彩解说: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

他是战士,又是统帅;

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

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

1975年12月31日晚上12点至翌日凌晨1点,这天晚上,他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朱莉转交了尼克松写给毛泽东的信。

毛泽东看上去有些体力不支,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再。

但毛泽东开口便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幅大中华的脸。”此时此刻,在场的人突然感到毛泽东身上的活力又奇迹般地出现了。

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小时候的生活同其他农民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是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写的诗句。此时此刻,他走进父母的卧室,望着父母的照片,还有他出生的这间土房,少年时代的一切仿佛历历浮现在眼前。

毛泽东8岁才在家乡的私塾启蒙读书。但他对私塾先生教的《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却喜欢读那些古典小说和当时比较进步的书籍。

《盛世危言》是一本宣传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书,毛泽东当时想尽办法借到了这本书,并留下了这张还书的便条。

儿时的毛泽东在家乡有个乳名叫石三伢子,乡亲们都知道,正是这个爱读书、乐于助人的石三伢子领导全中国的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

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曾经回到家乡创办了农民夜校和组织农民协会。毛泽东还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带出来参加了革命。

回到故乡的第二天早晨,毛泽东到后山去看望父母的坟地。途中遇到了一位正在放牛的牧童,这情景或许让毛泽东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在父母坟前,毛泽东用松枝和鞠躬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17岁那年,毛泽东告别父母,走出韶山冲。临行前,他改写了一位日本人写的言志诗,悄悄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里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45年开始,气势恢弘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这时候,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决战关头。毛泽东也从陕北东渡黄河,住进了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庄。

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就是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指挥的。在这里,毛泽东把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决战时刻,美国人评论说: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最大区别,在于蒋介石有铺满地毯的总统府和“美龄号”总统座机,可以飞来飞去地指点部下作战。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的毛泽东,却是在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土“司令部”里,用手写电文指挥着一场世界上罕见规模的人民解放战争。

辽沈战役打响以后,毛泽东的眼光便盯住了锦州,因为它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

1948年10月,毛泽东果断决定,对长春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让林彪率部南下攻取锦州。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命令范汉杰死守锦州。

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锦州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然而,仅仅用了31个小时,挑起国民党东北和华北两大军事集团的扁担便折断了。人民解放军活捉守将范汉杰部下九万人,东北的大门关上了。

为了一座孤城,蒋介石赔了部队,还丧失了战机。

后来,毛泽东这样评价这场战役:如果当时蒋介石果断地放弃锦州,西撤华北,同傅作义军事集团连兵一处,我们的仗就不好打了。

人们在总结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时感叹道:战争指挥艺术的高下,关键是看指挥员有没有眼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胸怀。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发了190多封作战电报。

战争结束后,他舒了一口气。一天午睡后,他在西柏坡农家院里的一棵树下让警卫员给他梳理头发。警卫员发现了一根白发,拔了下来。毛泽东捏在手中,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打了三场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一根白发,一杆毛笔,一百九十多封电报,国民党一百多万大军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谈笑间灰飞烟灭。这就是军事统帅毛泽东。

然而,这位军事统帅却拒绝了中央要授予他的大元帅军衔。不想当元帅的毛泽东,庄重地给他的战友们授予共和国元帅勋章。

在1955年评军衔时,中央准备按照苏联给斯大林评定军衔的做法,给毛泽东评一个大元帅。为此,天津一家军工厂按毛泽东的身材做好了一套大元帅服。

但毛泽东拒绝穿这套服装,他用开玩笑的口吻表达他的意愿:这样的元帅服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

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是二战时的英雄,他曾在非洲率领军队打败了有“沙漠之狐”称谓的德国元帅隆美尔。毛泽东和他很谈得来。

1961年9月,蒙哥马利第二次访问中国,谈话中他询问毛泽东为何没有军衔?毛泽东回答说:“他们要给我军衔,我不要。”

对于一个军事统帅不要军衔,蒙哥马利觉得不可思议:“主席不想当元帅吗?”毛泽东回答得非常干脆:“帅、将、校统统都不要。”

毛泽东对当大元帅没有兴趣,但却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游泳。

从儿时在故乡的小池塘游泳开始,毛泽东畅游了中国许多江河湖海。

蒙哥马利在船舷上欣赏着如鱼得水的毛泽东畅游长江。他或许不知道,喜欢游泳的毛泽东,常常在搏击风浪中寻找一种独特的感受,那就是自信,迎接挑战的自信。

青年时代在湘江中游泳的时候,差点被浪涛淹没,被同学救起来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诗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首诗后来轶失了,但他在晚年却常常对人谈起这两句。游完长江的毛泽东,就这样来到群众中。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游泳时,遇上大风。他不仅迎浪畅游,还对人说:“七级台风,我在北戴河的大海里游泳很舒服。”

毛泽东诗兴大发,在《浪淘沙·北戴河》词中写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喜欢游泳的毛泽东还渴望到国外的其他河流中去游泳。

1960年,他和来访的尼泊尔首相柯腊拉伊谈起了到尼泊尔游泳的设想,毛泽东还说:“我也想到恒河去游一游,只要让我游,我一定去。”

也是1960年,毛泽东又和来访的老朋友斯诺谈起了游泳。

斯诺说:“1936年在保安,你曾说过想到美国的江河去游泳,不知您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兴趣。”毛泽东笑了笑回答:“我希望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畅游一番。但这是一厢情愿,华盛顿政府会反对。”斯诺笑了:“如果他们同意呢?”毛泽东笑着说:“如果那样,我可以在几天之内就去,完全只作为一个游泳者,不谈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但是,毛泽东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能去密西西比河游泳。

新中国成立后,住在中南海的毛泽东,经常乘一辆专列外出视察工作。

毛泽东的专列事实上成为了他的流动办公室。在铁路沿线,他可以随时随地停车,同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现场办公,还能随时接近人民群众。

在这样的场合会见外宾,也是常有的事。有不少的外国客人都到过毛泽东的专列。这是他会见古巴参谋联席会议总督察夫妇的情景。

毛泽东宣称自己是按月亮办事,也就是说夜晚办公,白天睡觉。白天能这样坐在列车窗口边的情景,就连跟随他的警卫战士都很少能见到。于是,这几个胆大的战士便抓住机会拍下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

毛泽东说过:我在北京呆久了,脑子里就是空的。一出去,里面就有东西了。于是,毛泽东几乎每年都要外出视察,有时在外面一呆,就是几个月。当时的许多重大决策,常常是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做出的。

走出北京的毛泽东,曾经这样安排他的行程——

1959年10月,离开北京,1960年3月回到北京,在外5个多月。这期间跑了八个省、市;停车开会、谈话59次;视察工厂、公社和部队7次;接见外宾5次。除在杭州读书办公近两个月外,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专列上面。他想用这辆专列,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1960年4月,回到北京一个月后,毛泽东的专列又启动外出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被群众认出来,造成人们围观群众拥堵现象。有关部门担心对毛泽东的安全不利,便做出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

毛泽东尽管极不情愿,但只得妥协。他就这样带着口罩外出考察。累了,就在铁轨旁或是土坎儿上歇会儿,抽口烟。这样的情景,安全是加强了,但毛泽东却感到了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从他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无奈。

他在武汉一个街道视察时,曾感慨地对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毛泽东拄着他这根心爱的竹杖又出发了。

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黄河、长江,想学明朝的徐霞客。他说:“我可以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只准骑马,不能坐车,一直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再沿长江而下,从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愿,很想学学明朝的徐霞客。”

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中央警卫局特意在北京西山一带,秘密组建了一支护卫他考察的骑兵大队,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毛泽东还让身边工作人员练习骑马,查资料,做了各方面的准备。

1964年夏天,毛泽东还拟定了考察黄河的出发日期。为他训练的那匹白马坐骑,也从北京调到了北戴河。在警卫员的搀扶下,71岁的毛泽东骑了上去,还照了张相。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他被迫取消了这个计划。

1972年,毛泽东大病一场。病刚刚好一点儿的时候,他就风趣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去了一趟,他们俩说,你那个国家的钢铁和粮食还太少,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先回去吧。”

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心愿。可是,他毕竟是已近80岁的人了。无论是身体,还是国家形势,他都不可能跋山涉水考察中国的大地了。

1973年,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还记得,大会闭幕时,全体代表们起立鼓掌欢送毛主席离席,但年迈的毛泽东已经因腿疾而站不起来,他又不想让代表们看出来,便坐在座位上不动。

周恩来总理见状机智地宣布:“毛主席要目送大家离开会场。”毛泽东说:“你们不走,我也不走!”代表依依不舍地回望着毛主席。

进入晚年的毛泽东,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是非常旷达的。闲暇时他同身边工作人员聊天说:“人总是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是会死的。”

他还嘱咐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

大型文献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继1983年毛泽东诞辰90周年摄制的《毛泽东》、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摄制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后,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多种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又一部纪念毛泽东的影片。

尽管多年来,在我国的影视屏幕和舞台上已有很多反映毛泽东题材的作品,而这部《走近毛泽东》则以其珍贵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独特巧妙的叙事角度的成功结合成为吸引观众视线的焦点。

影片资料

影片名称:走近毛泽东

影片类型:纪录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2003年

导演:艾辛

艺术指导:陈光忠

制片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获奖:

2004年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