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上)
15525800000026

第26章 《邓小平·1928》

剧情简介

1928年深秋,中国大地一片萧条,一个小个子的共产党人乘船登陆上海,迎接他的是巡捕的盘查和叛徒的指认,灭顶之灾瞬间降临,但他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无畏的胆识,化险为夷……但这仅仅是开始。他以古董商的身份为掩饰,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担负起维护中央领导机关运转的艰巨任务,随时可能遭遇逮捕,随时可能有人叛变,随时准备转移,随时准备牺牲,随时要去执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友莫辨,危机四伏……

但他凭着信念和忠诚,与同志们战斗在龙潭虎穴,出生入死,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上海,不仅留下了他早年战斗的足迹,还留下了他铭记一生的纯真爱情……

他,就是邓小平,当年24岁,时任党中央秘书长……影片巧妙选择了1928年5月到1929初的时间段,集中叙述了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身为中共中央秘书处长的邓小平如何与国民党中统特务斗智斗勇、保证中央机关的组织安全和正常运转。忠诚与背叛,亲情与友情,在生与死之间早期共产党人面临着种种严峻的考验。

纵观整部影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展示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革命风采。2004年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上影集团为了缅怀和纪念邓小平的丰功伟绩,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巨资,打造反映邓小平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献礼片《邓小平·1928》。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本片着重选取了1927年白色恐怖背景下,邓小平临危受命,以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对党的赤胆忠魂,对振兴国家和民族的炽热情怀,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里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传奇故事,展现了邓小平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沉着冷静的革命智慧,忠诚坚定的信念品格,为我们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蓝本。

展示了白色恐怖时期惊心动魄的斗争。1927年正是大革命处于最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非常时期。其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大屠杀,汪精卫背叛革命,共产党由公开转入地下,党的革命活动由公开转入秘密,这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在这种非常时期,既有坚定信念,坚持革命的战士,也有动摇变节的叛徒,保护与搜捕、交锋与隐藏、正义与邪恶……在繁华的上海滩上演,把观众再次带回那个风云际会、刀光剑影的时代,让我们领略青年时代的邓小平在重重危机中过人的胆识和风采。

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上影精心打造了这一影片。这次上影集团尝试在革命领袖题材的影片中,更加尊重创作规律,完成一次有意义的突破。该片创作的核心理念是“理想”与“信念”,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影片对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革命理想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宽广的现实主义。该片“颂扬了小平同志为代表的我党领袖崇高的革命信仰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塑造了青年邓小平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胸襟博大、个性鲜明的光辉形象”。在保持思想性、尊重历史真实的同时,剧本大胆虚构、有意识地融入了惊险片的样式,这种尝试值得肯定,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剧本正反人物塑造均丰满、有力、情节设置新颖生动、悬念丛生、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结构完整,故事感人,时代氛围真实,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迥然不同的主旋律片摄制形式。以往创作主旋律电影常常陷入一种模式中,过于严谨正统地描写人物和事件。此次上影集团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出奇,采用了惊险片的形式来描写这一段历史,全片贯穿着紧张的节奏和气氛,敌我双方惊心动魄的争斗扣人心弦,在惊险、刺激、冲突的剧情中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有血有肉。跌宕起伏的悬念使影片结构更加紧凑,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影片的思想内涵、审美价值,既从主旋律影片的角度表现了影片的主题立意和审美价值,又从惊险片的角度揭示出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功能,将主旋律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影片资料

影片名称:邓小平·1928

影片类型:献礼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2004年

导演:李歇浦

编剧:谷白

领衔主演:安荣生余文乐秦岚王洛勇刘劲黄薇

制片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获奖:

2005年度上海影评人奖十佳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