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上)
15525800000004

第4章 《聂耳》

剧情简介

1930年,19岁的聂耳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离开了家乡云南,来到上海一家商号做小伙计。当年冬天,商号倒闭,聂耳失业。聂耳富有音乐天赋,琴弹得很好,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情急之下到一个歌舞班当了琴师。聂耳昆明的同学郑雷电来找他,鼓励他加入群众斗争的队伍,使生活变得更有价值。从此,聂耳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转变。他坚持自学,严于律己。

在一次上海工人为赈济16省水灾难民的募捐演出晚会上,聂耳认识了党的地下工作者苏平,苏平推荐他参加了“上海反帝大同盟”工作。1931年,日军占领了东北沈阳,次年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奋勇作战,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大力支持。聂耳鼓动歌舞班子到闸北去做慰问演出,但抗敌将士们对他们演出的节目不是很满意。聂耳心存内疚感唱起了“马赛曲”,抗日前线的艺术家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有中国自己的马赛曲就好了。聂耳把此话牢记在心。

有感于民族灾难的深重,目睹歌舞班子的没落,聂耳毅然离去,紧握着音乐武器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又是一年春去秋来,聂耳在北平出演了文艺界联合大汇演,演出到一半时,活动就被反动派禁止了。聂耳领头唱起了“国际歌”,群众齐声响应,用臂膀拉起了人墙,掩护着演员安然离去。

不久,聂耳、苏平要调回上海工作,他们登上万里长城,极目四望,群山白云,烽火狼烟,东北沦陷,华北危急,慷慨悲歌的怒火在心中燃烧。聂耳的心底里谱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庄严旋律。回到上海,聂耳冒着生命危险,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历程。他和码头工人一起体验生活,创作了《扬子江暴风雨》中的组曲,并扮演了老王,受到工人群众的热烈欢迎。

后来,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战士。他创作的歌曲如滚滚洪流,一泻千里,《大路》《开路先锋》《新女性》《毕业歌》《卖报歌》和《塞外村女》等,有力地打击了反动派,他的歌曲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强有力的战斗武器。党决定派聂耳到苏联深造,临行前他满怀激情为田汉的词作曲,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号角和武器,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

影片拓展

聂耳生平

聂耳,中国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12年2月14日出生,云南玉溪人,名守信,字子义。父亲是位中医,聂耳4岁时他就去世了,这时的家境更为贫苦。

他从小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学时期就能演奏二胡、三弦等多种民族乐器。中学时,他经常参加老艺人组织的民间音乐团体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民族音乐基础。1928年,他来到云南第一师范读书,开始接触外国乐器和音乐理论,他对小提琴情有独钟。童年时代艰苦的生活,使他认识到只有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才是艺术永久的生命力。

1930年夏,他中学毕业,参加各种进步活动,被叛徒告密,逃到上海。1931年,他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从此成了小提琴师。由于他听觉十分灵敏,而且姓“聂”,被人送雅号“耳朵先生”,后来,他便改名为聂耳。

他对当时“明月”演出的黄色歌舞十分厌恶,1932年曾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中国歌舞短论》批评“明月”所演的节目。之后便离开“明月”,来到北平,三个月后又回到上海,在“苏联之友社”的音乐小组中,结识了田汉、任光等人。聂耳进入电影界是从写影评开始的。

1933年初,他进入联华影片公司,担任场记、剧务等工作,并开始了他影视音乐的创作历程,从1933年到1935年,他为影片《母性之光》《桃李劫》《大路》《新女性》《逃亡》《凯歌》《风云儿女》等创作了大量的影视歌曲。他所写的歌曲在影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力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他在创作时深入百姓生活,抓住他们生活里最本质的东西,选择最典型的音调,赋予民族音乐色彩,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大路》中的《开路先锋歌》和《大路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影片《风云儿女》中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弥补了影片的不足,表现出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潮,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4年4月,他来到百代唱片公司,后任音乐部副主任,1935年1月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同年4月中旬到达日本东京,7月17日在日本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逝世,年仅23岁。

聂耳对艺术充满热情,并能乐观地对待人生。他性格活泼,还曾在一些影片中扮演一些小角色。在他短暂的有生之年,共创作了37首歌曲,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影片资料

影片名称:聂耳

影片类型:故事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1959年

导演:郑君里

编剧:郑君里于伶王苏江孟波

主演:赵丹张瑞芳江俊邓楠

制片公司:海燕电影制片厂

获奖:

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传记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