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红色文丛-回首红色影视(上)
15525800000009

第9章 《孙中山》(1)

剧情简介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国仍处于满清封建王朝黑暗统治中,腐败的清廷政府,对内残暴镇压民众,对外丧权辱国。这天,胸怀救国救民大志的几个青年人,又在上海一幢西式小楼书房聚会了。他们即是后来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陆皓东、王韬、宋耀如等。众人一致认为,必须用武装起义,方能推翻满清政权。在他们组织领导下,广州起义、惠州起义等相继展开,但均以失败告终,但孙中山矢志不移,即使流亡海外,仍组建革命政党同盟会,徐图再举。他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和事迹广传海外。在美国读书的少女宋庆龄,怀着满腔敬佩收集报道他的报章。

1911年,同盟会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终于成功,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乘机崛起、逼迫清帝退位的北洋军阀袁世凯,控制了北方政权。为民国南北统一,避免内战,孙中山毅然辞职,让权于袁。殊料袁就任临时总统后,见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行将组阁,制约其独裁权力,便派遣刺客,将孙中山战友、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暗杀于上海北站。正在日本考察铁路建设的孙中山闻讯返沪,与沪督陈其美等发动推翻袁政权的“二次革命”,但不幸失败。孙中山又遭袁通缉,再度流亡日本。正当他在日集聚革命党人,筹划反袁大计时,宋庆龄来到他身边,接替宋霭龄任其秘书。

1915年10月,宋庆龄不顾父母反对,在东京和孙中山结婚。次年6月,妄图称帝的独夫民贼袁世凯,在各省竞相宣布独立讨袁浪潮中死去后,北洋军阀争权夺势,祸国殃民。孙中山遂于1917年就任广州军政府“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准备护法北伐,消灭军阀。北京军阀政府佯称“南北议和”,阴谋勾结广东实力派头子陈炯明打倒孙。陈背叛拥孙誓言,公然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脱险登“永丰”舰反击叛军,坚守55天后,与宋庆龄乘俄船“皇后号”赴上海。

革命受挫,孙中山从苏俄革命和新兴的中共看到希望,他多次和中共代表李大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以及苏俄全权代表越飞会谈,于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亲手缔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同年11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赶跑军阀曹锟,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孙中山时已肝病甚重,但仍赴京。当他被人用藤椅抬下火车出站时,受到伫立寒风中无数民众的欢呼……

影片拓展

孙中山生平简介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至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