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生物进化密码
15527300000072

第72章 小口鲶

小口鲶又叫土鲶、鲇鱼、年鱼、塘虱鱼、塘角鱼、土虱、怀子等,其学名为鲇,为鲇形目鲇科中的一种生长较快,个体较小的经济鱼类,在外形上与大口鲶较相似。在我国分布较广,其肉质细嫩,刺少肉多,脂肪多,营养价值较高,身体虚弱者、老人、手术后的病人食之对恢复体力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产妇食用可起催乳、增乳作用。

形态特征:小口鲶体型长、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扁平,吻短宽、圆钝,吻长显著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上位,宽大,弧形,口角唇褶发达,末端达眼前缘垂直线。下颌稍突出于上颌之前,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眼小,眼间距小于眼后头长。须2对,上颌须长达胸鳍末端。鱼体全身裸露,光滑无鳞,皮肤富粘液,有粘液孔。侧线完全且平直,背鳍短小,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呈扇形,较小,有锯状硬棘。腹鳍小,末端超过臀鳍起点。臀鳍基部很长,起点接近腹鳍腋部,后端与尾鳍相连。无脂鳍,尾鳍短小,微内凹。体背面及侧面为灰黑色或黑褐色,腹面灰白色,背鳍、臀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灰白色。较小个体常有云状斑块。

生活习性和食性:小口鲶为一种喜敞水生活,个体较小的经济鱼类,主要栖息于江河干流或较大的支流、大型湖泊和水库等水体中。其适应性强,喜底栖生活,昼伏夜出,为肉食性鱼类,在鱼苗期的主要食物为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寡毛类;在成鱼期则主要捕食小型鱼类(如鲫鱼、鲤鱼等)、寡毛类、淡水壳菜及水生昆虫幼虫等。冬季减食而不停食。

生长特性:小口鲶的生长速度较快,1~2龄的体长约为29厘米,体重约为360克;3~4龄体长约为40厘米,体重约为530克。1~2龄期间的生长速度较快,此后则逐渐变慢,雌鱼的生长速度快于雄鱼。

繁殖习性:小口鲶1龄鱼(体长20厘米左右)可达到性成熟。2~3龄鱼类在产卵群体中占优势,其产卵群体较小,雌雄比例约为3:1。雌鱼卵巢为1对长圆形的囊,未成熟卵粒为浅黄色,而成熟卵粒为绿色。鱼卵的卵径约为1.4~1.8毫米,常见个体的怀卵量为数千至万粒。卵为强粘性,产卵场多分布于支流或有水草、礁石的岸边,鱼卵粘附在水草、礁石上发育。在同一江段中,支流中的鱼类的产卵期较干流中的鱼类稍晚一些。且小口鲶的产卵期在不同的地方及不同的江段中也稍有不同。在嘉陵江中,3月下旬水温达16~22℃时开始产卵,其产卵期较长,具有多次产卵的习性。

小口鲶苗与大口鲶的区别:小口鲶的口裂较短,末端伸达眼球前缘下方,而大口鲶的口裂长,末端伸达眼球中后部下方;小口鲶的体形前端不明显粗大,整个体形均匀,呈长条形;而大口鲶身体的前段明显较粗大,肛门后身体较小且甚扁薄;小口鲶的尾鳍上下叶等长,大小无明显差异,而大口鲶的尾鳍上叶较下叶长,稍窄且略尖;小口鲶的第二下颌须在体长80毫米以下时已退化,而大口鲶在体长100~150毫米时存在第二下颌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