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奠基人,他在公元前4世纪就传授了人的躯体要死,而灵魂不死的论点。因为他认为物质是形而下的,而灵魂则是形而上的。两者只在个体生命期间暂时结合在一起。他是“灵魂轮回”的拥护者,他相信灵魂在进入人的躯体以前已经作为“永恒的理念”而存在着了。当它离开躯体之后,它就选择另一个最适合其本性的躯体作为住所。残酷的暴君之灵魂钻入狼和鹰的躯体中,有德性的劳动者的灵魂则钻出蜜蜂或绵羊的躯体中等等。
虽然柏拉图的思想看起来相当幼稚,但不能不承认他在那个时代中,就已经天才的推测出了某些事情的真相。实际上、我们已经了解人为何永生不死的道理了,所以再回过头去看一看柏拉图的论点,就不得不佩服他的先见性了。而如果没有宇宙智慧的信息引导,则绝不会有他和所有思想超越时代者的先见性的。在科学的初期阶段,不少人认为灵魂实体,具有一种气态性质,即空气灵魂。也有人认为实验物理学已能把一切气体变成液体(极大部分还能变成固体)物态。为此所需要的只是将气态加以强烈压缩,变为液态,这样一来那种不可见的物体对于每个人来讲,就成为可见的了,于是这又形成了液态和固态灵魂。然而,设想总归是设想,它不能满足日益渴望获得合理答案的现代人类,即使是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也没能从根本上阐明灵魂的本质问题,那么我的新观念公式能否完成这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呢?
(一)灵魂的居住地一大脑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一方面它的年龄大约有两千四百年,对心理现象最初的系统阐迹是由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开始的。另一方面对心理现象和它们的规律性的科学实验,实质上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而真正的心理学则是在更晚的时候,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的。
人的心理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心理现象并不是彼此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着的。这种联系并不是别具心理现象的简单综合,而是统一的、完整的心理活动。
古代人认为,正是灵魂在感觉、思考、记忆、想像和体验。有趣的是,寻找灵魂在人体中的具体住处的最初尝试,根本没有同大脑联系起来,而是被人们“安置”在了心脏里、眼睛中和血液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死人不同于活人的明显表现是,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瞳孔失去了光泽、不再转动,血液凝固了、不再流淌。
直到19世纪末期,众多的科学家才确立了灵魂的居住地是在人体的主控首领——大脑之中,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载体,也就是大脑。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像一个“小宇宙”,它绝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它有着150多亿个神经元,彼此配合默契、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互相沟通、交互作用,共同协调配合,控制整个人的肌体。
通过实验人们发现,如果人的小脑受到破坏或患病,那么人的运动就会失去平衡,不能协调四肢的运动。如果人的大脑遭到破坏,则会引起感觉器官的紊乱。因为人的机体新陈代谢的中枢,身体温度的调节中枢都在这里。
由此看来,脑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着的,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系统。但在它们的活动中,可以观察到严格的等级,即脑的低级部分服从于高级部分,而高级部分则服从于大脑两半球的控制。有关人脑东西半球的管理特性,我已经在前面提到过了,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大脑两半球的皮质中额叶的作用。
额叶占皮表面的29%,它在组织有目的的方向活动中,在使这种活动服从于坚定的意图和动机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额叶损伤的场合下,便失去了盲目的方向、有意义的行为。
任何偶然的、诱惑性的情况都会激发起不正确的行为。这样的病人,是不能把精力集中到目的上去的,他像自动机一样地行动着,看见搂梯就沿着楼梯走,看见旁边通过的人就不随意地跟着走,看见门铃就按。他可能当作门而进入开着的柜门,然后束手无策地站在那里。
他不能解决最简单的算术题,他也不能主动地应用准备齐全的文具来写信,总之,他丧失了一切识别和辨别的能力,成为了一个活着的机械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大脑前区的额叶,是人脑中最高级的部分。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最晚,而只有人的额叶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们所说的“灵魂”正是居住在额叶中。
(二)灵魂的活动是无法观察的
如果我们把灵魂看作是思想的同义词的活,那么现代科学的实验表明,若想观察大脑的活动,即思想的活动,其结果是徒劳的。学者们很早就试图查明,大脑在工作的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变化?于是为了这个目的,他们给狗作了一个玻璃颅骨,这是按狗的被切除的颅骨上部的形状制造出来的。科学家们把它用螺丝钉紧紧地拧在颅骨的基本骨质上,狗带着玻璃颅骨平安的活着,但是学者们却很困惑,因为他们丝毫也观察不出脑中有任何变化,他们只看到了:脑在跳动着,却并不改变自己的形状和颜色。须知,在工作的时间内,脑中正在发生着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但在外部却没有任何显著的表现。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人类创造者们技艺的高超,150多亿个形状不同的神经元(比地球上的人口还多4倍),却被非常紧密地和经济地包藏着(1平方毫米30000个神经元),而它们的生物化学的交互反应,竟然那样不动声色。与此相比,人类所掌握的那些生化反应的技艺,则如粗糠般的不堪一比了。谁能承认,不具备智慧水平的物质世界,能够创造出如此精巧、复杂而又和谐的、充满活力的精密高超的“机器”呢?
莱布尼茨曾说:“知觉和依附在知觉上的东西是不能用机械的理由来说明的,假定有架机器,构造的可以思想、感觉、具有知觉,我们可以设想把这架机器放大,而仍然保持着同样的比例的,我们可以走进去,像走进一座磨房一样。我们在观察它的内部时,将会发现一些零件在彼此推动,而却找不出什么东西来说明一个知觉。”看了前面的科学实验,再重新来品尝莱布尼茨二百年前说过的话,其意义和结果不是相等的吗?
现代科学认为,人脑的机制是由兴奋与抑制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如果说兴奋过程是大脑的能动性同新的条件神经联系的形成相关的话,那么抑制的过程则是指大脑皮质兴奋的制止、暂时中断条件神经的联系,是一种保护性的运动。因为按照辩证的观点来看,如果只有兴奋而没有抑制,那么在长时间的兴奋过程中,神经细胞就会疲劳和受到损耗,因为它们的坚韧性和工作能力并不是无限的。抑制是保证恢复它们工作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也正是劳逸结合的道理。因此,兴奋与抑制是辩证的统一体,它们也是按照宇宙的恒定规律,共同服务于人类大脑的。
在大脑皮质中所进行的神经交流过程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活着的大脑不断地发生着特殊的生物电流,这些电流非常弱(几万和几十万分之一伏特)。现代发明的一些很灵敏的仪器,能够收到这些电流,并把它们扩大几万倍和几十万倍。为此,把电极固定在人脑上,就能接收到生物电流。然而,根据脑电图只能判断关于大脑不同位置活动的不同程度,以及关于人的某些心理状态,却无法根据它来判断人的思想和大脑工作的真实内容,这就说明了灵魂的活动是无法观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