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大臣张蕴古呈给太宗《大宝箴》,谈到“勿没没而暗,勿察察而明。”意思是说处于上位者既不能糊里糊涂,浑浑噩噩,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能过于苛察、精明,连臣下的细微小事也知道,要在两个极端之间采取中庸之道,即所谓的“勿浑浑而浊,勿察察而明”。当然,这个中庸,对于领导人来说,不是什么事情都折中处理,而是大事精明,小事不苛察。
唐朝时,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所宠信的大臣惟有狄仁杰,把他提拔到宰相的位置上。可能是为了表示亲近,武则天将一些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的秘密事情告诉狄仁杰。她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当地方官时很有政绩,但是有人诬陷你,现在想知道诬陷者的姓名吗?狄仁杰首先感谢则天皇后对他的信任,接着说:“陛下不以臣为过,臣之幸也,不愿知谮者名。”武则天听了深为赞叹。知道过去是谁诬陷了他,对狄仁杰的宰相工作并无半点好处,而诬陷者或许会担心狄仁杰挟嫌报复,多生出一些事来。所以,狄仁杰宁愿糊涂,不愿苛察。
曹操焚烧他的下属私通袁绍的书信的事,是许多人所知道的。公元200年,袁曹在官渡决战,袁绍被打得大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书信中,得到许都官员及自己军中将领写给袁绍的信。在别人看来,这正是一个查明内部立场不稳者的绝好机会。但是查出这点,对曹操的事业又有什么好处?袁绍已被击败,人们已断了观望骑墙者的希望。另一方面,当时正是用人之际,不能不用这些人。既然要继续使用他们,查明谁在背后与袁绍通过信,只会令他们疑神疑鬼,增加内部的不稳定。所以,曹操在这个问题上宁要糊涂,不要精明,他把收缴到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对私通者表示理解,一概予以原谅。
事实证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情,下属会因此而受到信任,原本摇摆不定的人很可能因受到信任而定下心来,一心一意为其事业服务。公元410年,东晋将领刘道规与反叛者卢循、桓谦作战。卢循、桓谦人多势众,进逼江陵、在这种形势下,江陵百姓都给桓谦写信,告诉他城内情况,打算在桓谦攻城时做内应。但结果刘道规率领的东晋军队击败了桓谦,他从桓谦那里搜捡到了这些信件,一封也不看,下令把信全部焚烧。江陵百姓从此内心非常安定。不久,卢循的另一支大军由徐道覆带领直下江陵,城中无兵。有人传说,卢循已经扫平了京邑,这是派徐道覆来当刺史。但是,江汉地区的百姓却感激刘道规焚烧书信、不计前嫌的恩德,都不再有二心了。
要是刘道规当时苛察,一定要知道谁私通桓谦,在那样一个战乱年代,恐怕他后来就不会得到江汉地区百姓的支持,甚至可能会站在他的对手一边与他为敌了。刘道规的不苛察,得到十分丰厚的回报。
人无完人,要允许别人犯错误。那些本可以精明但宁愿装糊涂的人,实际上正是他们的精明之处。那些以苛察小事自以为精明的人,恰恰是不通人情世故,大事糊涂的人。
苛察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引起下属的怨恨。具体情况有:
第一,下属会觉得上司对他不信任,于是心里不安,可能设法摆脱上司,或者跳槽。
第二,下属会感到受到的干预过多,做事情没有自主权,因而逐渐变得消极,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或大搞形式主义,来对付他所负责的工作。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前总裁S·托伊说过:“当你发现下属处事方针有所偏差时,抑制干涉的冲动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领导者必须克制自己的这种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