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先从简单的、易于把握的环节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要有条理,不能急。如果一上来就要先做没把握的事,可能会开场就输掉了,被淘汰出局。宋太祖赵匡胤皇袍加身之后,最大的心愿是尽快统一天下,做一个真正的天子。由于五代以来的混乱,天下早已四分五裂,宋太祖运用谋略夺得的皇权,其势力也只能局限于后周原来的地盘,东至大海,西至秦陇,南至长江,北邻河北。在其周围,还有多个称帝称王的割据政权。如南方有南唐、吴越、南汉、南平、武平,西边有后蜀、羌、西夏。在北宋的范围之内,还是由十几个节度使分别管辖的。
面对这么多对手,赵匡胤不可能同时出击,他只能挑形势最紧迫的事情先办,挑对自己危胁最大的对手先解决。当时最令赵匡胤担心的,是在山西地区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在江苏与安徽一带的淮南军节度使李重进。昭义军辖区主要在山西,居太行之脊,对开封一带正好居高临下。它的战略重要性还在于,它正好处于宋和北汉之间。双方谁占据了它就取得了对另一方的主动权。而东南的淮南军对宋来说正顶腰眼。淮南军控制着江苏、安徽、湖北等11个州,对处于中原的宋来说,形成从东到南的一个半圆形包围圈。而且这一地区的最大特点,是地势平旷,没有任何的险要可守。如果昭义军与淮南军联手向位于开封的宋都进攻,恐怕赵匡胤的皇位就要得而复失了。所以,赵匡胤的目标最先定在他们两个上。
这两个对手又按怎样一个顺序去对付呢?李筠性格刚烈少谋,而李重进少谋寡断。赵匡胤的大方针是各个击破,唯恐二者联合。所以他要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消灭躁进的李筠,并尽量稳住李重进。在李重进犹豫未决时,再回过头来收拾他。
建隆元年(960),李筠起兵,并北联北汉皇帝刘钧,南结淮南军李重进。但李筠办事疏漏不密,起兵前没有做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和北汉的联盟松散而又相互猜忌,结果北汉援军反倒成了不安因素。赵匡胤按原定计划迅速出兵镇压。对李筠一战的关键是快,在其他节度使还没来得及反应前就得消灭他。所以,赵匡胤命将士抄小路昼夜疾驰。他自己在崎岖的山路中甚至下马,让坐骑驮石开路。宋军以奇快的速度出敌意料地占领了有利地形,很快平定了叛乱。而对付李重进,关键是拖,利用他优柔的性格。赵匡胤又是赐免死金牌,又派内应稳住李重进,给他大吃定心丸。等他决意起兵时,已经错过了和李筠合兵的机会,最后也被宋军灭掉。
内部反抗势力平定以后,赵宋王朝得到初步巩固。于是统一全国的问题,便提到了赵匡胤的议事日程上来。当时北方是辽国,实力强大,而南方割据小国虽多,但政权腐败,实力弱。赵匡胤决定先易后难,北守南攻,待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
赵匡胤用了十多年时间,依次削平了南方的割据政权。最后才对付北方的北汉和辽国。北汉不是在他手下灭掉的,但他为太宗留下了很好的基础。
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失利以后,又靠“脑白金”进军保健品业,前后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就重新崛起,成为商界的神话。他做“脑白金”时没有多少资金,先在一个县做销售,打开局面,积累了一点资金后,再做一个省;然后再扩展到全国。如此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个商界的巨人又重新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