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势一:反弓式——用于颈椎、肩臂放松
动作要领:
盘坐姿势。
头向后仰,目视正后方。
双手十指在背后十字交叉,掌心向外,用力向上抬。
胸部挺起,后背夹紧,双肩向后打开。
说明:这是非常好的放松后背、肩膀和颈椎的姿势,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动作。建议大家也可以在办公室经常做这个姿势,能迅速缓解颈椎和后背的不适。注意头后仰时不要张嘴,这样可以感觉到面颊和颈部肌肉的拉紧,经常练习可以消除我们面颊和颈部的赘肉,使面部看上去瘦一些。
姿势二:婴儿式——用于腰部的放松
动作要领:臀部坐在脚跟上,双手放于腿的两侧。脸向一边看,贴在垫子上。腹部贴紧大腿,感觉腰部肌肉酸痛为好。
说明:静坐时,要求腰背挺直,腰肌一直处于收紧状态,在静坐结束后一定要做腰肌的放松。
姿势三:滚动式——用于放松腰、背、肩及整个脊椎
动作要领:
双手抱膝盖,低头。
向后滚动,腿微微伸直,可以加大向后滚动的幅度。
后腰、后背如车轮依次滚动着地。
坐起后双脚着地,再做下一组。
至少做5~10次。
精神上的三关。
第一关:精神难以集中
静坐最难的地方,就是精神的集中。前面讲的关于对身体的治疗,反倒不是最重要的,静坐最重要的是调心。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改善,你投入的功夫深,必然有成果。但是调心,未必和你投入的时间成正比。坚持静坐时间长的人,未必有美妙的心灵感受,可能你只是枯坐,更多的人因为心绪难宁而无法坚持静坐。
我们的头脑如同大河,随时奔流不息,各种想法和念头冒出来,一刻也不停息。我们很可怜,随时处在妄想的洪流旋涡中,被焦虑、忧虑所冲击,我们怎么能不变老呢?
有些初学静坐的人常说:“我没有学静坐的时候,没有什么妄念,一坐定后,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妄念随时不断,只是在我们睁着眼时,我们并没有察觉到罢了。闭上眼,做内观时,才会清醒地感觉到。
那么如何收敛杂乱的心思呢?许多教习静坐或者气功的著作里面讲述了相似的方法,比如: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数自己的呼吸;专注于下丹田部位,让意识严守在丹田不动……要我说,这都不是最根本的方法。
我提倡的方法,是不去关注你的念头和想法,不要有让一切念头停止的意念,不要把注意力放到下丹田,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你的眉间智能眼的位置。任凭念头来去,不去理睬它就是。
为什么不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或者去强压你的念头呢?这就是让你静心的秘诀。关注自己的呼吸,让自己的意识被固定,被捆绑在呼吸上,你的意识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强压念头,不让念头再起,这本身就是一个妄想,本身就是起意动念,怎么可能让一个妄想去消灭另一个妄想呢?
神光大师曾经自断左臂求法,达摩祖师决定为神光传法,问神光大师有什么要求,神光大师说:“请和尚为我安心。”达摩祖师回答;“把心拿来,给你安心。”神光大师当下了悟。
神光大师了悟了什么?因为神光大师还执著于“心”,还有着“安心”的念头,即便是给他安了心,他还是有“心”的概念在,所以他不能真正解放自己。所以,你要是想断掉念头,你就已经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
在中国著名的佛教经典《六祖坛经》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举卧轮禅师的和尚去拜访六祖慧能,说自己:“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修炼得非常好了,能够不起妄想了。
慧能听到后说:“你还没有真正放下念头,如果你继续这样修炼下去,只是束缚自己罢了。”慧能也回他一首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可见,强压自己的念头,如同抽刀断水,实在是不可取。
你也许会问,那么你有什么办法吗?难道别人的方法都是错误的吗?别人的方法也未必是错误的,只是功效和目的不一样。
如果你是想获得身体的强健或者某种特异功能,你就是出于练习气功的目的练习静坐,那你大可遵照上述断掉念头的方法练习。
如果你练习静坐,是为了心灵的宁静与安详,或者灵性上的提升与解脱,那么上述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中国千百年来的经典上说的。
那最彻底的不起妄想的方法是什么呢?先不要着急,先听我讲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空”。
只有空了,才能不起念头。但是“空”也不是只有一种“空”。“空”分“虚空”和“真空”。真空就是什么也没有,没有空气,没有生命,没有流动。但是我们是人,是鲜活的生命,我们处在随时变化的环境中。空气在不停地流动,新陈代谢时时在进行,我们的生活也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强求真空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太婆,特别虔诚地拜佛,并且盖了一座小小的庙,供养一个尼姑在山上修行。老太婆供养了尼姑10年,希望她能够修成正果,为自己指导与解惑。但是,尼姑总是对老太婆不理不睬。
直到有一天,老太婆终于忍不住,推醒仿佛入定一般的尼姑,问她:“你现在修炼得如何了?是不是已经要成佛了?”尼姑说道:“我不知道,好久了,我心里修得如同枯死一样,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知道!”
老太婆听完非常难过,说:“我10年辛苦,供你修行,你现在修成了活死人,你什么也不管,我怎么能指望你来救我呢。”老太婆一气之下,放火烧了小庙,轰走了尼姑。
是呀,如果我们一念不起,不就是死人了吗?死人能够为社会贡献什么呢?把自己修炼成活死人,对自己不是一种否定吗?
虚空就不一样了,虚空是一种态度,是对来来往往的事情的态度。你来就来,去就去,与我无关,我并不在乎你,不赞赏也不否定你。比如天空,不拒绝白云也不拒绝乌云,不拒绝狂风也不拒绝闪电,所以天空永远是空的。这不是说天空真的是空的,而是因为天空的态度是空的,所以天空才是空的。我们可以在天空里看到浮云,看到飞鸟,看到彩虹,喜好只是我们内心的反射。对天空来讲,这些东西无好无坏,它全都能接纳,但是不留意它们。
我们静坐时,就是练习去做天空;所有的念头袭来,不去关注和评论它;念头如退潮般离去,也不去挽留;让念头来来往往,不去管它。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我们时时刻刻在呼吸,呼吸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你会意识到你每时每刻在呼吸吗?你会意识到自己一天呼吸了多少次吗?你要是能随时关注到呼吸,我保证,你一天什么也做不了,你不可能出去工作,你甚至不可能顺利地洗澡、吃饭,所以自然才是正确的。
你明白了吧,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忘了念头,而不是强行掐断念头。妄心好比猿猴,一刻不停,怎样下手呢?妄心的活动,必定有个对象,不是想一件事情,就是想一样东西,这依附的事物叫做缘;妄心忽想甲、忽想乙、忽想丙、忽想丁等,叫做攀缘。如果我们强迫自己接受一个想法,这也叫攀缘。
所以,放下心里的负担和多余的要求,顺其自然,坚持下去,你就能做到清清静静,身心俱寂。
在我看来,静坐对身体的健康固然有利,但是身体的康复并不是静坐最神奇的地方,如果只是为了获得身体上的利益,那我们就不能收获静坐带来的最丰厚的礼物。
静坐给我们最大的好处,是给我们身、心、灵三个方面的全面提升,能让我们安心,能开掘我们深层的智慧,让我们免受不良情绪的折磨以及不良情绪导致的疾病之苦。
相比而言,静坐本身并不太重要,姿势是不是正确,双腿能不能双盘,一次能坐多久而不动,这些都不重要,安心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可以想想看,那些失去了双腿的人,难道他们就不能静坐吗?一样可以,他们完全不用考虑姿势,一样会有非常好的体验。
可以说,静坐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满足。对身体健全的人,对身体残缺的人都一样有裨益。有些人希望获得身体上的疗效,有些人希望获得心灵上的疗效,静坐都不会让我们失望。但是相比之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当我们的身体残缺时,我们更需要精神的力量。
虽然我讲了上面林林总总的动作要求,但是现在我越发觉得,身体的姿势不太重要,什么姿势能让自己定下心来,什么姿势就是最适合你的,许多时候我是在静坐后躺下来时,突然进入了更宁静、美妙的境界的。
对于希望心灵放飞的朋友来说,不必一定拘泥于姿势。静坐的核心,是体验心灵上的收获。所以,没有腿的人一样可以静坐。如果只把静坐看成一种身体练习,那就没法理解没有腿的人该如何静坐了。
我想表明的是:不要把心思放在关注动作上,而忽略了对内心的关注,那样就舍本逐末了。但是,对于身体残缺,或者身体条件不允许端坐的朋友,不用强求于姿势,只要专心,同样能到达心灵的乐土。
第二关:昏沉欲睡
初练习静坐的人,神思难定,像孙悟空那样坐不住。等到练习一段时间后,能够坐住了,又昏昏沉沉,坐到10分钟以上,就不知不觉低头睡去了。
静坐时昏沉欲睡,和我们工作的劳累有关。现在大多数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身体得不到真正的休息。一旦我们静坐进入一定的深度,身体得到极度放松,自然选择了睡眠的方式自我治愈。这也和我们的脑力不够有关系,经常静坐的人神清气爽,每天只需要很少的睡眠,头脑照样清楚。
这个时候,不如干脆倒下去睡觉,此时的睡眠质量非常好,睡几个小时要比平时睡七八个小时的效果还好,而且还不会做梦。如果困意袭来,顺其自然,不要强迫自己必须睁眼,必须坚持,也不要起身去洗漱,简单睡去就好。中途醒来,如果感觉头脑清醒,可以继续盘坐,困意还是很重,可以选择到床上舒展身体正式入睡。
待到我们练习静坐的时间够了,瞌睡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自然会察觉到自己变得精力充沛,睡眠少,意识清晰了。
第三关:感觉苦闷,无聊
前两关过去,我们就能意识清楚地静坐了。静坐久了,会感觉苦闷,觉得无聊,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浪费时间,静坐是不是有意义。
这个时候我们怀疑自己,或者说,我们的头脑需要我们内心的最终指令,要不要继续下去?人的软弱,就在于头脑的惰性,头脑是多疑的、畏难的。我们必须有强大的信心,有宗教信仰一样的执著,反复告诉头脑,坚持下去,这一关才能通过。
好多人在这里半途而废。其实这和我们做事一样,坚持下来了,就能够成功;放弃了,就空留遗憾。这一关也是我们自己拷问自己,是继续静坐,还是浅尝辄止。
如果我们真的有毅力,我们的头脑在经历了最初的疑惑后,会按照我们内心的真实意愿行事。事情的关键是:我们自己想明白了吗?是不是真的想练习静坐,真的要强健自己的身体,真的要寻求心灵的宁静,真的想给自己带来改变?
在这个阶段,初学者身体的难关已经渡过,身体已经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化,但是还没有得到心灵的美妙感受,在这个阶段产生疑虑也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没有好的办法,只有耐住寂寞,用恒心和毅力去坚持。每天依然静坐,任怀疑和苦闷的情绪来去,不为所动。
当有一天,我们在静坐时感到极大、极深的宁静和无边的喜悦,我们就再也不会为枯坐而感到苦闷了。当我们借由静坐发现了生命的更深含义时,我们的生活会因发现了真理而充实,不再有无聊和虚度年华的困惑了。
静坐的名人们。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李白、王维都是静坐者。他们的许多诗篇是在打坐中悟出的。
白居易在他的《在家出家》一诗里面写有:“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李白在学道打坐后作诗:“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宋代的陆游、欧阳修、苏东坡也修习静坐。陆游曾写:“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暾日。”
程颐在《玉林鹤露》里面讲“每见学者静坐,便叹其善学”。朱熹也要求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王阳明回忆说:“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
寿高87岁的郭沫若和101岁的张学良,年轻时都练习静坐,故而长寿。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前副总统戈尔夫妇,都是静坐爱好者。
另外,演艺界的戈尔迪·霍恩、仙妮亚·唐恩、海瑟·格拉汉姆、李察·基尔,还有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禅师”杰克逊,也都是坚持静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