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
15536000000002

第2章 文明礼仪概述(2)

社交活动中的沟通是信息的相互传递,这种沟通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更能够反映沟通双方的思想水平、认识活动以及感情状态。人们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信息沟通的过程中,双方彼此之间的认识会变得更加深入细致,双方的感情交流也会变得更加融洽。从这个层次上看,礼仪使人们的信息沟通过程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三)青少年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人生时期,又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性格、素质的重要阶段。在当今这个正处于伟大变革的新时代里,青少年更需要通过广泛而且频繁的社会交往去谋求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与信息革命,为了适应新世纪所面临的激烈竞争,青少年的教育也必须相应地做出一些调整。普及礼仪知识、加强礼仪教育,对青少年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旅程中确立志向、大展宏图的基础时期。从生理方面看,青少年阶段是从少儿期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从心理方面看,这一时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青少年正从依赖性走向独立性、从幼稚型走向成熟型。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交往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从邻居、班级和学校扩大到社会,而且与他们同龄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甚至超过了与亲人的交往程度。青少年对社会交往的参与,对礼仪知识的渴求,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必然需求。

青少年有广交朋友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特别喜欢与性格相似的人交朋友,相互倾诉各自的内心秘密,相互倾吐各自对生活的感受。通过结识新的朋友,既能够传达信息,双方还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帮助与启示。在一定时期里,有不少人认为青少年好交朋友是一种不适当的行为。有人将善于交际的男青年看作是油头滑脑的人,将善于交际的女青年看作是生活不检点的人。其实,好交朋友不仅不应该遭到别人的非议,而且应当得到别人的支持和鼓励。活泼、热情、喜欢结交朋友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够听到了别人的非议就畏头畏脑,就去压抑自己的个性。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大凡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喜欢结交朋友。鲁迅先生的生活十分严谨朴实,他还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了五条准则,其中的一条就是“多交友,交好友”。有人说:“好朋友就是一面镜子。”真是一点不假,好朋友能够让自己看清自己的形象,能够使自己洁身正心。在困难的时候,好朋友还能给予自己以心理上的安慰。因此,加强礼仪教育,给他们讲清楚通过社会交往活动认识朋友的重要性,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些不擅长社交的青少年朋友们,应当多学习一些社交知识,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交际的生活之中,改变自己古板、孤僻的性格特点,使自己在建设四化的征途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青少年有获得自尊的心理需求。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肯定的态度,是自我评价能力的高度内化。青少年的自我评价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青少年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知识与技能得到增长的同时,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别人的赞赏与认可,这使他们的自尊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积极参加社交活动的良好愿望。

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拥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也有着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青少年通过社交活动建立起同其他人的友谊与信任,不但得到了十分难得的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机会,也使自己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更加大度,这为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

2.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展示自身魅力,有助于青少年进行自我形象设计。

魅力的核心是能够吸引人。魅力通常可分为外在魅力和内在魅力两种。内在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主要包括卓越的个性、良好的气质、广博的学识以及高尚的品德。外在魅力则是一种有形的力量,它主要包括匀称的外貌、庄重的服饰、优雅的言谈和得体的举止。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力求展示青少年的自身魅力,使他们的外在魅力与内在魅力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内在魅力。

一个人所具备的气质美,是其内在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质带给人们的美感,不受服装打扮和年龄大小所制约。所谓气质,是指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一般而言,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多血质的人比较活泼,黏液质的人比较沉静,胆汁质的人比较激动,抑郁质的人比较压抑。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都能够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良好的气质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当今社会中,有很多青少年往往认为气质依靠的是梳妆打扮,他们中的不少人要么模仿港台明星,要么穿起奇装异服。有的人敞胸露怀,有的人装腔作势,还有的人举止轻浮、言语粗鄙。其实,这些打扮与行为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美感可言,而是一种心理扭曲的表现,这种人没有什么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什么稳定的个性特征,更不可能有什么内在的魅力与美感。因此,培养和塑造青少年内在的气质美,是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强礼仪教育,能够使青少年更有意识地致力于自我形象设计。自信是塑造自我形象的基石。一个自信的人往往显示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美好体验。只有自信的人才会豁达乐观、胸怀坦荡,才会主动地与人交往,并且在交往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自信的人往往富有活力和感染力,使他周围的人能够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青春信息,使别人受到感染、启发和鼓励。青少年在社交场合中,必须自信乐观、充满活力,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是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就应该保持旺盛的精力,不能够因为一点疲劳、一些小挫折就情绪低落,而应当把欢乐和微笑带给别人。

自我形象设计也离不开得体的服饰、优雅的举止。参加社交活动,对服饰有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个是整洁干净,一个是得体合适。穿着打扮既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程度,也是一个人懂不懂礼节的重要体现。如果穿着不当,不仅会降低一个人的身份,而且还会给别人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要想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成功。塑造好自身形象,还必须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合乎礼节。举止优雅得体能够大大地增加一个人的风度,稳重而且大方是举止得当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参加什么活动、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应当有板有眼地进行。

不能够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显得毛手毛脚。在社交场合,要热情大方,谈笑都要有一定的分寸,不能够显得缩手缩脚、小里小气。

可以肯定地说,礼仪教育在帮助青少年展示自己魅力和知识修养、在塑造他们良好的个人形象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加强礼仪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很多领域、在很多时候,人际关系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对青少年朋友来说,如果懂得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与技巧,不但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成效,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并且能够减轻生活中的许多压力。事实证明,通过对青少年实施礼仪教育,是能够达到这一点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掌握了一定的社交技巧,就能够玩世不恭地去操纵他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想法。社交技巧体现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交往原则,它蕴含着一种互惠互利的思想:如何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如何主动地去接近和尊重他人。开展礼仪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并不是教育他们如何去操纵他人、如何诡计多端地与他人周旋。他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真诚地关心他人的现在与未来,青少年更应该这么做。接受有目的、有组织的礼仪教育和有计划的礼仪训练,是提高社交技巧的有效方法。

要想掌握并且提高一定的社交技巧,第一步是考察自己。检查自己的社交技巧,可以通过问卷测评法来进行。比如,下面的这组问题可以检查一个人最基本的人缘关系:我在生活中有真正亲密的人吗?我是不是只与家里人亲密?我有私人朋友吗?如果我确实跟谁都不怎么亲密,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有职业朋友吗?正确认识并且深入反省自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人们在生活中并不很愿意与你相处,或者力图要去回避你,那将是十分令人深思的事。每一个同我们一起工作的人都会对我们的言行举止做出评判,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评判与看法是很值得收集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说,将这些看法当成我们的一面镜子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礼仪教育在指导青少年顺利完成考察自己的任务以后,第二步便是教育青少年要更好地了解他人。要想提高社交技巧,更透彻地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仅仅考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正确地了解他人。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生活虽然不是战场,但是,多争取一个新朋友的确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要了解他人,理解一些必要的社交信号是一个重要前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大多数社交信号是不难识别的。例如,倾听者不耐烦或者急于赶时间的社交信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向上凝视或者向周围巡视、坐立不安、紧张地清一清嗓子、注意力不集中、表情显得很严肃或有不悦之感、总想岔开话题或者拦住话头。了解他人,还包括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性格特点,甚至包括了解什么样的行为和话语别人会接受、会高兴,什么样的言行别人不愿接受、不会高兴。

社交是一门艺术,社交技巧既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只要青少年朋友们多观察、多留心、多学习,就一定能够高高兴兴地与别人相处、顺顺利利地参加到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之中。

从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上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只有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够得以养成。再者而言,加强礼仪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实施礼仪教育十分必要。青少年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后,通过一定的礼仪训练,可以使他们懂得社会交往对他们的发育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例】

孔子拜师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贫寒,但他从小就十分喜欢学习,经常与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做礼节方面的游戏。他走到哪里、学到那里,遇到不懂的事总是去请教别人,他自己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当孔子告别少年时代,成长为一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青年以后,更是把拜会老师作为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一个方面。当时的楚国,居住着一位非常有修养、有学问的人,这个人姓李名耳,人们都尊称李耳为老子。老子的名声很大,他写过一部名叫《道德经》的书。在这本书中,老子使用朴素的辩证法讲解了宇宙的矛盾以及矛盾转化的道理。孔子早就听说了楚国的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经过详细的安排和准备之后,孔子决定去拜会老子。

当时,老子的年龄比孔子大,而且老子的知识学问比孔子丰富、名声也比孔子高。但是,当他得知孔子要来见他,仍然亲自套了一辆马车,早早地赶到郊区去迎接。

老子静静地坐在车上,耐心地等候一位不曾相识的年轻人。当孔子的车走过来的时候,老子赶忙走下车来,十分谦虚地向孔子打招呼。孔子有些受宠若惊,非常感动地停下车并且连忙走下车来,十分有礼貌地走上前去,恭敬地双手捧着一只大雁,说道:“弟子今日来拜访老师,老师亲自前来迎接,弟子真是受之不起。”

老子笑了,宽厚地说道:“我们都是老师,又都是学生。当我懂得多的时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当你懂得多的时候,你是老师,我是学生。”孔子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信服地点了点头。

在随后的一些日子里,孔子每天都向老子请教一些问题,并且和老子共同探讨。老子总是非常有耐心地、非常细致地进行讲解,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很多人生的道理。时间过得很快,几天以后,孔子决定向老子告别。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老子觉得孔子是一位很有教养、很有礼貌、很有前途的年轻人。现在要分别了,老子还真有些依依惜别之感。

当孔子向他行礼致别之时,老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没有什么珍贵的礼物送给你作纪念,只能送你几句话当作临行的礼物,希望你记于心间。”

孔子满怀感激地望着老子,洗耳恭听。

老子慢慢地说道:“道德修养越高的人,就会越朴实、越实在。道德修养越高的人越不会骄傲。希望你能成为一个道德修养很高的人。”

孔子深情地点了点头。

孔子确确实实记住了老师的话。孔子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