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
15536000000004

第4章 文明礼仪的基本内容(2)

严格地要求自己是珍爱和尊重自己的起点。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为人处世之时,既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也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处理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出门做事好像去接待贵宾,让老百姓做事好像去主持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一来,高官贵人没有怨恨,老百姓也不会有怨恨。”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实如此,自己不喜欢的话,就不要说给别人听;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其实不只是一个礼貌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水平不高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去严以律己。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一段寓意深刻的话:“这世界上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道德准则之所以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那是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一定是一个道德修养非常高的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仅仅从思想上认识到严格要求自己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最主要地还在于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

我国本来就是礼仪之邦,但现在说话不礼貌、不注意生活细节实在太严重了。有些青少年骂人、说脏话已经成了习惯,让他们说礼貌用语反倒感到不好意思。有些青少年根本不讲究公共道德,乱扔果皮纸屑,随处乱画。一个人是不是能够严以律己,在这些生活细节方面体现得十分清楚。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反映出他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要使青少年真正地达到严以律己,必须教育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例如,说话是沟通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怎样说话才能使交往的气氛融洽、达到交往的目的是大有学问的一门艺术。虽然人们说话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求青少年一定要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讲话要注意场合,态度要和蔼。再例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一种文明行为,一个不讲究个人卫生的青少年是很难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讲究卫生要求青少年要每天洗脸、洗脚,经常洗头、洗澡,把头发梳理整齐。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有的青少年不注意剪指甲,以致指甲很长,里面积满了黑色的污垢。也有的青少年洗脸而不洗脖子,以至于脸很干净而脖子很黑。这都是不注意个人卫生的表现。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青少年必须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包括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守秩序的习惯、守纪律的习惯等等。严于律己的目的就是要最终让青少年养成这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习惯。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非常厌恶那些不讲道德、不守秩序的现象,称赞那些讲究礼节、遵守纪律的行为,这就是社会公德问题。

1.社会公德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1)指人们在一些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并往往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道德规范。我国现行宪法倡导和认可的“五爱”,就是这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公德。由于这种社会公德是由国家法律所肯定的,因而也可称之为国民公德。

(2)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要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它之所以被称之为“公德”,一方面因为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而在公共场所中所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因为它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青少年不仅要理解社会公德的含义,更要明确社会公德的作用。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在公共生活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到公共场所去活动,为了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关心。这些共同的愿望与要求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就会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道德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德。

2.青少年应当明确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为了建立团结和睦、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要求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遵循这些基本要求:

(1)平等待人,互相尊重。在相互交往中,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同情他人。人的能力虽然有大小,贡献也不相等,但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

(2)助人为乐,先人后己。青少年应有雷锋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对群众、对同学有益的事。

(3)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能够严格地遵守各项纪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其二是指在遇到困难时,不把责任推给别人,哪怕是受到亏待和误解之时,也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多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

(4)坚持原则,互相勉进。与人交往,要保持正常的交往原则,要本着平等交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不能够阿谀奉承,丧失立场。同学、朋友发生过错要加以规劝。只有坚持原则、过失相规,同学之间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原则,互相合作虽然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但是并没有排除竞争。社会主义的竞争不是互相排挤,而是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关系。

3.青少年应当明确公德教育的基本内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公德,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其公民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必然产物。它要求全体国民都应当将其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都应当遵循。因而,青少年朋友也应当将“五爱”的基本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这是最基本的国民公德。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1.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要求。人们都要上街买东西、逛公园、看电影,都要在大街上行走、在公共场所活动。如果人们做出不符合公共秩序的行为,社会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维护公共秩序,要求青少年在公共集会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坐车时不要抢上抢下,到其他单位办事要言行谨慎等等。大家都这么做,就能形成一种以文明为荣、以粗野为耻的道德舆论。

2.尊师敬老爱幼。青少年一定要尊重教师的劳动,维护教师的尊严;对老人要热心敬重、积极关心和妥善照顾,要听得进老人的教诲;对待儿童要关心爱护;尊师敬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优秀传统。教师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桥梁和坐标。每个学生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青少年朋友应该尊重教师的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老年人普遍受到社会的尊敬,老人为社会奉献了一生,不仅贡献卓著,而且经验丰富。社会主义的青年一代要懂得对老人的敬爱。尊重妇女和爱护儿童,也是品德修养和文明行为的表现。

3.爱护公共财物。属于全民所有的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的公共财物,都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共同财富,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的重要内容,任何损害公共财物的行为其实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4.维护道德风尚。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主要包括见义勇为、恻隐之心和成人之美。青少年学生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敢于伸张正义;在他人遇到困难之时,要理解和体谅他人;要乐于帮助他人,具有成人之美的心灵。

社会公德教育是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必须做到处处留心、事事关心,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遇事要冷静,多反思。要有追求人生真、善、美的决心和勇气。

2.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勇于承认错误。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和公共场所的一切规定,敢于同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做斗争,敢于同社会上一切假、恶、丑的现象做斗争。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吸烟,不喝酒,不乱倒垃圾,不要在公共建筑物上乱涂乱画乱贴,积极参加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

4.遵守公共秩序,主要包括遵守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学习秩序。购票购物排队按顺利,对营业人员有礼貌。在学校里,特别要注意遵守学习秩序,每个同学都要自觉遵守课堂秩序、阅览室秩序,还要遵守宿舍规则和食堂公约。

5.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乘公共电、汽车要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以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

6.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7.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要守秩序,瞻仰烈士陵墓要保持肃穆。

8.在影剧院观看演出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不要高谈阔论。参加比赛时,要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让赛场充满文明与友谊。观看比赛时,要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扰,结束时要鼓掌致意,不要鼓倒掌。

9.尊重他人,遇到有人问路时,要耐心指引。

【事例】

剥核桃的故事

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他当过国家的宰相,编写过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他六七岁的时候,已能讲述《左传》中的很多历史典故,由于他如此的聪明伶俐,人们常常称他为神童,他自己也感到非常自豪和得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

有一天,家里要做八宝饭,司马光非常高兴,死磨硬缠要当个做饭的帮手。仆人们没有办法,就将一袋核桃仁交给了他,请他把核桃仁上面的那层薄皮剥掉。还没等仆人告诉他剥皮的办法,他已经开口说话了:“这还用得着你们来教我。”说完转身就跑了。司马光怎么也没想到,用指甲抠了半天,也没有剥出几个,反倒把核桃仁捏碎了不少。正在这时,姐姐过来了。她一边笑着说:“哎呀,这事怎么把神童难住了。”一边要教他一个方法。司马光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倒是十分自信地说:“你等着瞧吧!我一会儿就会剥好。”姐姐走了以后,他开始试着用刀子去刮、用手去搓,然而,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站在不远处的丫头香玉,看他急成这个样子,就偷偷地走过来对他说:“把核桃仁放在盆子里,用开水一泡,就好剥了。”司马光用这个方法一试,果然很灵,一会儿就剥出了一大盆核桃仁。他捧着这盆核桃仁大踏步地走进里屋,大声说道:“这么多核桃仁,足够吃了。”

母亲惊奇地问:“光儿,谁帮你剥的?是你自己剥的吗?”看着姐姐在一旁暗暗发笑的样子,司马光十分坚定地说:“妈妈,是我自己剥的!”他刚一说完,姐姐在一旁大笑起来:“你这小家伙,还会撒谎来骗人呀!你瞒得过妈妈,可骗不过我,我都已经知道了,是香玉教你剥的。”司马光就是不认输,红着脸一个劲儿地在狡辩。

父亲、母亲听过了姐姐的讲述后,十分严肃地把司马光叫了过去,狠狠地把他训斥了一顿,还给他讲了很多诚实、不撒谎的道理。司马光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父母发这么大的火。他一边听父母训话,一边掉眼泪:“爸爸、妈妈,是香玉教我剥的,我欺骗了你们。”

母亲说道:“光儿,人一定要诚实,撒谎可是最不好的毛病,作为一个小孩子,更不能这么做,长大了会误事的。”

从那以后,司马光再也没有撒过谎。

真诚地面对社会和他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司马光能够诚实地说出自己的错误,勇敢地承认过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首先应当诚实,不能够依靠撒谎去骗得别人的信任。古人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撒谎与欺骗只能图得一时的痛快,时间一长,谎言总会被揭穿的,到那时候,说不定会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