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幻想、浪漫,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时代,可是在纵贯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我们确很难感受到那份充满幻想、浪漫,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生活。
面对没完没了的考试;父母的唠叨和期待等等,更多的是一种成人的功利教育,学生必须按着成人的价值标准和社会利益标准去做一切;而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确被忽略,他们的快乐被剥夺;成人按着自己对需求的理解和猜测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孩子的真实需求确被忽略,甚至被否定。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青少年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心理也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除了与人类共有的心理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心理发育主要有以下特征。
自我意识逐渐产生在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中,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的对象。中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将父母、教师的话视为“真理”,对教师、家长的话开始提出疑问,喜欢争论和辩驳。对周围现实都有自己的主见,常常不满教师和教科书中的解释,喜欢自己独立寻找各种现象的原因,提出各种问题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开始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要求,独立性、自尊心、好胜心明显增强。他们开始发现家长和教师的不足之处或者错误,对成人的意见不再是言听计从,他们对家长教师过多的照顾和过细的要求常常非常反感。他们在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的同时,更多地与同龄伙伴共同活动,同龄伙伴的影响作用增大。家长往往会产生孩子变得和自己不亲了、不好了的疑虑。心理学家常常把青少年的这种要求独立,在心理上对成人的疏远称作“心理性断乳”。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青春期开始出现的独立性的本质特征。作为教师、家长应懂得珍视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绝不能因少年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而斥责,甚至压抑他们。但也应该看到,青少年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是很不成熟的,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表现出幼稚和片面。
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还处于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认识上的混乱。他们要求摆脱成人的影响,保持独立的见解。除了对过去已经了解的一切进行重新评价外,对当前的一切,他们常常持批判的态度。他们有些想法符合社会要求,有些想法与客观现实矛盾,因而他们在认识上常常出现许多混乱,做出的判断往往带有偏激、片面的特点。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普遍较高,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不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管不住自己。有时会凭一时冲动行事,对父母的要求符合己意的就办,不符合己意的就拒绝或打折扣。有时不想干的事,结果还是随波逐流地干了。由于这一时期是心理急剧发展的时期,心理的可塑性也特别大,容易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容易向坏的方向发展,处于分化的十字路口上。如果教育不得法,他们就会不接受成人的教导而经常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等方式来表示反抗,在父母、教师心目中成为惹是生非不听话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容易形成不良心理品质。
成人感的增强
青春期发育使青少年身材迅猛增长。到青春期,他们的身高都已达到或超过自己的父母,体态也迅猛变化。意识到性的成熟,加上他们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发展,他们体会到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
这时,他们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指导,独立自主,尤其是那些涉及他们个人问题的行为,例如,选择朋友、学科兴趣、业余爱好等,他们更强烈要求独立安排。他们要求别人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自己,尊重自己,反对把自己归属儿童,不愿听到训斥和唠叨式教育。同时,他们也处处力图表现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如果家长、教师不了解青少年的这个特点,无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使他们的成人感遭到挫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他们个性的正常发展,导致教育的失败。所以,家长、教师既要严格要求他们,又要尽可能地尊重他们,与他们商量,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向上的长处。正是这种成人感,使他们产生很强的模仿心理和尝试性。他们处处都想按成人的行动去实践,模拟角色的活动日益增多,如“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文学家”等。他们积极地想学习成人的优秀品质,敢想敢闯,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甚至冒险。这种心理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对于这样的发展方向,应当给予鼓励、支持和具体的帮助指导。
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往往把模仿成人的外表作为达到成年的途径。不恰当的学习、模仿成人外貌的特点、某些行为方面的特征,如成人的衣着、打扮、吸烟、饮酒等。有些不良的形象甚至是反面人物的形象也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以致造成过错行为。他们不能正确区分冒险与勇敢、执拗与顽强的界限,往往把不顾后果的冒险、违反学校纪律、顶撞老师当作勇敢的表现。
由于身体的成熟与社会人格的成熟不同步,所以尽管青少年的“成人感”在逐步发展,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是肤浅的,还不能立即进入成人世界。
容易受外界支配
进入青春期,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活动越来越广泛,渴望独立的愿望也日益变得强烈,不想让成人对自己的做法干涉过多,很想自己解决一切问题。而事实上他们自己又不能独立,还要依附家庭,从经济上表现的这种依附心理更为明显。因而产生既要求独立与又不能不依附的矛盾心理。青少年学生对很多事情都先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有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看法和打算与父母不一致,就会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不再事事听从父母的指挥,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作为家长应针对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有事要同他们商量,并尊重他们的正确意见,逐步给他们更多的独立权利,要把他们看作家庭生活中具有一定独立自主性的成员,以便帮助他们处理好独立与依附的心理矛盾,这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虽然中学生的各种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情感、注意、记忆、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他们往往容易受事物的新奇性、趣味性、刺激性所支配。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能力还不够成熟也不够稳定、客观和全面。有时容易是非分辨不清,有些对什么是理想与前途、民主与法制、美与丑、友谊与义气、勇敢与强暴等,往往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也由于情感不够稳定容易受到情绪、气氛或他人的影响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在这阶段应加强说服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遇事三思而行,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闭锁性和开放性
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和情绪体验的增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上。他们逐渐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心理活动开始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现象,出现了闭锁性的特点。
这种闭锁性表现为出现了“内心秘密”,他们往往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和对未来的憧憬,反对别人随便翻动他的东西。在人际交往上,变得不那么坦率,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愿做到毫无保留。他们在交往中要求较高,不仅与成人不易做到心理相通,在同辈人中也不易找到知音,从而间或出现孤独感。
青少年的心理闭锁性,包含着适应环境和提高自我监督水平的积极因素。但是,青少年心理的闭锁性也使他们既不容易被人理解,也不容易理解他人。
青少年社会化的要求,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与人交往的要求,期望得到理解,这时的心理又出现开放性的特点。他们喜欢与同龄知心者谈思想、感受和理想,更多的闲暇时间是与朋友度过而不愿待在家中。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对知识的广泛吸收,他们涉猎各种领域,从书籍、报刊、大众传播媒介中吸取知识,充实自己。青春期心理青少年这种心理的闭锁性和开放性并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青少年也愿意和成人交流。在遇到复杂的生活环境和设想未来的打算时,采用父母的意见相对多一些。他们愿意从成人那里吸取社会经验,共同讨论政治、道德、理想、选择职业等问题。青少年与父母、教师心理交流的程度与父母、教师的教育方式及态度有关,以民主的朋友姿态平等对待他们会受到青少年的尊重和欢迎。他们愿意与这些人进行心理交流,而专制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两代人的隔阂加深。
情绪的两极波动与多变
儿童的情绪表现冲动性较大,成人的情绪表现稳定性较强。少年正处在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因此他们的情绪表现兼有儿童和成人的特点。由于青少年的情绪发展处于心理断乳期,所以反映强烈且变化快,动荡和起伏大,常常表现为两极波动。人们常用“心血来潮”来形容他们。也就是说,青少年期富于激情,一旦有适宜的环境,激情便很容易迸发出来,而且反映强烈。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而狂喜,又为一点小事而痛心不已。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受到别人指责时,马上就垂头丧气,愁肠欲断,好像自己一无是处,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或受到家长老师的赞扬鼓励时,其自信心油然而生,洋洋得意,仿佛自己无所不能。他们容易生气,矛盾不安,有时过分自信,在完成各种追求的目标时,一旦失败,就会从过分自信堕入过分自卑。他们情绪容易冲动,一会儿可能循规蹈矩,一会儿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感情大闹情绪,甚至出口伤人,动手打人,很少考虑后果。
青少年情绪的两极波动和多变,既有其生理基础,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从生理基础看,青春期人体的各种腺体分泌旺盛,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性激素等激素类物质分泌的增多,在生理上促使人的情绪剧烈波动。同时女性的月经来潮、男性的遗精等性的成熟,也会给青少年的情绪带来扰乱和不安。从社会原因看,青少年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逐步深化,社会化的过程已经开始。但是,由于社会地位、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的限制,往往离开现实条件构想自己的未来,这样就形成一个理想的“我”。远大理想能够为他们指明奋斗目标,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但是此时的理想往往不切合实际,与现实的“我”相差过大。这样就形成了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有些青少年看不到这一矛盾,急于求成,遇到挫折就消沉起来。教育工作者应当教育他们把远大的志向和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增强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做好思想准备,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去实现理想。同时要引导青少年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整自己原有的抱负水平,使之切合实际,缩小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距离,为自己的理想做好切合实际的安排。
(二)青春期性心理概述
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会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童年时期没有的心理感受。有的同学会产生对异性的好感,想方设法多接近异性;有的同学极力地表现自己以吸引异性的注意,有的同学却存在着异性交往的困惑。
什么是青春期性心理
性心理是随着人体的性发育、性成熟而产生和发展的。青春期男女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和完善,性意识开始萌生,性心理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男女性别差异日见明显,渴望接触异性,了解异性。
性心理的生理基础是性成熟。人体内最后发育的系统是生殖系统。当生殖系统的发育具备了生殖能力时,就是生物学上的性成熟。性成熟是以女子月经初潮和男子第一次遗精为标志的。
青春期的到来,由于性激素的大量分泌,必然会引起男女同学之间的相互吸引,她(他)们开始意识到两性的本质差异,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和主观意识,这种心理现象便称为性意识。
青春期性意识的产生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逐渐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与两性关系,并开始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这是一个人性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随着性器官、第二性征发育的渐趋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也逐渐产生和发展。女孩意识到自己变成了大姑娘,男孩发现自己长成了小伙子,这种明显的生理变化和性发育成熟,很容易引起青少年对自身与异性的关注和好奇。他(她)们强烈地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区别和两性关系的存在,开始喜欢与异性交往,有的男女同学互相爱慕,产生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所以说,青春期性意识是在性发育成熟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身体内部的本能作用,和人类社会两性活动的外部影响,共同促使了青春期性意识的产生。
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大体要经过四个阶段:
异性疏远期
在青春发育初期,由于性生理发育和第二性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青少年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并对自身所发生的变化感到迷惑不解,羞涩不安。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青少年总想远离异性,在学习和游戏中,男女截然分群。即使需要互相接近和交谈,双方也都感到羞涩而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在家里也表现出男孩喜欢与父亲接近,女孩愿意跟母亲说悄悄话的现象。
崇拜长者期
在青春发育中期,青少年对自己周围一些异性或同性成年长者,如老师、熟人、体育、影视明星,以及学识、外貌出众的人,都会表现出仰慕和崇拜,有意识地模仿其言行举止,收藏和张贴相片,甚至到了偶像崇拜以致入迷的程度。
异性接近期
在青春发育后期,随着性发育的逐渐成熟,男女青年开始对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异性发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喜欢、羡慕异性和彼此吸引的心理,感觉到时时处处都有异性吸引的存在,他(她)们开始用友好的态度对待和欣赏异性,总想以各种方式接近异性,引起异性注意,并试图给异性吸引力。这种男女青少年之间彼此愿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经过,对于消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和紧张情绪,增强团结,建立友谊,促进性意识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和家长应当正确看待这件事,并支持和组织青少年参加一些文艺、体育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正当的有益的社会活动中互相接触,增进了解,以消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和紧张情绪,促进性意识的健康发展。
异性恋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