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同学交往心理
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大多处于在校学习期间,每个人都希望与同学融洽地相处,成为受欢迎的人,那么,下面几条建议有助于实现你的愿望。
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班集体是由许多同学组成的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如果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那么这个集体就会充满温暖和融洽的气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之中,就应该做到热心关心和帮助同学。
当有的同学没有听明白老师的讲课或有不会做的作业向你请教时,你就应该认真耐心地向他讲解;当同桌的同学在课堂上突然身体不适时,你就应该主动询问,及时向老师报告并搀扶他去医务室;当值日时有的女同学搬桌椅比较吃力时,你就应该上前主动帮上一把;当有的同学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时,你就应该表示同情和慰问,并尽力帮助他摆脱困境……如果你经常这样做,同学们就一定会乐于与你交往,愿意与你做朋友。当你有困难时,大家也会“投桃报李”。假如你平时忽略了这些事情,那么从现在起就应该尝试一下,你会看到身边的人际环境会渐渐地发生变化。
与同学友好合作
集体生活中离不开合作。同学们在一些活动中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密切合作,就能创造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在家中,父母可能把你当成家里的中心,处处为你服务,而在学校里,同学和你都是平起平坐的同龄人,大家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如果大家总是自己顾自己,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当同学们做物理、化学实验时,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做试验,而不愿意去洗一支试管或烧瓶,那么还能进行下去吗?当春游或秋游时,同学们都忙得不可开交,而有的同学却无动于衷、袖手旁观,那么其他人会怎么想呢?……很显然,同学们都不喜欢上面那种令人讨厌的行为。那么遇到有的人有这些行为,还是应该耐心地与之合作。在一个集体活动中,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为了集体的活动能顺利和成功地进行,即使是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或不熟悉的事情,也要主动去做。每个人都是一颗小小的而又不可缺少的螺丝钉,在奉献当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价值。
善于选择朋友
学校有成百上千人,一个班级也有四五十人,每个人不可能与周围的同学同等地交往,因为受到空间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总会有远近亲疏之分。所以中学生应该选择知心朋友。为了自己与他人的顺利成长和愉快的生活,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知心朋友。你可以向好朋友倾吐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排除烦恼和忧愁,得到情感的支持和抚慰,得到理解和帮助。在与好友的交往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激励自己向先进学习,弥补缺憾。
大胆与同学交往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以为别人会看不起自己,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因而不敢与同学交往,对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的态度和评价非常敏感,从而产生一些猜疑、紧张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应该大胆地与同学交往,在交往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待人处事的能力,逐步克服自卑心理,结交更多的朋友。
(二)与老师交往心理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与老师建立融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与老师交往呢?
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尊敬师长,是我们从上学第一天起就接受的教育;尊师重教,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是把我们引进知识大门的人,他们是辛勤的园丁,他们甘做祖国未来人才的人梯。我们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品德上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凝结着老师的心血。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这些从事崇高职业的人,我们应该十分尊敬。
尊重老师不仅要做到礼节上的尊重,比如见面主动打招呼,课前把讲桌擦干净,课间擦黑板,还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即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对老师的尊重,不仅表现在表面的礼貌热情上,更应该表现在尊重老师的人格方面。有时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用老师的缺点或生理缺陷给老师起外号,这就是不尊重老师人格的表现。尊重老师的人格,就是要不讲侮辱性的话,不伤害他的自尊心。
你可以喜欢某一位老师,你也可以不喜欢他。但不喜欢并不等于可以侮辱他的人格,可以不尊重他。因为尊重老师不只是尊重他个人,同时也是对他所承担的工作及所具有的知识的尊重。
勤学好问,虚心请教
有的同学经常会说这样或那样的牢骚话:“这个老师的水平太低了。”这样的牢骚话是不正确的。其实,老师的学问、阅历在某些水平上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勤学好问,向老师虚心请教。这不仅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还会增加与老师的交流,增进与老师的感情。每个老师都喜欢爱动脑筋的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也往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步。
关心老师
老师的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偿的奉献,老师付出的心血难以计数。作为学生应该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关心老师,表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也将激励老师更加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关心老师在平常的一些小事上就可体现,比如帮老师搬把椅子、给老师倒杯水,教师节前夕,送去一张小小的贺卡、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表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老师来说这是最大的安慰和补偿。学生的赠品,哪怕只言片语,也会使老师非常激动,使他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承认。
对老师的过错或不当行为要谅解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也不是一贯正确的。如教学方面,老师不管知识多么丰富,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当中也不可能一贯正确,讲课时也难免有差错。有的老师太严厉,爱训斥人,这都有可能。我们应该知道,老师认真、细致地教我们,严格要求我们,确确实实要帮助我们成才,他们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就是为了学生能学好,长大能成为有用之材。所以,他们有时所作出的一些不当行为,大多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所致,其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妥。因此,我们应该宽容、谅解老师,不能顶撞,尤其不能当众顶撞,不应该从此不尊敬老师,甚至嘲笑、侮辱老师。
指出老师的不足要注意方式方法
老师有不当行为,我们还是应该给他指出来的,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有损老师的威信,不能故意给老师难堪。首先,老师也有自尊心,指出老师的不足,要考虑老师的自尊心,所以,说话要有礼貌,口气要委婉,不要当着众多同学和其他老师的面指出老师的不足,应该采取个别交谈的方式,或在下课时递张纸条给老师,即使是当场指出来,也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最好采用商量的口吻或不肯定的语气。
(三)与父母交往心理
进入青春期以后,很多男孩、女孩发现自己不能像从前一样与父母相处了。这种变化也许起初是很微妙的,你发现父母渐渐地不能充当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了,他们与自己从前的设想是那么不同。而父母也开始觉察到孩子不再像以往那样听话、乖巧,变得倔强了,自我意识也更加强烈起来。
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变化
情感方面依赖性的减弱
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对老师,尤其是同龄朋友的情感需求不断增强,视野不断开阔,对父母的依赖性明显减弱,与父母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
父母的榜样作用逐渐褪色
随着青少年社交范围的扩大,各种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内心世界,其中很多形象看上去是近乎完美的。因而父母的光环就相形失色了。
“自我”意识的增强
青少年对于所有事物都喜欢独立进行分析和判断,对既成观念和规范很容易有抵触心理,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其对事物的看法与父母往往不相一致。
怎样与父母相处
青少年都希望与父母建立一种民主型的交往关系,渴望与父母平等相处,真诚沟通。但现实与希望不尽相同时,当你与父母的相处矛盾重重时,你该怎样处理呢?
以下是几个假设和小小的建议。
要学会摆脱父母的溺爱
有的父母就像袋鼠妈妈一样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恨不得每时每刻都待在孩子身边,不能容忍外界对孩子造成一丝一毫的伤害,对于一些本该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也出手帮助,甚至干脆代办,这些溺爱会让孩子产生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时,你最好的做法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把独立完成的事情做得漂亮,通过种种细节逐步让父母认识到你已经长大了,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了。比如考试前主动复习功课不用父母的监督、催促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以及下课后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等。
要试着消除与父母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