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晨光里的远行客
1553700000034

第34章 像农民,像米勒 (1)

/凉月满天/

19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柯罗、罗梭、米勒、杜普列、狄亚兹、杜比尼……大都曾住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的小村庄巴比松,描绘法国普通的农村景色,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审美价值,这就是有名的“巴比松画派”。

但是,当画家米勒在1849年搬到这里时,巴比松还只是法国的一个偏僻小乡村,没有学校,没有教堂,没有邮局,一片荒凉。米勒带着一大家子住在巴比松大森林旁边一个谷仓,每天作画、种地、喂养一堆孩子。他在这里一共住了27年,到死都没有摆脱贫寒,没钱买画布,寒冷的冬天只能拾柴取暖。

贫困曾让他想自杀,但他意识到这是个荒唐的念头。他是个慈父,称孩子们“我的小蛤蟆”。当他亲密的朋友、哲学家卢梭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糖果,“小蛤蟆”们狂喜地跺脚尖叫,卷发披肩的米勒见此情景谦逊而感激地微笑。这就是米勒,“庄稼汉的但丁,乡巴佬的米开朗基罗”。

这一切都在他的画里得到了完美体现。《晚钟》里,日暮余辉笼罩,远方教堂依稀可见,里面传来做晚祷的钟声,一对农民夫妇在田间默默祈祷……《簸麦者》里昏暗的农舍,一位衣衫褴褛的农民使劲摇晃盛满麦粒的簸箕,四周弥漫着金黄色的尘埃;《拾穗者》那收割后的麦田,三位农妇在金黄色的夕照下觅拾麦穗,她们的身影具有雕塑般的庄重,不再是这个世界卑微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主人,她们拾穗的形象更成为人类生存内在涵义的象征。虽然米勒笔下的人物都是穷苦农民,但他们都带着英雄式的尊严,显示着对生活的尊重与虔敬。

他和梵高不同。梵高是一束明亮的、带有浓重神经质的火焰,有了一点小钱,就一杯接一杯地喝苦艾酒,一支接一支吸劣质烟,在阳光灼人的正午画令人炫目的向日葵,一天画十几个小时,直到把自己搞得崩溃;米勒却像一朵烛火,温暖,平和,在无边的暗夜里静静燃烧自己,烛照世界。

可是,谁也想不到,他其实和梵高一样痛苦。

米勒童年时,一次和双亲在教堂做礼拜,一名浑身湿透的水手闯进去,说帆船触礁失事。人们来到海岸,见到桅杆和人在浪谷里忽上忽下,传出绝望的呼喊。村里的男女老少跪在崖上祈祷,那苦楚而又无望的面容啊,还有格律希海岸的,像鞭子一样抽打他们的风,米勒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场面。因而,当青年米勒第一次到罗浮宫时,深深吸引他的是米开朗基罗痛苦而壮观的雕像。批评家称米勒在此“找到了灵魂的嘴,喂之以痛苦,滋生出美”,的确这样。当他坐在林间企图享受一点宁静的时候,背柴的农夫由小径蹒跚而来,米勒的泪水随之淌下。

但是,他所经历的所有美和痛,最终都化作心里的安宁与平和,就如他自己所说:“生活中快乐的一面从不在我眼前展现过。我所知道最快乐的事,是平静与沉默。”

上帝把贫困压在米勒肩上,把痛苦种在他的心里,他却以贫困和痛苦作养料,种出枝繁叶茂的树,结出甘香甜美的果,这一颗是《晚钟》,那一颗是《簸麦者》,这一颗是《播种》,那一颗是《拾穗者》……是的,就算整个世界都对自己不平加身,我们也可以像农民,像米勒,以一种有尊严的态度,不去抱怨,努力工作。

坚守一个梦想

/孙道荣/

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袁隆平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十岁时,就敢横渡长江;16岁时,在武汉读高中,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农业大学后,他是全校的游泳冠军,一次,西南赛区进行了选拔赛,前三名将被选入国家游泳队,成为专业游泳运动员。很可惜,这一次,袁隆平只获得了第四名,因一名之差而惨遭淘汰。袁隆平错失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机会再一次向袁隆平招手。大学快毕业那年,部队招收空军飞行员。当时,全校报名的人数达到了800人,经过严格的体检,最后,只有八人通过了全部的36项指标测试,袁隆平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员,这对年轻的袁隆平来说,确实是一件大喜事。可是,在即将进入空军预备班之前的庆祝八一建军节晚会上,袁隆平和他的同学们被告知,大学生一律被退回。原因很简单,当时国家已经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知识分子,而当时全国只有区区20万名大学生,大学生太昂贵了,空军放弃大学生,是为了让他们在自己所学的领域,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袁隆平因此再一次与近在眼前的机会失之交臂。

就这样,袁隆平痛失了两次绝好的改写人生的机会。

采访袁隆平院士的记者,在听了袁老自述的这两个故事后,连用了两个“幸亏”:幸亏当时你没有被选入游泳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幸亏当时国家出台了新政策,你没有成为一名飞行员。

可是,这两次机会,对当时还只是一名农大的普通学生来说,却是十分难得的机遇。我忽然想,假如袁隆平抓住了这两次机会,他的人生将会怎样?

以袁隆平当时的身体素质来看,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袁隆平可能会成为一名不错的游泳运动员,甚至有可能进入全国前三名,退役之后,他也许会向大多数运动员一样,成为一名教练员;抓住了第二个机会后,袁隆平会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飞行员,在蓝天飞翔,是多少人的梦想啊。然后,他有可能成为一名飞行教官,直至光荣退休。

运动员和飞行员,这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以袁隆平一向不服输的性格来看,无论在哪个行业,他都可能有所作为。但是,如果那样的话,袁隆平从小就想学农的梦想,就很难实现;我们今天,就没有了“杂交水稻之父”,就没有了他培育出的可养活7000万人的水稻增产。所以我们说,幸亏袁隆平没能抓住人生中的两次重要机会,幸亏他一直没有改变对于粮食和农业的梦想。

袁老说得好,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他这一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培育优良的杂交稻,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一生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会,然而,梦想无限,生命有涯,你不可能实现每一个梦想,也就不需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坚守一个梦想,抓住一次机遇,专心努力一辈子,你就可能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

浇灌梦想

/崔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