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晨光里的远行客
1553700000009

第9章 隐形的翅膀 (2)

海霞承诺要帮祁健筹钱,但是没人把此事放在心上,她毕竟是个孩子。谁也没有想到,海霞回去之后,就给报社写了封信:

“要是哪个好心人士,或哪家银行愿意贷款给我50万,我就按10年最高利息写个百万欠条,我大学毕业以后,一定会用一辈子的努力工作,去挣钱偿还的……”公开信在报纸上发表后,虽然无数人为之感动,但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孩子的天真想法。除非奇迹出现,有谁愿意借50万巨款给一个贫困的农村女孩?

奇迹真的出现了,一位美国纽约的华人答应帮助海霞。她叫崔英,从小在中国农村长大,家境贫寒,通过努力打拼,获得了博士学位,最终成为美国某公司总裁。她看到了关于海霞的报道,尤其是海霞从山上往家里运花生的经历,让她深有感触。一袋湿花生有一百多斤重,海霞根本扛不动,但必须从山上运下来,她就想办法,折下一根粗树枝,然后把袋子放在树枝上,拖着下山。从不抱怨命运不公,遇到困难总是积极找办法去解决,正是海霞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崔英。她借给了海霞3万美元,并且不计利息,不设偿还期限,因为她觉得,贷款比捐款更有意义。

如今,祁健成功已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海霞也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初中。两人曾在病房里拉过钩,彼此约定,要好好活着。

祁健原本是想帮助海霞改变命运,却未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13岁的海霞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还照顾了父亲那么多年,在祁健看来,这分明是个奇迹。当他第一次见到海霞时,先前关于人生的种种看法,完全被颠覆了,“我一个20多岁的人,还是大学毕业生,我为什么就不相信,奇迹会在我身上发生呢?”是的,一个小女孩都能做到的,为什么我们做不到,为什么要放弃?也许,被海霞改变的,不只是祁健一人。

缝补心灵的一根丝线

/朱成玉/

他是一个修鞋匠,一个只能蹲着走路的残疾人。每天我都会路经他的修鞋铺,看他低着头,缝补着那一双双“未老先衰”的鞋子。他修鞋的技术很好,附近的人都愿意把坏掉的鞋子拿到他这里来修,一大堆生病的鞋子迫不及待地排着号,等待他来望闻问切,妙手回春。

因为是残疾人,所以他很自卑。他很少与人交谈,一张脸仿佛僵硬了一般。他尽量躲在他的修鞋铺里,使自己不至于见到更多的人。对于他来说,每天上厕所是他心里最难过的时刻,公共厕所在他的对面,要穿过一条马路,那短短的距离却是他最为艰难的行程。他每天控制自己少喝水,以减少去厕所的次数,可是偏偏有一天,他不小心吃坏了肚子,不停地往返于修鞋铺和厕所之间,人们像看怪物一样看他不停地贴着地面来来回回,那些目光扎得他浑身都疼。

有一天,我的鳄鱼牌皮鞋大概是饿了,张开了嘴。我走进他的修鞋铺,看他娴熟的修鞋技术,不禁夸赞了他几句。我说:您修鞋的技术真是一流。我看到一个羞赧的微笑迅速绽放到他的脸上,听到他喃喃地说,哪里好啊,不过是混口饭吃罢了。那微笑并没有立刻消散,相反,却有了一种想长时间占领高地的势头呢!

我主动和他聊了起来。刚开始,只是我一个人在说,渐渐地,他敞开了他的世界。那天他说了很多,他说小儿麻痹症害了他一辈子,他说他怨恨这个世界,咒骂过上帝对他的不公,他说他真想站起来走路,他说他也希望像个正常人一样找个女朋友……

他来了兴致,拿出他写的一些心情日志给我看。歪歪扭扭的字,歪歪扭扭地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在那些字里读出了诗意,读出了疼,竟让我有些爱不释手了。他写道:

“我始终觉得自己像一只冬眠的刺猬,蜷缩在自己的巢穴里,不问世事。可是阳光总是暖暖地来照我,试图将我唤醒,告诉我春天来了。我多么盼望春天啊,可又怕春天的到来,我不敢睁开眼睛,我怕看到人们在看我时,眼底的惊讶和怜悯!我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没有爱,我的爱和眼前的这些鞋子一样,未老先衰……”读着那些文字,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灵魂世界,我感受到一颗残缺的需要爱来缝补的心。

我付给他修鞋的钱,他死活不肯收。他腼腆着说出他卑微的请求,希望能和我做朋友,他说从来没有人陪他聊过天,他感激我将他看成一个普通的正常人。

我诚恳地点头,向他伸出手去。“总要有点仪式吧。”我

早早地帮他关好了窗栅栏,到熟食店弄了几个小菜和几罐啤酒,我们推杯换盏,彼此敞开心扉,天南海北,聊得非常尽兴。最后,他竟然流出了眼泪,他说没想到他这辈子也会有我这样一个体面的朋友。

一个体面的朋友,这是我听到的别人对我最高的评价。“是你太封闭自己了,其实这个世界上,好心的人还是很多的。比如现在,你看外面。”他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在窗口看到了一个佝偻着腰的大娘,正在他的门前清扫垃圾,那是他的隔壁邻居。“我经常看到她,每天扫地的时候都会顺道把你的门口扫得干干净净,你以为别人对你只有歧视,其实更多的还有这些无声的关爱。”

“是啊,”他忽然感慨地说,“一直以来,我对这个世界不抱任何幻想。没想到,敞开了心去生活,一切都不一样了……”

那晚我们聊了很久很久,离开的时候,我听到他在我的身后竟然轻轻地哼起了小曲儿!一个残缺的沉睡的生命就这样被唤醒了。

鞋子修好了,就可以穿到脚上,继续走路。有时候,有些心灵跟那些未老先衰的鞋子一样,也需要修补。补好之后,整个世界就都跟着春意盎然,阳光明媚起来了。

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缝补别人心灵的一根丝线。

在世上留个响儿

/朱成玉/

经过步行街的时候,我总能看见一些人缩在角落里乞讨。有残疾的,也有本来健全却假装残疾的。有年老的,也有十六七岁学生装扮的,跪着,把尊严蜷成卷儿,丢落到空荡荡的地上。在他们前面的地上写着粉笔字:太饿了,请求五元钱买吃的。或者是:钱包丢了,请求六元钱坐车回家。行色匆忙的人们几乎不会在他们面前停留,偶尔会有人扔下五角或者一元钱。

在这个城市里像这样的行乞者太多了,城市里的人们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我也是。又或许是人们分不清楚他们是真正的可怜人,还是刻意的行骗者,但是,当我看到那个吹口琴的老人时,我还是决定给他五元钱。因为他的琴声打动了我。

更确切地说,是他专注的神情打动了我。虽然他的琴声并不见得有多么好听,他的技艺也非常一般。但他那样忘我,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给了那些零乱的音乐,在自己制造的音乐氛围里一厢情愿地陶醉着。

那一阵阵杂乱无章的口琴声,在那个夏日午后轻飘飘地荡漾在空中。老人大约70多岁,坐在一张小凳上,用一双枯瘦的手宝贝似的捧着他的口琴。老人很瘦,衣着很旧却整齐,一双灰暗的眼睛完全沉浸在他的琴声中,似乎追忆着某些逝去的让人心酸的旧日时光……他的眼神让人心酸让人怜悯,也让我无法无动于衷。我想他可能是一位孤寡老人又或许是要抚养年幼的孙子和重病的老伴,才不得不坐在这里以吹口琴的方式来博得路人施舍吧。

但是我错了,当我把五元钱放到他面前时,他笑了,“孩子,你误会了,我不是在乞讨。”他说,“我只是觉得太闷,想在这儿留个响儿。”

我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是否伤害了他的自尊。

一曲终了,我道了一声好。攀谈中,知道了他是一位孤独的老人,老伴去世了,孩子们忙得昏天黑地,没时间照顾他,就把他送到了养老院。他嫌养老院里太闷,就到广场上来溜达,有时候在这里一坐就是一天,他说在这里,看着人来人往的,心情就跟着好了起来。

老人喜欢口琴,年轻的时候就是用这琴声打动了一位美丽的姑娘,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从那以后,口琴就没有离开过他,累了或者闷了的时候,他都会吹上一段,或快乐或忧伤的旋律,是他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方式,他用他的口琴,为世界留下了一点响儿。

在世上留个响儿,这是卑微的人,给自己设置的最完美的签名。

从此我们成了“忘年交”,我喜欢在他那里探究我的未来,他喜欢在我这里寻找他过去的影子。

在他那里,我感受到一种活着的力量。活着一天,就要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声响。哪怕是你淘气地摔破了玩具,哪怕是你在厨房敲打着锅碗瓢盆,哪怕是你哼唱着走了调儿的歌儿,哪怕是你演讲着没有掌声的人生经历……每一天,鸟总是很准时地在凌晨3点开始啼叫,那欢快的啼声是我的闹铃,提醒我,不要错过那些大好春光。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无可挽回地老去,然后看着一段段的岁月变成了可待成追忆的当时。不希望像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一样,让生命背负太多期望和太高的高度;只希望像一只力量有限的蜂鸟,以自己小小的技艺,悬停在一只花蕊身旁。那嗡嗡的扇动翅膀的微音,是它献给世界最轻的音乐,最精致的响儿。

老人在深秋的时候住进了医院,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还不忘拿过他的口琴,用他最后的气力,吹奏了一段曲子。我又想起他的话来:活着一天,就要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响儿。

他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特别的用处吗?应该是没有。但是人活着,就证明这个世界需要他。来到世间一回,就要跟世界打个招呼,这是他的逻辑。不管这响儿是否动听,都是留给世界的,关于生命的信息。

不管多么微弱,都请给世界留个响儿,因为世界也同样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