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震撼心灵的生命感悟
15540900000161

第161章 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1963年,《芝加哥论坛报》收到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的信,她说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弟弟乔治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西勒·库斯特是《芝加哥论坛报》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的主持人,十多年来,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当拆阅这样的信件,他心里就非常沉重,因为他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些提问。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婚礼。

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那场婚礼给库斯特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的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库斯特茅塞顿开。右手能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同样,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后来,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

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

生命感悟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付出辛苦,却被别人轻描淡写地一笔划过。事实往往是这样,因为别人知道你有能力做好,并且已经做得很好,所以不必用太多的言辞表达,这种信任,便是对你最大的回报。就像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就是对善人的最高的奖赏一样。

一个母亲打电话给儿子。儿子接到电话就问:“有事吗?”单刀直入,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母亲有些伤感,反问道:“没事就不能打电话吗?你不打电话过来,是因为你忙;我打电话给你,还一定要因为什么事吗?”儿子顿时张口结舌。他怔怔地握着话筒,后悔了。他应该问问母亲生活得怎样,母亲身体可好,等等,对于年迈的母亲,他还有那么多的担心和牵挂,平时积蓄在心里的感情,怎么一握话筒就忘了询问和表达呢?简单的一句“有事吗?”显然是将母亲的心深深地伤害了。

一个开出租车的司机,发现有人把钱包丢在他的车上,他将遗失在车上的钱包还给了失主。两万多元现金!许多人认为他傻,失主并不知道他的车牌号码,本来他可以将这钱昧下来的。而他却耽搁了几天的出车时间,去报社,到电视台,播出招领启事。钱包递到失主手里的时候,却让他感到心寒了,他真的觉得自己傻了,不是因为没有昧下那笔钱。

失主接到钱包后,打开了,将里面的钱很仔细地数了三遍。“硬是当着众人的面数了三遍。”他感到委屈地说,“数一遍也就可以了,数了三遍,还拿着些钱对着阳光照照,我当时尴尬得无地自容,难道我会抽出几张或者换几张假币进去,那样我又何必去还?”

把钱数三遍,也许是那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也许是一种习惯。钱,通过三遍的确数得准确无误了,可是,那个动作附带的信息传递到他人的心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每一个细节都具有很深的意味,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隐含着一种思考的逻辑。将失而复得的钱数上三遍,对于失主,也许就是习惯;然而对于把钱还给失主的人,无疑成了一种伤害。

生命感悟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把大事考虑得很周全,却把小的细节忽略了,因为自身的某些习惯,伤了别人却不自知。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可能不会退缩,但有些小的伤害却也让人难以释怀。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稍微留心一些,就能消除这种不必要的误会,让人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