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做人吃得开
15546400000022

第22章 说话要“三缄其口”,以防“多言必败”

那些吃得开的人都懂得“言多必败”的道理,虽然表面看起来他们谈笑风生、无所不知到样子,但是一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必定“三缄其口”,不乱说一句话。相反,那些刚刚进入社会的人,往往带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豪情,什么话都敢说,直到遭受挫折之后才悔不当初。

在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在于说话的方式方法。首先澄清一点,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那些因说话直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在于说话的方法不当。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诚,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成见。

说话得罪人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可能平时说话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就把人得罪了。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以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来抵消前面说过的话,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然会谅解你。

富兰克林是美国最成功的外交家之一,当他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对他说:“你这人真是无可救药了,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弄得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也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不仅会费力不讨好,还会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接受了那些惨痛的教训,他发觉自己正面临着社交失败的命运,于是,他立刻改掉傲慢、粗野的习性,变得谦恭、有礼,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中国古代也有许多教人不乱说话的典故,“三缄其口”便是其中之一。孔子到东周游历时,前往太庙参观,左边台阶前站立的铜人,被“三缄其口”,即它的口被封了三层,背上刻着铭文,铭文上写道:“古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意思是说人要慎言以免祸。孔子看了铭文,回头对他的弟子说:“记住了,这些话虽然质朴,但却合情合理。”

由于“多言多败”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东汉时的伏波将军马援不仅自己言行谨慎,而且以此来约束其亲属,受到后人的称赞。

有一次,马援听说自己的侄子马严、马敦好讥笑别人,又结交了许多轻薄子弟,于是给他俩写了一封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知道别人的过失,就像知道父母的名字,虽然心中清楚,但口中不可以说,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是我非常讨厌的。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听说子孙有这样的行为。”

相熟的朋友聚在一起时,大家不免开开玩笑,互相取乐。说话不受拘束,原是人生一大快事,不过凡事有利也有弊,玩笑过头就会乐极生悲,因开玩笑而使大家不欢而散的事情也常常遇到。有些人就因此认为,谈话时开玩笑一事应该避免,这未免有些过分了,但玩笑话还是应该慎重说,原则是只可搔到痒处,不可触及痛处。所以,说话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当众揭别人的短处

任何人的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都会感到难堪,乃至愤怒,何必如此树立敌人。如果有的人品行恶劣,我们要知晓他的短处,不妨对他旁敲侧击,让他适可而止。如果相反,双方扯破了脸,对准也不好。

(2)不故意宣扬别人的错误

有的人喜欢拿别人的错误当笑料,到处宣扬,幸灾乐祸。这样做既伤了别人的颜面,又显示出自己趣味低下、庸俗,影响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

(3)不要询问别人的隐私

很多人都喜欢刺探别人的隐私,以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作为他人,既然不愿把一些情况公之于众,自然不是什么好事,而你却把这些事抖落出来,当事人知情后,必然恼怒。

(4)不要把对方置于死地

有的人言辞尖刻,得理不饶人,没理也要搅三分,唇枪舌剑,一定要让对方口服。对方即便一时话软,心中一定会耿耿于怀,他日可能会寻机报复,因此,我们说话要有“口德”。

(5)说话要适可而止

有的人口才很好,大家也愿意听他说,但是他却不疲倦,非要等大家都厌倦了,人都走光了才停下来。更何况说得越多,你肚里的“经纶”就越少,所以,说话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