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做人吃得开
15546400000063

第63章 相信自己是座金矿,然后用力去开采

人的潜能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并且只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每个人的潜能都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爱因斯坦”并不是唯一的,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

每一个人都是有磁性的,对别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通常说某个人“很有魅力”,其实是指他没有压抑自我的创造性,并具有将其表现出来的勇气。

“不良个性”,也可以称为“被压抑的个性”,是对个人潜能的一种压抑,其特征是不能表现自我内在的创造性,因而显得停滞、退缩、禁锢、束缚。受压抑的个性,使自己总有理由拒绝表现自己、害怕正视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紧锁在内心深处,并大量地消耗着心理能量。身体终日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思维也几乎陷入停顿境地。

正如前面所述,每个人自身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是未被激发出来。如果你见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惧怕新的陌生环境,如果你经常觉得不适应、担忧、焦虑、神经过敏,如果你感觉紧张、有自我意识感,如果你有类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颤抖、难以入眠等症状,如果你畏缩不前、甘居下游,那么,这都说明你受到的压抑太重,你对事情过于谨慎和“考虑”得太多,限制了个性的发挥和表现。

假如你已经由于潜能受压抑而遭到不幸和失败,就必须有意识地练习解除抑制的方法,让生活中的你不那么拘谨,不那么担心,不那么过于认真,学会在思考之前讲话。

有个男孩,从小就是一个讲究平衡发展的学生。他每一科成绩都维持在中上,运动也在行,但称不上明星球员;颇有创作天分,但若要做个真正的艺术家,却不怎么热衷;在考大学时,语文成绩几乎与数学成绩不相上下。他在大一时,所选的全是科学课程,还打算主修理论物理。但孩子的父亲是个很实际的人,他说,“学物理可以,但是理论两个字得去掉。”一年之后,做儿子的发现,物理学动人之处在于抽象部分——公式、比例与理想概念。所以,真正令他动心的其实是物理中的数学,于是他改为主修数学。父亲这时又深表忧虑,觉得学数学不会有什么出息。然而父亲的忧虑没维持多久,儿子到了三年级,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虽喜欢数学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种冷冰的感觉,于是又决定改攻艺术。这时,素来忠实的父亲禁不住自问:“我们到底是哪里错了?”好不容易,钱也花了,时间也付出了,这位年轻人终于找到了目标,做了一名建筑师,从此再也未改变过志向,而且做得有声有色。

虽然他父亲曾一度绝望,认为这个儿子怎么都不成材,但事实上,这个孩子行动大胆而明智,他好不容易发现自己真正的性格与才华,然后选定一个行业,从一而终。物理学使他了解物体结合的原理,数学给他度量与秩序感,艺术则造就他的眼光与灵巧的双手。

每当学生们忧虑地问:如果16岁尚未决定将来是否要学法律,或者在大一味修完企管研究所必备的学分,这一生是不是就没指望了?请看看上面这个故事,这些忧虑事实上都是杞人忧天,因为根本没人能在16、17岁作好决定,为自己的一生定好方向,即便勉强而为之,也是弊多利少。

要真正地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句话,必须明确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坚持不懈的学习,坚持不懈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不论你是在工作还是学习,都要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要想如此,必须首先达到下面建议中提到的两点要求:

(1)小处着眼,绝不马虎

在生活上或工作中,使个人才华得以大大发挥的机会,其实都不多,反倒是生活上需要随时全力以赴的小事,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应该重视的是:一通与业务有关的简单电话,是否能处理得干净利落、技巧圆熟;一封公文写来是否能流利顺畅、言简意赅;在社交场合是否能左右逢源、自然而不做作?这些状况都应付自如,才称得上达到成功。

(2)不能缺乏冲刺的决心

以色列有一位聪明干练的女编辑,她在某杂志社任职,精通各种编辑技巧,构思源源不断,与撰稿人员默契良好,也知道读者群在哪里、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可惜的是,她始终屈就较低的职位,好几次晋升的机会都轮不到她。

在编辑这一行,胜利的意义就是文章被刊出,在杂志中占有应得的篇幅,因此,一位好编辑必须在编辑会议上据理力争,或是软硬兼施地说服别人,甚至有时候还得大声嚷嚷。可是这位编辑小姐却裹足不前,或许因为她向来不愿与人争辩,或许出于对自己被分派的报导主题无法完全认同,也可能是对自己的判断力缺乏足够的信心。结果往往是,她已经完成了95%的工作,却在最后阶段——通往潜能的大门前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