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全集
15549500000019

第19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由于这样反复改题练习,妈妈给男孩买的数学习题集很多时候都变得千疮百孔,甚至连别人都无法辨认。但比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让孩子冲进“题海战术”相比,在男孩薄弱的类型题上让他集中学习才是更有效的。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男孩对类型题变得很有自信,因此,数学上的薄弱环节就一个个被攻破了。当然,这种利用习题集的做法也不只是限定在数学科目上。

有的妈妈还采用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果断地跳过会做的题目。在宝贵而有限的时间里,比起解答已经很有信心的类型题,不如努力去解决那些难度更大的类型题。因此,很多时候和男孩进行“问答”式学习时,如果出现很有自信的部分孩子都会说:“pass”。

让孩子一个人去解答问题,大体上都会有此倾向:解答不出的问题就跳过去,只集中在容易解答的问题上。按照那样的方式学习,就算是坐100天,解答了一千万道题目,除了降低视力外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能一起辛苦的只有妈妈,能给男孩的心带来帮助的人也只有妈妈,男孩犯错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指责或加以体罚的人还是妈妈。不管怎么看,在这个世界上都没有比妈妈更好的学习老师了。

4.分数也是男孩的隐私

现代的一些教育学家对男孩的考试分数有了新的主张,他们认为分数,仅仅是个人学习水平的一个参照。但是对很多妈妈来说,却成了一种经常会遇到的“分数挫折”。男孩为之忧心忡忡,妈妈为之心急如焚。可是,很多妈妈都忽视了,除了一些选拔性的考试分数有其特殊意义外,其他阶段性的考试都只是对男孩在这一阶段学习成果的一个大致评估。它只跟男孩有关,让男孩知道在这一阶段学会了多少知识,给男孩一个关于学习情况的反馈。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分数完全符合一般意义上对隐私的定义。考试得了多少分,完全是男孩的隐私,他们有权利选择是否透露给别人。

每个男孩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幼儿园奖了一颗五角星星,他们会得意半天,早一期入少先队是无比的光荣,考试考好了更是会邀功请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会感到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再加上青春期心理闭锁的影响,希望父母最好少管自己一些。尤其是会吸引父母极大关注的名次和得分,当然还是不说为妙。男孩考得好可以没事偷着乐,一旦考砸了也不至于连在家里也要“夹着尾巴做人”。弄得他们考好了可以兴高采烈地宣布成绩,考砸了就想以隐私为由来当挡箭牌。

逃避、退缩和幻想,是“分数挫折”的消极表现。所谓的挫折,其一是指个体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的情境,就是个体动机性行为遇到困难、障碍,致使行为失败或不能实现预定目标的情况;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指个体在以上的这种情境中,其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目的无法达到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与心理状态。

挫折的产生必须具备一些条件,首先个体必须具有某种动机,为了实现这种动机,个体会出现欲求达到目标、满足需要的手段或行动,对于男孩来说就是要取得好成绩。然后就要有挫折的情境,即在行动过程中,确实遇到了阻力、干扰等困难,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不能克服又暂时难以逾越的障碍,也就是考砸了。而且男孩对挫折情境也有所知觉,继而对挫折的知觉与体验使其产生了紧张的状态和情绪反应。一个人对挫折情境已经知觉到和体验到,如果无动于衷,毫无反应,或者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那么他就没有挫折感。只有那些对挫折情境不仅已经知觉、体验到,而且在情绪上有反应,出现紧张心理状态的人,才真正产生了挫折感。

在遭受挫折以后,男孩通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一种是攻击,或是发脾气、砸东西、抱怨、迁怒于他人;一种是合理化,就是千方百计找理由,比如试卷太难,临场发挥失常;还有就是逃避,否定自己、压抑自己,使自己变得冷漠,这是最要不得的。

作为男孩的妈妈,当男孩面临考试不理想,你可尝试采取以下的办法:

第一,先猜测出结果再说话。

观察男孩的行为、情绪表现,与平时对照,不用具体问分数,一般父母看到男孩的脸色,就能猜出十之八九。

第二,妈妈不要给男孩太大的压力。

决不能一开口就问分数问题,要像平时一样让男孩做功课、休息,等他先开口说分数的问题。这是考验你耐心的最好时刻。谁先开口就说明谁的压力大。如果是妈妈迫不及待地问,那么无疑男孩的压力有一大半是你们的“功劳”。

第三,给男孩一个宽容的态度。

男孩说分数的时候,妈妈切不可大惊小怪,要表现出自己知道了,尽管儿子考得不太理想,但还是可以接受,或者对儿子说:“这没有关系,只要下次努力就行了,任何人都有出错的时候!”

第四,父母要适当地安慰男孩。

如果男孩很内疚,你要不以为然地说一些理由,帮他进行合理化,或耐心听他倾诉,安慰他。让儿子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然后再客观地找出挫折的原因。

第五,鼓励男孩变压力为动力。

在经历挫折之后的一个月内,男孩一旦有任何方面好的表现,都要及时加以肯定、主动赞扬,鼓励其将挫折转变成动力。

由此可见,妈妈最好将这柄能刺伤男孩心灵的利剑妥善保管,先培养男孩勇于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勇于将自己的成功、失败都主动地与家人分享,这远比一分两分、一名两名的起伏更为重要。男孩有了良好的心态,有了比同龄人更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5.帮男孩轻松应对考试

15岁的男孩刘伟小学时学业一向优异,直升到某重点中学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刘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他时常担心不能一如既往地处于领先地位,于是更加刻苦地学习。每天他从教室到图书馆,从图书馆到教室,放弃了所有娱乐和社会活动,情绪十分紧张。开始,他还能正常地参加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但由于长期的紧张、担忧,渐渐地大脑中只被一个念头占据着——“拿不到前三名怎么办?”久而久之,刘伟没心思看书,没心思听课,就连吃饭也是心不在焉,而且晚上常常失眠。结果刘伟从一个学习优异的学生发展到无法坚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只能休学在家。刘伟的问题显然出在他过于看重考试,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焦虑过度。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男孩正如故事中的刘伟一样,非常害怕考试,严重的甚至达到恐惧的程度。他们在考试前或考试中,心理极度紧张,大脑思维活动水平低下并伴有呼吸紧促、出汗、发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严重的还会在考试前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考试是一种紧张的学习活动,男孩在面临这样的情境时,往往会产生考试焦虑。焦虑指的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情绪反应,用通俗的话来讲,它和忧虑、紧张、担心的意思有些相近。适度的焦虑、紧张可以促使人学得更主动、更抓紧时间、更集中注意力、更讲究学习效率,这种紧张是积极的,但如果焦虑水平过强,就会给考试或日常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过度的紧张使人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情绪波动较大,思维迟钝。

那么妈妈应当怎么帮助男孩对付考试焦虑的问题,让他们从紧张的情绪中缓解出来呢?

第一,要让男孩端正对考试的态度。

妈妈要让男孩明白考试是一次再学习的机会,是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知识的途径。考试并不是在衡量一个人聪不聪明,也不是一次考试就定终身,它只是告诉你最近所学的知识当中,你哪些掌握得不够,哪些则不错。所以不要把考试看得过于严重,也不要毫不重视。

第二,让男孩抱有恰当的期望值,树立正确适当的目标。

妈妈要帮助男孩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有待改进,要知道自己这门课学得程度如何,要清楚按照自己的正常水平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绩水平。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成绩有适当的期望标准。

第三,让男孩有良好的身体准备。

考前的身体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男孩身体状况不好,没有清醒的头脑,成绩自然不会理想。即使在复习迎考阶段也不要“开夜车”。每天必须保证有7~9小时的基本睡眠时间,才能保持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对复习迎考要有认真的态度,但也不要排斥适度的休闲娱乐活动。一般早上6∶00~7∶00,上午8∶00~11∶00,下午2∶00~4∶00,晚上7∶00~10∶00,这些时间段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工作效率极高,所以这几段时间也要好好利用。最后,充沛的精力除了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来保证,还要有足够的能量给予补充。尤其是在复习迎考阶段,除了体力消耗之外,脑力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因此,除了一般的日常饮食之外,适当补充一些健脑的食品,对于高效的学习会有一定帮助。

第四,帮助男孩做好复习工作。

首先,妈妈要提醒男孩做全面复习,不要存侥幸心理。有的男孩在考试前喜欢猜测“这个内容老师会考吗?”或者存在着侥幸心理,对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内容就不加以复习了。等到考试中碰到问题的时候,自然会紧张起来。所以,男孩全面复习做到心中有底是保证考试时心情稳定的前提。然后,妈妈要让男孩做到归纳总结,力求融会贯通。复习时要将所学的内容贯穿起来而不是像碎片一样。融会贯通之后的知识在提取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总之,在妈妈的帮助下,男孩在考试前一定要充分做好态度上、认识上、身体上与知识上的准备,这样一来就不会再害怕考试了。

6.千万不做“陪读家长”

教育专家提示,凡是男孩能做到的事,妈妈和爸爸尽量不要代劳,尤其是学习,让男孩独立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妈妈爱过头,男孩永远长不大。在此,奉劝爱子心切的妈妈们千万不要做“陪读家长”!男孩是否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与妈妈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教育专家认为,妈妈陪读实际上是对男孩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陪读虽然可能有利于男孩学习成绩的提高,但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而带给男孩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比如14~18岁的男孩,中学时代正是男孩的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时候,妈妈陪读不仅弱化了男孩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弱化了男孩今后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妈妈陪读不仅让男孩失去了本来不多的锻炼机会,也极易让男孩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使男孩在生活和精神上都长期依赖父母,成为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培养男孩的独立性,特别是学习上的独立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教育男孩学会动手。

现在,有许多妈妈把男孩能做的事都给包办了,不给孩子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剥夺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如果没有独立做事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能谈得上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妈妈要从替男孩做事,变为指导他自己做事,逐步使他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并且养成一定的自律性;妈妈应该当“向导”,指导男孩独立地跨越障碍,独立地思考问题,甚至吃点苦头,使男孩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步具备独立解决困难、处理困难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是创造力的组成因素。男孩上学时,尤其到了中学阶段,应该争取多动手。妈妈应鼓励他动手做实验,动手制作,动手发明创造一些作品。

第二,要教育男孩学会读书。

妈妈不能只满足男孩学会,而更要教男孩去学,虽然两者仅仅只是词序的不同,但它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素质。杨振宁博士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到一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要你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则,而是一些新的现象,抓住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和总结。”我们不是要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希望男孩能掌握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工具。学会如何学习远远比掌握死板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在一生的发展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正是体现了掌握技能比单纯获得成果更有意义。

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调查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这些获奖者大多认为,孩子在学习期间,最重要的目标技能就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所谓学习方法,没有什么神秘,就是指知道自己怎样学习效果好。学习方法也是一种知识,也是可以学习的。学习“学习的方法”,是不是听上去有点别扭?可是学习方法实在是很重要,就好像一个猎人到森林里去打猎,要准备猎枪和干粮。如果一个学生只知道一般的知识,而不懂得怎样学习知识,那就像猎人走进森林,只带干粮没带猎枪一样。没有猎枪,干粮带得再多,最终也会消耗殆尽。但是如果有一支猎枪,并能运用自如,那么还愁没有猎物吗?

在一个知识的总量庞大无比,增速惊人的时代,我们现在和未来学习的成败绝不仅仅取决于勤奋、刻苦和耐力,也不单纯与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正比,更主要的是要有学习效率。效率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启示。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废话,Y代表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对学习活动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三,要教男孩学会思考和辨别。

科学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向导”,离开了这个“向导”,就有可能被伪科学钻了空子,就可能分不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魔术。综观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得主的事迹,有许多人是凭着直觉确定主攻方向的,但这种直觉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的。作为男孩的妈妈,从小应该教育男孩学会分辨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以免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无效的努力上。男孩的创造性的培养与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密切关系。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有理为正,有理为真。男孩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家庭不仅是开发孩子创造力之源,而且在开发孩子创造力中有着特殊作用。人世间父母对子女最亲密的爱,子女对父母由衷的特殊情感进而转化为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权威性的教育力量。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我国的《学记》中有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说教育中要重视情感的作用。

第四,让男孩独立地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