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从容日月长
1555100000012

第12章 幸运是挖尽最后一锹土 (2)

当这种强大的“颌”突然发力的时候,日本汽车商的“咬劲”,是美国汽车商的数倍,一时间日本汽车大举进军北美市场,美国汽车商的“牙”松开了目标,几乎被日本汽车商挤出了北美市场。此刻,懊悔已无济于事。因为目标虽咬住,怎奈没有强大的“颌部”发力支撑。

看来,明晃晃的利齿固然令人生畏,是否最终能咬住目标,还要看其有多大的“咬劲”,而“咬劲”的大小取决于“颌部”的大小和强劲的程度。

像鲨鱼一样去征服海洋,需要锋利的“齿”,更需要不断给利齿提供力量源泉的宽大强劲的“颌部”。因此,在攻击目标前,需要我们把自己的“颌部”锻造得更大更强。

一任风和雨

查一路

米歇尔.布萨克是法国的一位传奇人物。二十世纪初,他白手起家,创办棉制品企业。一度,他的企业集团成为法国最大的棉织品王国。其范围之广,几近覆盖了其所在的小城。绝大多数小城的居民,都乐意地投奔到他的麾下,成为公司的雇员。

布萨克是个和善的人,为人慷慨大度。他几乎是个“雷锋”式的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王国里,着力构建类似于乌托邦式的社会结构。为职工提供廉价商品的超市,免费的房子,免费的医院,免费的子弟学校。甚至,他可以做到,开放自己在乡下的庄园,让职工们轮流带薪携家眷来此度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七十年代,亚洲的纺织品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涌入法国。这对布萨克田园牧歌式的企业构成极大冲击。布萨克濒临破产。此时的布萨克年届八十,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仰天长叹,布萨克显得老迈苍凉。不过,布萨克就是布萨克,虽然廉颇老矣,然雄心犹在。为了力挽狂澜,他孤注一掷,将自己养老的全部积蓄,投进了深不见底的亏空。他甚至卖掉自己的房子、乡下的庄园和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赤手空拳。而企业,最终在布萨克的意料中无可挽回地破产。

工人们热爱布萨克,几个月领不到工资,他们宁可到市政府门前请愿,也不愿找布萨克丁点麻烦。政府注入数十亿法郎,仍然杯水车薪。

英雄老迈,布萨克重又贫贱归乡。白发飘飘,他拎一口行李箱,二话不说,一跺脚,就准备去寄人篱下,投奔昔日的朋友。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没有一句悔恨和抱怨。用现在的话说,布萨克这个可爱的老头,真的很酷。

……

常常听身边的人抱怨当下的生活——如若当初,我如何如何。其实,在另一度空间里,未必没有风雨。又听一些人忧心忡忡——我担心将来如何如何。将来也许小行星要撞地球,可毕竟我们没有撬动地球的杠杆。懊悔不跌与患得患失,几乎构成了当下人普遍的心态。

雨中之境即人生之境。无伞可打遇雨狂奔是无奈,有伞而不撑开,一任风和雨,是一种境界。

布萨克本来在垂暮之年有理由选择隐退和放弃。这样,凭着丰厚的私人积蓄,在浓荫掩映的乡下庄园里,他仍然可以吃上鲟鱼鱼子酱喝上苏格兰威士忌。可是,他不。他是那个有伞不愿意撑开的人。

为人生寻找喻体

查一路

雨果说,如果你做石头,你要做磁石;如果你做植物,你要做含羞草;如果你做人,你要做性情中人。

其实,雨果的高明,在于为人生找到了鲜明的喻体。做人需要有人格的魅力,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做植物,就做含羞草,要自知,要懂得害羞;做性情中人,既要率性又要有个性。对人生太多的感念,都需要表达,平凡的人,找不准物象,大师雨果,为我们形象贴切地表达了出来。

我在阅读与生活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人都希望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为把这种理解表达得形象,他们都在需找喻体。于是,文本上,“人生如……”形成了流行的句式,人生如棋,人生如剑,人生如雾,人生如电。似乎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如“人生”挂上钩,任何的事物都可以哲理性地阐释人生。

一次回乡下,我爷爷奶奶正在吵架。我爷爷说,人生像葫芦,我奶奶说人生如南瓜。当我回到家里,我老婆说,爷爷奶奶错了,人生如一件毛衣。我儿子说,他们全错了,一生如一本作业本。并且各自阐述了各自的道理,似非而是。

他们言之凿凿。而我对此却很心虚,说实在的,我至今尚未找到人生的喻体,每每信手拈来一个,仔细一想,真是挂一漏万。

我信奉尼采的“人生三象”。尼采以骆驼、狮子和婴儿比喻人生的三个精神阶段。

人这一生,首先要做骆驼。人生的开始,需要像骆驼一样吃苦负重。苦与累,是抵达成功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幸福的参照物。罗素说,“毫不费劲地满足了一个人所有的欲望时,幸福的要素会跟着努力一块儿向他告别的。”所以,劳其筋骨,空乏其身,是对一个人必要的锻造。

处在一个竞争社会里,一个人的精神领域里,必须有狮子的阳刚和凶猛。在一生的过程中,需要直面对手、敌手、挫折、失败、冤屈、厄运,很难一一列举,没有狮子一般的体魄牙爪及勇气,实难应付。海明威为了塑造强劲,常常只身去非洲猎狮。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打败一头狮子,首先人得具备狮子的品性。

从狮子到婴儿,难道还要从刚健和睿智,返还到柔弱与无知的状态么?表面是个悖论,实则暗含至理。无论人生如何丰瞻华美,到了晚年,大潮终将退去。七彩淡去,人生的画板只留下原色。此时的人生又重归起点,回归“婴儿”状态。没有矫饰和虚伪,只有纯真与豁达。大限将至,维特根斯坦感觉新鲜如婴儿,告诉身边的人:“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锦衣玉食,满足的是动物性的本能。在此之上,每个人都不愿意放弃对生之意义的追寻。对于人生的概述,我尊重每一个拙劣的喻体,尊重每一个并不贴切的比喻。因为为人生寻找喻体的过程,正是平凡人生,对生活这本纷繁复杂的大书做出最经典的眉批的过程。

心中不存敌意

查一路

1989年4月5日,当昂山素季和同伴行走在缅甸一个城镇的街道上,这位亚洲杰出的女政治家,看到了正瞄准自己的一排整齐的枪口。他们遭遇了缅甸军政府一对荷枪的士兵。昂山素季正是军政府通缉的要犯。

用和平的方式争取民主,使这位美丽较小,弱不禁风的亚洲女性,获得了“民主斗士”的称号,并且赢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以毫不吝啬的言辞称赞她是:“亚洲近数十年来公民勇气的最非凡榜样。”她主张宽容与非暴力对抗。

然而此刻,千钧系于一发。领队的军官告诉她,如果她们再往前跨出一步,无情的子弹将和她们对话。

或许向后退去,让后散开,继而逃匿,可以化解危情。然而,昂山素季站住了。她的心里没有恐惧。她让同伴们站到一边。生与死的边缘,她做出了抉择。她选择了向枪口走去……

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喧闹的现场顿时有死一般的寂静。风扬起了她的长发,她抬头看了一眼最后的天空。那一刻,人们从她苍白的脸上,从一位娇小柔弱的亚洲女性的脸上,读到了刚毅和从容,读到了平静与悲悯,以及无尽的美丽。这位承担着“同情和爱心”的使者,准备用生命为理想践诺。她知道——“因为正义需要宽容来缓和。”

一步一步,她向枪口走去……

非凡的勇气源于内心强大的力量。正如她事后所说:“我发现,恐惧来自敌意。当我被充满敌意的军队包围时,我没有感到害怕,因为我从未对他们怀有敌意。”

一步一步逼近,领队军官脸色煞白。

突然,军官那只准备下令开枪的胳膊,垂了下来。他命令士兵——不要开枪!所有的士兵随即垂下了枪口。昂山素季泪流满面。这最后一刻的决定,连这位军官事后也很难说清到底是因为什么。勇气赢得了敬仰,宽容复制了宽容,还可能有着更多更复杂的心理因素。

或许,向枪口走去,才能让对方掉转枪口;或许,心中不存敌意,才可以化解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