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
15551000000036

第36章 走不出去的“外交”(4)

15日,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第一次在联大发言,对联大主席和支持中国的代表们表示感谢,并雄辩地阐明了中国在裁军、中东、印巴冲突等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有力地抨击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严厉谴责了美国、日本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无限向往。乔冠华的讲话震动了联合国大会,博得了各国代表的衷心赞扬,成为联合国的最强音。

随着中国代表的到来,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各大报纸、杂志纷纷刊登文章,《中国的乔》、《乔的微笑》等风靡美国,中国代表的衣着、习惯以及吃饭用的筷子等很快成为美国的最新流行。美国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新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中国虽历经劫难,但却永远不会趴下。

在联大驱蒋之后,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有20多个国家与台湾当局“断交”,转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截止到1973年2月,仅有39个国家和地区同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到1991年,同台湾保持“外交”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减少到30个左右。时任台湾“外交部长”的周书楷深感无“外”可“交”,“外交部”也被人讥讽为“断交部”。这时,一再提醒自己和国民“处变不惊”的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国民党迁台以来的最大挫折”。

四、“尼克松不是个东西”

(蒋介石与尼克松检阅军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美国尼克松政府更进一步加紧了与新中国的联系。先是基辛格访华,接着尼克松跨越大洋,与毛泽东在他的书屋中紧握大手。本来与蒋介石私交甚深的尼克松引起蒋介石极大的反感。蒋介石大骂:“尼克松不是个东西!”

1.“雷诺案”

美国,是国民党政权立足台湾的支柱。随着杜鲁门下台和艾森豪威尔的上台,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和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大批美援抵台,台美关系进入“蜜月”时期。但是,在台美亲热的过程中也不乏发生一些令人感到不快的小插曲。其中“雷诺案”一度给台美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美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援助与协防台湾,是为了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以与苏联、新中国等国家抗衡。但是,美国的帮助在客观上也使岌岌可危的蒋家小朝廷免受海外流亡之苦。由此蒋氏对美国真是感恩戴德,奉美在台人员为上帝。而这些美国人也以施主的姿态在台湾作威作福,肆意闹事。台湾人民不堪其压,各界酝酿着反美情绪,终于,1957年3月,“雷诺案”引发了台湾反美的浪潮。

雷诺,系美军驻台顾问团上士。1957年3月20日夜,当其妻在洗澡时惊呼有人从窗户偷看,雷诺一听,提枪冲出房门,将在他家门口的刘自然杀害。杀人本该受到惩罚,但是,由于美国在台官兵及眷属享有外交豁免权,雷诺只能由美军的军事法庭审判,台湾警方和法院对此无能为力。当此案报知“外交部”时,“外交部”照会美驻台“大使馆”,要求:在该案未解决之前,雷诺不得离境;在台湾公开审判;要迅速、公开地给以判决。美国对此要求表示答应,但不久,美军驻台军事法庭以“正当防卫”为由,宣判雷诺无罪,并决定将雷诺一家送回美国。

雷诺被判无罪后,台湾民众被激怒了。台湾《联合报》发表《沉默的关注》一文,指出:

我们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对于此案,都在加以沉默的关注,大家在等待一个考验。中国虽是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但中国人生命的价值与美国人生命的价值是否“同值”,美国人在经援之外,能否进一步以公正的法律,赢得盟邦的人心。

台湾舆论界纷纷扬扬,要求对此案重新审判。

5月24日,刘自然的妻子奥特华手举抗议牌出现在美国“大使馆”前。牌子正中写着:“杀人者无罪?我控诉!我抗议!”奥特华的抗议活动引来了众多群众的围观。奥特华当众对美国进行了声泪俱下的控诉,由此引发了群众蓄积已久的反美情绪。6000多人冲向美“大使馆”,撕破星条旗,殴打了“使馆”人员,并袭击了美国新闻处和美军协防司令部。台湾警方奉命前往镇压,致使2人当场死亡,32人负伤,台当局连夜颁布“戒严令”,群众的反抗被暴力镇压下去了。

美国对此事表示不满,艾森豪威尔发表声明,暗示了这次事件是有组织的行动。蒋介石怕得罪美国佬,遂亲自向美国致歉。宣称这次事件是“非法的暴行”,是“犯罪的行为”。他还郑重声明:

我们为贯彻反共抗俄的国策,惟有与世界民主集团领导者的美国站在一条战线。在我们的阵营里,决不容许任何人反对这个国家。

蒋介石的一再致歉、表白、赔偿和制裁,终于博得了艾森豪威尔的一张笑脸,笼罩在台、美间的阴云顿时消散。

2.台美“蜜月”

为了表示美国对远东的重视,1960年6月,艾森豪威尔在离任前夕出访菲律宾、日本、台湾和南朝鲜。对于艾氏访台,台湾方面欢欣鼓舞,认为这对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显示台美间的特殊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蒋介石也深感艾氏给了他足够的面子,遂不惜一切讨好美国总统。

6月16日,艾森豪威尔由菲律宾搭乘第七舰队的旗舰“圣保罗号”重巡洋舰前往台湾,第七舰队的全部船艇出动,全程护卫。台湾则派出“洛阳号”等12艘军舰组成“护卫舰队”,远到南中国海迎接艾氏的座舰,然后,台湾军舰和第七舰队会合后浩浩荡荡来到台湾淡水港。第二天,艾氏改乘飞机抵达台北。蒋介石、宋美龄、陈诚、张群等国民党官员倾巢而出,到机场迎接艾森豪威尔。在机场的欢迎仪式上,鸣礼炮21响,24架军用战斗机组成整齐的编队飞过上空,沿途20多万市民夹道欢迎。接着,蒋介石致词,称艾森豪威尔“不但是一位当代大政治家和大军事家,而且是领导自由世界的一位伟大领袖和我们中华民国共同患难的忠实朋友。”

(蒋介石宋美龄在士林官邸接见艾森豪威尔)

随之蒋介石和艾森豪威尔举行会晤,就世界局势、台湾防卫、台美友谊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双方还就此发表了“联合公报”。

艾森豪威尔访台事后,台湾驻美“大使”沈剑虹写道:“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1960年访华之行,使中美关系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高潮。他是历来第一位在任内访问我国的美国总统。”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美国分裂中国的政策给予坚决反对,并发表《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声明“为了向美帝国主义示威,将循单日打炮”的惯例,以为艾森豪威尔送行。

肯尼迪上台后,台美关系明显降温。虽然肯尼迪仍然宣称坚持艾森豪威尔对华政策的三原则,即:承认台湾为“中国的合法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但是肯尼迪主张重新考虑中国问题,并暗示新中国进入联合国仅是时间问题。对于蒋介石叫嚣的“反攻大陆”问题,肯尼迪政府表示:“无论共产党政权是否摇摇欲坠,美国不支持台湾对大陆进行任何进攻的尝试,同时美国也决不会放弃台湾。”

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后,对华政策更有了明显的改变。1964年国际上发生两件爆炸性新闻,一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二是中国同法国建交,这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美国政府受国内、国际局势的压迫,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华政策。

1964年1月,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讲,美国忠于对“中华民国政府”的义务,但同时期待着有一天能同大陆中国恢复关系。1965年6月30日,美国停止了对台湾的经济援助。1966年4月,腊斯克宣布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的10点声明,其中包括:

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保证美国无意攻击中国大陆;

避免作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敌对是“无终止的,永不可避免”的假设;

与中共继续在华沙作直接的外交接触;

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谈裁军及制止核子扩散等问题。

1966年,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抵台访问,当记者问他:“请问,您承认中华民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吗?”腊斯克答:“我们承认中华民国作为中国政府”。“惟一”二字无形中消失了。

种种迹象表明,约翰逊欲改变美国对华政策。蒋介石心急如焚,不断接见记者对美国提出警告和建议。他在就任第四届“总统”时间接批评了美国:

任何姑息主义,就是失败主义的变相!一切幻想、等待、接触、姑息、求饶……亦就正是中了毛匪所说的“对敌人碉堡最容易的战法,是从其内部来攻破”的诡计。

1966年8月,蒋介石在会见美国记者时称:

美国应当来取有效的步骤解救亚洲当前的危机,组成以美国为首的反共联盟;美国不能退出亚洲,应注意共匪的阴谋,主动摧毁共匪的核装置,共匪有与苏联重修旧好的可能。

对于蒋介石的大放厥词,约翰逊不予理睬。1966年10月,约翰逊宣布将访问亚太地区6国,有意不安排访台,对于美国的冷落,蒋介石大为不满。

3.“庄敬自强”

1968年11月,尼克松当选为美国总统。由于尼氏在艾森豪威尔时代曾担任过副总统,以坚决反共著称,又同蒋介石私交甚深,因此,蒋介石对尼克松政府充满了希望。1970年1月,尼克松就职,他发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电:

欣逢阁下当选为美国总统,本人与蒋夫人谨致衷心之贺忱。并祝:

阁下政躬康泰,事业成功,尼夫人康健快乐。本人深信,贵国在阁下贤明领导之下,中、美两国间传统友谊,必将更加巩固,全世界自由国家之团结,亦将愈为增强。

1970年11月,蒋介石在回答法国作家的采访时,再次表露出对尼克松总统的期望:

尼克松政府一如其前任历届美国政府,深知太平洋地区安全对美国本身以及整个自由世界和平与安宁的重要性,尤其尼克松总统本人对远东事务至为熟悉,对此更有深切认识,因此我相信他所领导的美国政府,在战略上将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蒋介石的希望落空了。美国从全球争霸的战略出发,为了对抗苏联,它要利用中国作杠杆对苏施加压力;同时,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中不能抽身,它要尽快结束越战,必须取得中国的谅解;加之,随着中国力量的壮大,美国与中国对立已付出了巨大代价。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尼克松决心从根本上改变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