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策略之一:继续学习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的事情越做越多,我们的时间越用越少。我们整日工作,几乎无暇思考;我们离电脑越来越近,我们离书本越来越远。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常常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知识结构却长期没有变化。我们奔跑着想赶上时代的步伐,但时代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
朋友你是否也会常常有上面所描述的那种感觉呢?作为自我提升策略的最重要一部分,我们向您郑重推荐四个字:继续学习。这里所指的“学习”,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汲取,也包括学习观念的革新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许您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也许您已经具备了渊博的学识,不过,没有关系,相信在本章里所阐述的理念和方法,必定能对您的成功有所助益。
好了,让我们先听一个小故事,然后再继续我们的论述。
一个员工问他的老板:“老板,我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为什么还不能获得提升?”老板回答道:“对不起了。你并没有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你只是把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使用了二十年。”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
我们的这个时代,被学者们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下面的数据您就知道了。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50多年时间内,人类社会的知识增长不仅数量极大,而且质量也有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在质与量、深度与广度、内涵与外延等方面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时期。有人估计,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有90%是近50年创造出来的,所以“二战”结束后的50年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据粗略估计,20世纪前50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远远超过了19世纪;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发现,比过去两千
年的总和还要多,仅在宇宙空间技术领域中,就有1.2万多种过去不曾有过的新产品和新工艺。20世纪80年代每年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900件专利问世;全世界发表的科技论文每年为500万篇左右,平均每天发表的包含新知识的论文达到1.3万~1.4万篇。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全世界出版图书50万种,每一分钟就有一本新书问世。而在12万种科技图书中,技术科学图书有9万余种,自然科学图书有3万余种。8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形成文献资料的页数约1750亿页。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的统计,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从9.5%增长到10.6%,80年代更是高达12.5%。据说,一位化学家要想浏览世界上每天所发表的有关化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如果每周阅读40个小时,也要花48年。
这一切显示,全球的知识总量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递增。正如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美国的彼得·德鲁克所说:
“在当今社会里,知识是个人和整个经济的基础资源。土地、劳动和资本——经济学家所说的传统的生产要素——其作用并没有消失,但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只要掌握了专门知识,那么就能够获得土地、劳动和资本,并且是轻而易举地获得。”
然而,单纯的知识并不能给企业带来财富和发展。知识只有在实现了与人的结合之后,才能发挥出其力量。因此,知识的日益重要,实际上意味着拥有知识的劳动者地位的日益重要。有许多学者指出,目前,人力资本正逐渐代替实物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受这种趋势启发,有学者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他们认为,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并概括了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本及其他资本的几大特点。
第一,一个人的实物资本(财产)具有可剥夺性,其人力资本却是无法被剥夺的。而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明显区别在于其受到相关法律(如专利法、知识产权、商标法、著作权等)的高度保护。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其受保护的程度日益深化。因而,法制化的程度也日益提高。
第二,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对人员的一般投资而产生。明智的人们知道,应趁年轻获得自己的人力资本。而智力资本不仅趋向年轻化,更依赖于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和培育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关键资源。在变革中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已取代普通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劳动,成为创造知识社会财富的巨大源泉。
第三,人力资本给个人、家庭与企业带来利益,刺激许多家庭、个人与企业投资他们自己的人力资本。而基于知识经济的智力资本则更多地给社会与全球带来利益,如微软的成功,显示这种高密度的智力资本能迅速地创造财富,在更大范围内改变世界和推动社会发展。因此,人才资本化与资本人格化成为知识经济与智力资本的显著特征。
第四,每个地区与国家,在形成智力资本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泡沫经济的阶段,其人力资本难免沾染“泡沫现象”。但泡沫经济一旦跨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标志着智力资本的组合与形成。亚洲金融危机表明,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是一个国家与地区抵御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第五,从表象看,人力资本是有形的,而智力资本则往往是无形的。但深层的知识经济告诉我们,无形的智力资本正以迅猛的势头驾驭有形的人力资本,形成新一轮的人力资源金字塔。若要掌握未来社会的优势,就要掌握控制技术与知识的人才。智力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力的代名词。
第六,智力资本比人力资本更具价值,也更有力量。英特尔、微软的成功,并不是它们比IBM有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而是因为它们拥有比物质或金融资本更具价值的智力资本。
拥有智力资本的这一部分劳动者,就是我们所称的“知识劳动者”。知识劳动者这一概念是由管理学家德鲁克于1969年在《突变时代》一书中提出来的,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在随后出版的著作中,德鲁克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指出,知识劳动者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劳动者,“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并且这种生产资料便于流动”,“知识劳动者及其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崭新现象……这种新型关系——而且也是现代社会的另一种紧张关系——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支付薪水的支票不再能够换来忠诚”。当彼得·德鲁克首先发明这个术语的时候,他实际上所指的知识型员工是一个经理或者执行经理。而今天这个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已经被扩展到大多数白领或者职业工作者。
第二节 为未来而学习
看到了知识经济的大趋势和知识劳动者在今天的世界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您应该对继续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了。也许您依然认为,学习只是学生时代的任务。而现在,您的任务只是工作。如果您有这种想法,那说明您对“学习”还有一定的误解。什么是学习?外行人的看法是“我们在学校里所从事的活动”。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定义显然要宽泛得多。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停地“在学校里学习”,学习发生于任何时刻。因此,人们普遍接受的学习定义是:由于经济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我们可以这样说,行为的变化表明了学习的发生,学习是行为的改变。正如著名管理学家麦吉所说:你可以看到人们处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到人们由于学习的结果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中的一些人(事实上是绝大部分人)是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候进行“学习”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反映这些作为经验的结果与过去的方式有所不同时,就意味着学习已经发生了。
在学习定义中,还有几个方面需要澄清。第一,学习包含着变化。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有利有弊。人们可以学会好的行为,但也可以学会不好的行为,如持有偏见或限制自己的产量。第二,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暂时的变化可能仅仅是反射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学习方面需要把那些由于疲劳或暂时的适应性而导致的行为改变排除在外。第三,我们的定义关注的是行为,只有行为活动出现了变化,学习才会发生。如果个体仅仅在思维或态度上发生了变化,而行为未发生相应变化,则不能称为学习。第四,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学习可以通过观察或直接经验得到,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得到(如通过阅读而获得)。这其中关键的问题依然在于:这种经验是否导致了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如果回答“是”,我们可以说学习发生了。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由变化驱动,最终又导致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化是生活的常态,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的局面呢?惟一的方法只能是学习,不断地学习。对于一个想在企业界崭露头角的员工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时代对管理者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大学里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四年所学的知识大部分可受用终生,只有一部分或一小部分老化了,需要适时加以更新。一个管理者当然也需要补充学习一些在学校里没有学到的知识,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的知识等,但无论如何,学习能力不是主要的管理能力。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教”而不是“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情况则大不一样了。知识一方面急剧地呈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又急剧地老化和失效,可以说知识的半衰期以惊人的速度在缩短。如果依现在公认的知识的半衰期为六年计算,一个大学毕业生,当他大学毕业之时,他四年内所学的知识也许已老化了将近30%。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是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基础,未来的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必须依靠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所获得。于是终身学习已不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成了每个人的迫切的需要和真实的行动。对管理者来说尤其如此。知识经济社会必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要不断学习才能掌握大量的知识,否则就要被社会所淘汰。管理者更应该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因此学习能力已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美国的企业中所出现的一种现象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美国企业界,高级主管人员20世纪以来文化程度的变化是巨大的。1900年仅有28%的人拥有大学学历,6.8%的人拥有科学学位或工程学位;到了1964年,有大学学历者上升到74.3%,33%的人拥有科学学位;到了80年代,全美500家最大公司中,竟有半数以上的公司总经理都具有高级学位,其中包括企业管理硕士学位(MBA)、法学学位、金融和商学学位等,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则不到3%。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学习对于一位现代企业的员工的重要意义。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学习的能力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现代人生活工作在信息的海洋中,信息的爆炸性增长,知识的迅速普及,使得学习成了非常艰难的事情。人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超过这个限度,在高速信息流的冲击下,超负荷的接受信息,人的思维就会出现混乱,难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感到迷惘。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学会学习就是把握方向与提供动力的风帆。
“学习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关系,类似于“鱼”与“渔”的关系(见图1-1)。一个人即使拥有很多的鱼,也只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并且鱼会逐渐腐烂变质,而且越来越少,难以为继。只有学会渔猎的方法,才能永远得到新鲜的鱼,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受用终身。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为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内容,数量再多也有穷尽的时候。学习的能力是最应该学习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学习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真正掌握了永远能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动力。
学会学习的含义,是指掌握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能够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有效的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方法,离开传授式的教育形式,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以获得长期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学会学习自然不是仅指学会多少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精神、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以获得有效学习、处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见图1-2)。
21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社会出现的“功能性文盲”的现象,所指的就是那些受过一定的教育,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如今即使在英、法、美等发达国家,“功能性文盲”仍然占据总人口的20%左右。以英国为例,每年要拿出约60亿英镑,用于扫除这些“功能性文盲”。归根到底,这种不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现象,是缺乏学习能力的表现。
第三节 如何有效地学习
许多员工都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制定了他们各自的学习计划。但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大的学习收益呢?这是本节要讨论的话题。为了方便您的理解,我们从对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解释谈起。
一、学习的理论
一个人如何进行学习呢?心理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理论对学习过程做出解释。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提出来的。您应该听说过他的那个著名的实验吧?在实验中,他在给小狗喂食前坚持摇玲。久而久之,那条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在这一实验中,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它必须会使狗做出某种方式的反应。只要无条件刺激物出现,这种反应就会发生(在这一实例中,这种反应为唾液量的明显增长),因此这种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铃声为人工刺激物,或称条件刺激物。它原本是中性的,当与食物(无条件刺激物)联系在一起之后,最终使得条件刺激物单独出现时也产生了这种反应。最后一个概念为条件反应,它描述的是狗在仅有铃声时也做出唾液分泌反应的行为。
运用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对经典条件反射进行概括。从根本上说,习得条件反射包括了建构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将这种具有吸引力的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相结合,中性刺激物会变成条件刺激物,因而拥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
在学习过程中,到处可以看到经典条件反射的例子。例如,在您的工作中,您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公司文化和行事方式的影响,以致在陌生的情境中一旦碰到类似的场景,您就会不知不觉地用上您所习得的这些经验。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相对照,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概念。在早期的现场研究基础上,他的研究进一步扩展了操作条件反射的知识。即使是那些最坚决的批评者,也承认斯金纳的操作概念是很有作用的。
斯金纳认为行为并不是由反射或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他指出,在具体的行为之后创设令人满意的结果,会增加这种行为的频率。如果人们的行为得到了积极强化,则最有可能重复这种令人满足的行为。比如,如果奖励紧跟在恰当的反应之后,会最为有效。如果行为不被奖励或受到惩罚,则不太可能被重复。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与学习的积极性息息相关。如果学习的效果明显,那么人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反之,则可能出现明显下降乃至放弃的情形。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能够做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随时的反馈和评估。如果成效显著,则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如果出现停滞现象,也可以及时找出原因。
3.社会学习理论
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比如,我们通过观察榜样,如父母、教师、同伴、上司等,而学会了很多东西。这种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进行学习的观点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扩展,也就是说,它也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但它同时还承认了观察学习的存在以及在学习中知觉的重要性。人们根据自己对客观结果的感知和定义做出反应,而不是根据客观结果本身做出反应。
榜样的影响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人们发现榜样对个体的影响包括了4个过程。
(1)注意过程:只有当人们认识并注意榜样的重要特点时,才会向榜样学习。我们倾向于最受那些有吸引力、反复出现,我们认为重要或我们认为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影响。
(2)保持过程:榜样的影响取决于当榜样不再真正出现时,个体对榜样活动的记忆程度。
(3)动力复制过程:个体通过观察榜样而看到一种新行为之后,观察必须要转化成行为。这一过程表明个体能够执行榜样活动。
(4)强化过程:如果提供了积极的诱因或奖励,将会激发个体从事榜样行为。人们对被强化的行为将会给予更多的注意,习得的更好,表现的更频繁。
以下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榜样的作用。
艾米是鲍勃手下,他在装配线上工作了三年。艾米知道厂长很器重鲍勃,因为鲍勃对手下工人的工作质量和数量要求都很高。他对工人要求严格,工人也很尊敬他;任何一位工人的特殊贡献从不会被他忽视。鲍勃没有偏爱。哪个工人成绩好,他都如实加以肯定。
鲍勃被提升为总工长以后,他推荐艾米担任他原来的工作。车间主任萨姆·华尔豪斯同意了这个意见。艾米当装配线工长第一天来上班时,就下决心像鲍勃对待她一样地对待工人。
因此,一个善于学习的员工必然能够从周围的人,包括同事、上司甚至竞争对手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值得学习的榜样。
二、学习的方法
在漫长的学习实践中,人们总结了多种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模式多种多样,方法也不拘一格,您可以参考以下的方法,加上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独特方法。
1.问题导向学习法
问题导向学习法是指学习者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小问题作为具体的目标,并给它们输入相应的知识,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这样,学习者在整个学习中就始终处在问题的引导下,而带着问题来求解了。
运用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学习者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通过学习去求解,促使思维运动,从而达到积极投入、主动参与的目的,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2.设问推理学习法
运用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学习者对正在学习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推敲其立论的依据,在不断的分析中吸收知识。
设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较设问——通过比较发现差异,提出疑问。
(2)反向设问——从反面提出问题。
(3)推理设问——进行一般的逻辑推理,看看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
(4)变式设问——改变起因、角度、条件等因素,看看结论有何不同。
(5)极端设问——把事情推向极端,看看会暴露出什么样的问题。
3.SQ3R五步法
此方法备受学习者的青睐,是我们重点掌握的一种方法。SQ3R是英文Survey(纵览)、Question(提问)、Read(精读)、Recite(复述)、Review(复习)的词头缩写,相应地有五个步骤。
(1)纵览——拿起一本书后,先大概地浏览一遍,了解全书内容,可以试着读一下作者的序言,研究一下书的目录和索引,看一看各章的介绍。这时,学习者要记得自己的学习目的,如果发现这本书与目的不符,或文笔不好,或难度太大,则要马上停止。
(2)提问——快速地浏览全书,并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思考书中提出的观点。在一些文笔好的书中,作者往往用一些明确的问题作为下面内容的“引子”,或者让你在读书时始终面临一些问题的情景。凡有头脑的人是不会只是一味地“读书”的,如果你能坚持带着问题去读,很快你就会养成用批判的眼光读书的习惯。
(3)精读——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全书,对不理解的部分可反复阅读。阅读时,要记住各部分的主题和重点。读的过程中还要经常翻到前面的内容,以便回忆起某些事实。如果书中有大量的图表,若把它们忽略的话,你就往往不能掌握作者主要的观点。
(4)复述——读书不是指字句的死记硬背,而是要牢固地掌握文章的基本要点。复述时,要把书放在一边,努力去想读过的内容。复述本身并无价值,但是你如能借此积极主动地阅读,那么每次复述都会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5)复习——一般在上一阶段结束一两天后进行,三四天后再进行一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学过的许多细节在记忆中消失得非常快,常常大约在一小时之内就都忘记了。为了防止过早发生遗忘的情况,你就要尽早地进行温习。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太乏味,那么你可以读一读有关书本里的内容,通过补充和注释来加深你的理解。
一般来说,SQ3R法适用于精读。为了更好地体会这五个步骤,你可以挑选几部值得精读的书,仔细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试几次,直到这种学习方法成为你的自觉行为。像《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定位》这样的书,都可以通过这种学习方法来阅读。
第四节 自我学习管理
一、学会创造性学习
如何选择学习的内容与方式,要结合工作、职业的目标来确定,选择与自己本专业接近的学习目标最容易实现。大多数职业人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最好从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中,选择一个点作为学习的突破口。开始的目标定位要窄,切忌过于宽泛,目标过大或过多,就等于没有目标。从某一个相对较小的目标,开始学习与研究,集中时间与精力,尽快有所成绩,以积累信心和经验。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向纵深和宽广方面拓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养成创造性学习的思想。
传统的学习大多数属于继承性的学习,重视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经验,属于以继承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保持了人类知识的积累与延续,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继承性学习的目标重点,在于借鉴过去的知识为现在所用,学习内容与形式比较单调,方法不科学,效率较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学习要求。
现代职业人的学习,应该是创造性的学习,学习目标着眼于未来发展,有选择地学习传统和知识与经验。采用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充分发挥自主性,重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创造性的应用以适应知识型社会的要求,见下表。
继承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对比表
继承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学习目标沿袭过去未来发展
学习方式继承性,接受式扬弃,创造
学习要求模式化自由开放式
学习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知识、技能、方法
学习主体被动学习主动自主性学习
学习原则崇尚理论不轻信理论
学习方法机械学习灵活学习
学习技术书本、纸笔书本、实践、电子化
学习评价分数多少效果、能力评价
学习效率慢速低效快速高效
学习时间一次性学习反复学习
学习空间课堂近距离学习空间不受限制
要学会创造性学习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知识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但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培根明确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也就是说,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如果有知识不知应用,那么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不但没有一点益处,有时还可能有害。
因此,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它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这就需要学习者发挥他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要想正确地做到学以致用,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并把两者的关系调整到最佳位置,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和作用。
要想做到学以致用,不仅要苦读与爱好、兴趣、职业有关的“有字之书”,同时还应该领悟生活中的“无字之书”。
对于一名员工来说,工作中的经历是其最宝贵的学习源泉。正如惠普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瑞纳女士所说:“我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打算做CEO,我只是希望尽力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我开始了解越来越多的管理方法。当CEO的机会来到我面前时,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进入HP之前和之后的经历,都极为重要。在朗讯,我经历过一家公司从低谷走向成功的全过程,也领会了资本运作(朗讯从AT&T拆分)所能带来的好处,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后在HP,我经历了并购康柏的全过程,成功进行了并购后繁冗、复杂的整合工作。
“我想,我所经历的每一次变动,每一份不同的工作,都是我走向更大的成功过程中不能忽略的要素。”
就这样,通过将她在工作中学到的经验再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卡莉一步一步走上了她个人事业巅峰。
你也许听说过吴士宏女士的故事吧?这又是一个通过创造性学习促成事业飞跃的例子。做到微软大中华区总经理、TCL副总裁的吴士宏,原来只不过拥有初中文凭而已。她所具备的作为一名高层管理人员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大部分都来源于她在工作中见闻和体会。在工作中学习既然可以让一名初中毕业的人成为“打工女皇”,那么就必然也能为你带来更多的成功。
要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所谓的精益求精,是指不管你在任何工作岗位上,财务也好、开发也好、营销也好,总之,要让自己成为专家。很多人也许会觉得这很难办到,但是,如果不期望自己成为一流的人才,又怎会拥有超强的工作动机呢?
你要经常自我期望做一个出色的专才,抱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的心情,绝不松懈,要做就做最好的,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未来的表现一定会越来越好。自勉的同时,记住这句话:“别客气,对自己的要求可以再高一点。”
2.不断钻研改善工作的新方法
台塑大王王永庆的企业理念只有两个字:改善。因为他知道所有的工作都不可能完美,所有的工作都还有改善的余地,所以,“改善”便成为他要求企业员工共同达成的一个理念。
许多人在工作中无法受到肯定,很多时候是因为他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愿意轻易改善工作的方式。要知道,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它改善的空间,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思考,愿不愿意去发现,去研究。
3.广搜资讯,善用资源
不管从事任何一个工作都要广搜资讯,善用资源。在现代多元发展的社会中,你会惊觉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不管你有什么新点子,似乎都有人做过了。所以,你一定要运用更多资讯去了解更多的方法,这样才能撞击出更新更好的点子。如何去找资讯?别忘了公司内部、外部就有许多现成的资源,把这些资源作一些组合、过滤重新再利用,如此一来,你的专业表现必会更突出。
在小李的工作单位要装一台大型空调,总务部长亲自到各家去比价,在走了6家电器行之后,终于选定了一家。当她回公司后,小李问她是如何决定的。她说其实每一家空调的款式、价钱都差不多,只不过其中一家的主管很用心地把所有国内外的空调品牌都作了一番比较,而且还针对售后服务作了分析,基于这一点,她选择了这一家。总务部长的做法让小李深受启发,在日后小李坐上了该单位主管的位置后,仍然沿用了她的这一做法。
4.自我设定竞争目标
只有在工作中设定目标,你才会感受到压力,并企图超越竞争对手。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在学习中不断充实。
在许多保险公司中有一个通行的做法,不管是营业员自我设定业绩也好,还是整个营业处制定总营业额,都会有一个假想敌的存在,让每个人都产生一股斗志,要求自己在期限之内达到目标。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必定是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
5.随时做好价值的判断
在工作中,你的专业性、工作表现能不能被肯定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做好价值判断也就相对显得举足轻重。什么是价值判断?譬如一个工作,在完成之前,有人会把金钱的回报多少列为第一要项;但有的人却不这么以为,他会要求能力与智慧的增加,这对他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工作的过程中,你所学到的一切,包括经验、智慧、能力,这些无形的价值永远大于有形的报酬。
不要认为你的表现已达到完美的境界,要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因为,只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受到社会的肯定与尊重,从而奠定个人影响力的基础。
二、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自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绝非危言耸听。“自行学习、自我教育,自己管理自己”,这是现代人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一名现代企业的员工来说,更应该注意自己的终身学习规划。因为,在变化莫测的今天,你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任何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职业人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环境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身和团队的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学历时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学力时代”的来临。衡量职业人水平的标准,已经不能依据证明学校教育知识水平的文凭,而是在实践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变化,迅速掌握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将取代文凭的作用。据调查统计,一个大学生在校获得知识的5%~10%是将来必需的,而90%~95%的知识是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获得的。这个结论印证了一个“知识折旧”的定律,“现代人如果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任何一个人在学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甚至更少,即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离开学校之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
大学生告别了校园走上职场,进入了社会的大学,你必须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的历程。如何使自己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职业化人才,终身学习是惟一的答案。朱熹所讲的“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也要发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职业人这一社会角色,注定你必须是终身学习的人。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学习是每个职业人必须终身努力付诸实施的事情。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讲,每个职业人都要给自己制定符合未来发展的学习生涯计划。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目前的工作需要,还要为你未来的职业目标而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你的学习生涯决定着你的职业生涯,为了未来的发展与成功,你别无选择,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被激烈竞争的大潮所淹没,才能保持主动的地位,勇往直前。
今天,终身教育已被全世界广泛认同。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的基石,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被认为是“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与终身教育相应提出的终身学习,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199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因为“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即使一个文盲,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它始于生命之初,持续到生命之末,从摇篮到坟墓,一辈子持续不断。它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学习和工作(“充电”和“放电”)的传统观念的错误。
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最近十多年,各种培训机构、再教育机构迅猛发展,许多人都接受了“终身教育”的观念。一到周末,在北大、人大等著名学府里,便停满了前来接受培训或听讲座的人的车子。在《南方周末》上曾有一篇报道《奥迪驶进大学校园》便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而且,随着体制的日益完善,科技的日益进步,学习将会变得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重要。为此,你更加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科学的管理,注重学习的进度控制和总结反馈。
第五节 为自己而学习
一、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有许多人都在学习,却没有收到他们理想中的效果。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有益的。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
第一,一个人要获得学习的成功,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成为一个清晰、逻辑、高效的思维者,这样能够成功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第二,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大家知道“记忆是智慧之母”,有无良好的记忆力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而良好的记忆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的训练及对记忆方法掌握的结果。
第三,轻松有效的读书用功方法。例如,当你要用功读书时,如何把思想情绪调整到最佳的读书状态,如何有效的科学利用时间,如何利用环境专心读书等。
第四,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一个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明确的学习目的、动机、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良好的注意力、集中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与勤奋、耐心、毅力、坚持等。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对600名科学家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又对20%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和20%成就较差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者最明显的差别是非智力因素,成就卓著者明显的个性特征是谨慎、进取心、自信心、不屈不挠地完成任务。
第五,知道自己的学习风格,并选择与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风格,就是当学习新东西时,你的大脑喜欢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在选择学习方法时所必须考虑的。
以上这五个因素是促成一个人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于一名员工来说,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关于管理者应具备的学习方面的素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柯维有过精辟的论述。
柯维认为,管理者的学习能力不同于其他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他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能力与批判能力是密不可分的。管理者一定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评价,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哪些知识是无用的?哪些知识是急需的?哪些知识是暂不需要的?哪些知识是基础的?哪些知识是派生的?只有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知识才有可能站在知识的巅峰之上。
第二,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更不是吸收的知识越多越好。管理者的学习能力体现在“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方面。换言之,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尽快地把所需知识学到手。
第三,管理者的学习重点是学会如何思维,如何创造性思维。管理者学习时要把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联系起来,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联系起来,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联系起来,分析思维和系统思维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学习时,要把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决策结合起来。
第四,管理者的学习应该是更宽泛的而不是更专业的。除了学习一般的科技文化知识外,管理者要学会怎样与同事相处,怎样与下属共事,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领导、激励组织里的其他成员,等等。管理者应是一个知识上的通才,而不应该是一个知识上的专才,这样才能够当好管理者。
第五,管理者的学习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自身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组织团体的学习,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管理者是团体学习的教师,他要指导、辅导团体成员去共同学习。指导得好,团体学习后的智力能力可以远远大于团体内个人智力能力的总和;指导不好,团体的智力能力会远远低于团体内个人智力能力的总和。从管理者的职责来说,带领团体学习的能力应是管理者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
二、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大多数人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紧张繁忙的职场中,总是难以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处于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困境当中难以自拔。面对这种困惑,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目标、职业目标、学习目标的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各种因素来考虑。
有专家设计了“职业人学习树”的方法,首先找出三者能够重合的部分,重合的范围越多,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滋养就越多。像土壤、阳光、水的共同作用越大,你的学习之树越能成长得枝繁叶茂(见图1-3)。这三种力量越能发挥协同的作用,你的学习效果越有成就,也越能够对三者目标的发展提供支持的合力,相辅相成,提高效率。
大多数职业人很难处理工作、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关系,职业人的学习一般是边工作边学习,学习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工作要求,而且要兼顾未来的发展的需要。在工作与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归纳哪些因素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因素就是促使你达到未来目标的基础。如何兼顾三者目标的协同,最好是工作目标、学习目标、职业目标在同一领域或者相近的领域。如果你的工作目标、职业目标、学习目标重合的部分太少,或者根本无法找到重合的部分,甚至相差甚远,如果这样的话,你就要重新考察一下你的目标定位,减少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否则你经常会处于分身乏术、顾此失彼的困境。不仅影响工作、学习的效率,甚至三种目标难以很好地实现,或者落得一事无成的结局。
三、上帝能看到神像的背面
有许多员工不愿意继续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即使学了也没有什么用,上级根本不看重这个而是凭关系或第一印象用人。这样的想法错误之处显而易见。
知识跟别的东西不一样,它也许会过时,却不会因不用它就发生锈蚀和损耗。
平时积累了学识与经验,在危急关头,这一切就成为了我们一个最有力的支持者。一个建筑师,他只需拿出一半的学识,就足以应付的工作,但到了重要关头时,必须使出他所有的技巧、学识与经验全力以赴地不可。到那时,他所有的“资本”才会显露真相。又如一个商人,平时他尽可不显身手,随意经营,但他必须在经营生意的同时,为自己的将来练就更大的本领,以便在日后的生意场上遇到不利之事时搬出来应用。同样地,一个青年初入社会时,也必须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在初创事业时,也许只需一部分学识便足够,但当事业渐渐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必须把所有的学识和经验都搬出来应用了。
逐步积累起来的学识与经验,是成就事业的资本,它将使你终身受用。你要储存这些资本,就必须集中精力、毫不懈怠、积年累月地去做。这样累积起来的资本才能称作无价之宝,所以你必须趁年轻时,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否则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现在就下定决心!无论你此时是什么样的状况,千万不要忘记“力求上进”,你要将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用在学识与经验的积累上。你的学识、经验、思想,一样都不能停止进步,如果你确实努力去做了,那么即使到了经济失败、命运不好、工作受阻的地步,你还能发挥蕴藏在你体内的力量,以求得改变并过上理想的日子。有了真才实学,一切险恶不幸、阻挠重重都不在话下,你无需大笔财富,世人仍然看重你。你体内蕴藏的财富——学识与经验,是任何人都无法抢走的最大资本。
最后,作为这一章的结尾,和您共享一个故事。这一故事是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讲给我们听的:菲迪亚斯是古希腊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大约在公元前440年左右,菲迪亚斯接受委托雕塑24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矗立在雅典帕台农神庙顶上的神像。至今,这些神像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西方传统雕塑作品之一。神像受到了普遍的赞赏。但是,菲迪亚斯前去索要工钱时,却遭到了雅典城司库的拒绝。“这些神像,”司库狡辩道,“高高矗立在神庙顶上,并且是在雅典最高的山上。除了神像的正面之外,其他几面没人能够看到。而你却雕刻了神像的全身,连没人能够看见的背面也雕刻了,浪费了我们不少的钱财。”
“您错了,”菲迪亚斯反驳道:“上帝能够看到神像的背面。”
这个故事令德鲁克先生深受启发。从此,他便一直为自己的进步而奋斗着,“即便只有上帝知道”也是如此。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理由因为上级一时看不到就停止自己的努力呢?努力吧,上帝能看到神像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