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与老实的分寸
15554200000042

第42章 低头示弱

做人金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夸耀刀剑之锐利,别人必惧其锐利而远避。显示自己的聪明,别人必恐其阻碍自己而希望你变成傻子。所以历史上,那些“无能”的人往往比“才子佳人”更加风光。

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不会强出头的,他们的心机在于暂时低头,一方面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避免受伤害;另一方面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脉搏,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自然便可英雄大显身手了。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便用这一策略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在革命成功以后,领导者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十分激烈,只有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非常尊敬;对纳赛尔所提的建议,也从来没提出不同的意见;对纳赛尔的话,他也总是唯唯诺诺。为此,纳赛尔称萨达特为:毕克巴希萨萨(“是是上校”),甚至不满意地讲:“只要萨达特不老说‘是’,而用别的话来表示他的赞成意见时,我就会觉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也是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过来,与纳赛尔的一批信徒保持一致。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纳赛尔想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任者。但是,三年之后,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大小等理由,权衡再三,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萨达特为继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

1970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无比的权力之争。扎克里亚·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达迪、阿里·萨布里、卡迈里·侯赛因、萨米·谢里夫这些人,既有潜在势力,又都大权在握,他们之间谁都互不相让。后来基于政治妥协,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的宝座。

当萨达特继任总统以后,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自然是先排除异己,把毛希丁、萨布里等潜在对手革职或者降职,以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接着,他又进行了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的政策。特别是在外交方面,1972年7月,他下令驱逐了在埃及的2万名苏联专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发起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与美国恢复了外交关系;1977年11月亲自访问以色列,打破埃及、以色列关系的僵局;1978年与美国、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等等。这一系列的外交上的惊人之举,使他一跃成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正是萨达特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才隐其锋芒,暂时“低头”示弱,后来终于登上总统宝座,扬眉吐气,得以“抬头”,表现了他非比常人的智慧,值得胸有大志的人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