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27辑
15555400000011

第11章 学术人生(1)

1877年,12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城双仁巷旧宅。初名国桢,后改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号人间、礼堂、观堂、永观、东海愚公等。

1886年,10岁。全家迁居城内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处后成为王国维故居纪念馆。少年时代即被誉为“海宁四才子”之一。

1892年,16岁。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

1893年,17岁。3月赴省城杭州应乡试不中,肄业于杭州崇文书院。

1894年,18岁。中日甲午战起,清军战败,极为震动。始知世有“新学”。

1895年,19岁。11月与莫氏成婚。

1897年,21岁。9月赴杭州再次参加乡试,不中。从1895年至此,撰成《咏史》诗二十首。1928年始发表于《学衡》第66期,吴宓称的“分咏中国全史,议论新奇正大”。年底,与同乡张英甫等谋创海宁师范学堂,并上呈筹款缘由,未果。

1898年,22岁。2月,至上海任《时务报》书记。26日罗振玉等创办的东文学社开课后,王国维入学学习,受业于藤田丰八等,逐步为罗振玉所知。7月因患脚气病,回籍治疗。10月返回上海,《时务报》因戊戌变法失败而遭关闭,罗振玉请他入东文学社,负责庶务,免缴学费,半工半读。同年,撰《曲品新传奇品跋》、《杂诗》三首。

1899年春,东文学社迁至江南制造局前的桂墅里,王国维学监,其与同学关系不和,旋免职,但薪俸照拿。学社除日文外,始兼授英文及数理化各科。从日本教员田冈文集中,始知康德、叔本华,并萌发研究西洋哲学的念头。同年,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殷商甲骨文。代罗振玉为日本人那珂通世撰序、东文学社影印的《支那通史》撰序、为日本人桑原隲骘藏《东洋史要》撰序。

1900年,24岁。夏,庚子事变发生,东文学社因此而提前让学生毕业,秋季停办。王国维毕业返里,自习英文。秋,返回上海,罗振玉请其译编《农学报》,自称译才不如沈纮,自己则协助译日本农事指导。秋,罗振玉应张之洞邀请,至武昌任农务局总理兼农校监督,不久,召王国维等同至,任武昌农校日籍教员翻译。年底,由罗氏资助,东渡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数理。同年撰《〈欧罗巴通史〉序》,译《势力不灭论》(The Theory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农事会要》。

1901年,25岁。春,在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留学,夏归国,协助罗振玉编《教育世界》杂志,此后,其哲学及文学方面的撰述常刊载于此。同年,撰《崇正讲舍碑记略》,译《教育学》、《算术条目及教授法》。

1902年,26岁。春,始读社会学、心理学、论理学(即逻辑学)、哲学等书,尤关注人生问题。夏,张謇在通州(今南通市)创办通州师范学堂,欲聘一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教员。经罗振玉推荐,王国维应其一年之聘。同年译《教育学教科书》。

1903年,27岁。3月,应聘至通州师范学堂任教,通读叔本华、康德的书。《铁云藏龟》影印刊行。同年撰《哲学辨惑》、《论教育的宗旨》、《叔本华像赞》、《汗德像赞》。译《西洋论理学史要》。

1904年,28岁。代罗振玉为《教育世界》主编,进行刊物改革。8月,罗振玉在苏州创办江苏师范学堂,自任监督,藤田丰八为总教习,王国维来校任教。仍钻研叔本华思想,并深受其影响。同年撰《孔子的美育主义》、《就伦理学上的二元论》、《尼采的教育观》、《叔本华的遗传说》、《教育偶感二则》、《汗德的哲学说》、《汗德像赞》、《叔本华的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的哲学说》、《红楼梦评论》、《书叔本华遗传说后》、《叔本华与尼采》、《释理》。

1905年,29岁。致力于研读康德学说。9月,汇编1904年以来刊于《教育世界》的文十二篇,为《静庵文集》。附古今体诗50首,名《静庵诗稿》。11月,随罗振玉辞职,赋闲家中。同年撰《周秦诸子之名学》、《子思之学说》、《孟子之学说》、《荀子之学说》、《论近年的学术界》、《论新学语的输入》、《论哲学家及美术家的天职》、《论平凡的教育主义》、《静庵文集自序》。

1906年,30岁。春,随罗振玉进京,暂住罗家。4月,集1904~1906年所填词61阙成《人间词甲稿》刊行。8月,其父王乃誉病故,奔丧归里,并为之守制。同年撰《教育小言十二则》、《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教育家的希尔列尔(即席勒)传》、《德国哲学大家汗德传》、《墨子之学说》、《老子之学说》、《汗德的伦理学及宗教论》、《原命》、《去毒篇(鸦片烟的根本治疗法及将来教育上的注意)》、《孟子之伦理思想一斑》、《列子之学说》、《纪言》、《论普及教育的根本办法(条陈学部)》、《教育小言十则》、《文学小言十七则》、《屈子文学之精神》。

1907年,31岁。4月,自海宁返京,住罗家。不久,经罗振玉引荐,认识学部尚书兼军机大臣荣禄,甚为其赏识,得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主编译及审定教科书等事。6月发表《三十自序二》,言其由哲学转向文学,并有志于戏曲的研究,这标志着他学术研究的一次转折。11月,汇集1906年5月至1907年10月间所填词43阙,成《人间词乙稿》。同年撰《教育小言十三则》、《人间嗜好的研究》、《三十自序一、二》、《论小学校唱歌科的材料》、《教育小言十则》、《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孔子之学说》。

1908年,32岁。5月,校《片玉词》。携眷北上返京,租屋于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7月,辑《唐五代二十家词辑》20卷,对每家词数及其出处,均以按语说明。又辑《南唐二主词》。8月,撰《词录》及《词录序列》,搜集词目,自宋迄元,存佚并录,且作考订。撰《〈词林万选〉跋》。9月,辑《曲录》初稿二卷,为其研究戏曲史提供了材料。10月,译著《辨学》(即逻辑学)一书刊出。11月,在《国粹学报》刊出《人间词话》前21则,提出“境界”说。手录明抄本《录鬼簿》,并作《跋》。作《古代名家画册叙》。12月,撰《曲品新传奇品跋》。

1909年,33岁。1月,撰《罗懋登注拜月亭跋》,《国粹学报》第49期刊《人间词话》第23~39则。2月,《国粹学报》第50期刊登《人间词话》第40~64则。3月作《雍熙乐府跋》。三、四月间,前后作《〈梅苑〉跋》、辑校《聊复集》,并作《跋》、《〈碧鸡漫志〉跋》、《〈蜕岩词〉跋》。四、五月间,作《〈赤城词〉跋》、《南唐二主词补遗及校勘记》、《〈宁极斋乐府〉跋》、《〈欧梦词〉跋》、《〈花溪志〉跋》。6月,辑《后村别词补遗》一卷,并作《跋》;又校《后村别词》,并作《校记》,又作《〈乐章集〉跋》,修订《曲录》成六卷,又成《戏曲考源》一卷、《跋吴起敌秦挂帅印杂居》。7月,校《寿域词》,作校记、跋。9月,校《石林词》,从《梅苑》中录得《孤雁儿》并序,补入《漱玉词》,并对原附《易安居士事辑》的讹进行辨误。10月,校补《放翁词》,28日,与罗振玉、蒋黼、董康访法人伯希和(Pellet)。29日,学部奏设编定名词馆,严复任总纂,王国维任名词馆协修。又校《片玉集》,并作跋。11月,辑《优语录》一卷,搜集唐宋滑稽戏五十则,作《宋大曲考》、《录曲余谈》、《曲调源流表》。

1910年,34岁。2月,校《录鬼簿》。录《能改斋漫录》记杜安世一则,作《寿域词》补跋。3月,读《元曲选》,并以《雍熙乐府》校之,作《〈元曲选〉跋》。5月,所译《教育心理学》由学部图书编译局排印出版。6月译作《世界图书馆小史》始陆续刊出。9月,作《〈续墨客挥犀〉跋》、《盛明杂剧跋》、《录鬼簿》补跋。将已刊《人间词话》64则进行修订,并加附记。12月,草《清真先生遗事》、《古剧角色考》。

1911年,35岁。1月,为《百川学海》本《晁氏客语》题跋。2月,为罗振玉创办的《国学丛刊》作《序》,提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校《梦溪笔谈》、《容斋随笔》,3月,校《酒边集》、《宾退录》,并分别作跋。校《大唐六典》,并作跋。春,撰《隋唐兵符图录附说》,此为其治古器物学之始。7月,见唐写本《太公家教》,作跋将近几年所作校书题跋集成《庚辛之间读书记》,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2月,罗振玉、王国维各率全家避居日本,居京都田中村,侨居日本达五年之久。从此,其治学转而专攻经史小学。

1912年,36岁。罗振玉藏书运抵日本,存京都大学,王国维与其一同整理,并与日本学者相过从,专攻古史。春,草《简牍检署考》;夏,作《双溪诗余跋》。9月,撰成《古剧角色考》,10月,《简牍检署考》撰成定稿。

1913年,37岁。1月,撰成《宋元戏曲考》,并作序(后易名为《宋元戏曲史》)。春,撰《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跋》。5月,集1912年和1913年所作诗成《壬癸集》,着手草《明堂寝庙通考》。作《译本琵琶记序》。八、九月间,撰《释币》、《唐写本兔园册府残卷跋》。9月辑《齐鲁封泥集存》,并作序。10月,撰《秦郡考》、《汉郡考》(上、下),又草《两汉魏晋乡亭考》二卷(稿本)。

1914年,38岁。2月,与罗振玉合撰《流沙坠简》,并为之作序,此为近代关于西北古地理的第一篇著作。4月又作《流沙坠简后序》,又成《补遗》一卷,附于书后。6月,代罗振玉撰《国学丛刊序》(后易名为《雪堂丛刊》)。草《宋代金文著录表》,并作序。7月,读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并作跋。9月,撰《国朝金文著录表》六卷,并作序。10月,为罗振玉校写《历代符牌图录》、《蒿里遗珍》、《四朝钞币图录》。岁末,为罗振玉撰《殷墟书契考释》校写,并作序和后序。同年又作《邸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