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麟指出,幼儿园社会活动的教育主要有三种新的教育方法,它们是:将“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生活打成一片”和“个别学习而能互助与合作”实行“朋友制”——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等。张宗麟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习惯问题在幼稚园社会科里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习惯的养成是学习心理学的事,为此要考虑“成功与有效”、“继续不断地练习”、“兴趣与目的”以及“交替反应”等。同时,在培养幼儿的习惯时,张宗麟指出,需要注意幼儿的健康、幼儿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学习环境。
张宗麟又分别从如何决定要做哪些活动,教师指导幼儿做各种活动时应注意什么以及习惯训练时的注意事项等角度,分析了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实施原则。
在如何决定要做哪些活动方面,张宗麟提出,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动作,捕捉偶发事件所带来的教育契机,或通过“有意的刺激”,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设计,帮助幼儿了解一些他们必须了解的事情,开展该领域的活动。
张宗麟指出,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原料品与适当的工具,指导幼儿不断改进活动,积极思考和互相合作。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可根据幼儿的身体和心理承受程度,随时开始活动,随时结束活动。最后,张宗麟指出,在习惯训练方面,一方面要给予幼儿自由,同时要注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续不断进行,要注意与家庭合作。
社会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张宗麟指出,在组织和实施社会领域课程的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幼儿的学习。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
张宗麟对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他强调,教师要为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作好准备,提供支持和指导。他指出,“临渴掘井是近年来教育的弊病,虽然教师们为着生计所迫,不能充分预备,但是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似乎应该努力设法。”
张宗麟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所设计的社会主题活动后面,都为教师们列举了教师应该了解的知识内容和相应的参考资料等。比如,张宗麟指出,教师应具备有关家庭、社会生活和世界地理、风俗的相关知识,会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和材料工具,能够做孩子们的顾问,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或不懂的地方时,可以给孩子指导和帮助,等等。这些内容介绍都为教师组织和实施社会领域课程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有助于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此外,张宗麟还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师在为幼儿的学习作准备,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获得了专业成长与进步。张宗麟在书中写道,“做到老,学到老。我们指导孩子做,我们自己的长进比孩子们还要快,还要多。”
幼稚园社会活动案例分析
张宗麟在《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介绍了实践中组织过的幼稚园社会活动。如:(1)婚丧寿庆。张宗麟认为婚丧寿这三件事用社会学的眼光来评论,实在是正常事,但现代中国社会习尚竟以此三者为最隆重的活动,这必然会影响到孩子,使他们有相当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应有所反映。
有哪几种活动可以做?小朋友组织家庭的嫁娶,玩偶家庭里的嫁娶;死了家禽、家畜、虫、鱼等去葬,打破了的玩偶等的葬殓;小朋友或教师的生日。怎样攫取动机?孩子自发的,教师允许;孩子忽略的,教师提醒。预备什么材料?场地、实物或制品。怎样进行?要简短、变化多、新奇层出;教师不要过早介入;每个活动要有极显然的结果。本组活动可以和音乐、美工、识字等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怎样结束?这组活动无所谓结束,半天即可,能在放学时结束为妥,不必今天准备、明天正项、后天做结束。
(2)节期、赛会期、纪念日。张宗麟认为节期、赛会期、纪念日在孩子们眼里是同一看待的,但社会上以赛会期为最注重,而家庭间以节期为最注重,法令上则以纪念日为最重要。
幼儿课程建构的启示
《幼稚园的社会》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专门集中探讨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问题的著作,张宗麟关于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建构的基本思想,对研究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问题具有诸多启示。
如何界定“社会”——指向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在探讨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相关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何为“社会”,“社会”既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是指幼儿的社会生活、社会学习或对社会学科的学习。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的自由生活与成人社会生活的协调统一。关于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张宗麟更倾向于尊重幼儿的自由生活。但同时,他也强调教育要在尊重儿童自由生活的基础上,帮助儿童适应成人的一些社会生活。因此可以说,张宗麟的思考和探索凸显了儿童本位、个人取向的价值观。但同时,他也很好地处理了儿童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之间的关系,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和互补。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遵循“环境拓展法”原则,促进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学科三者之间的融合。张宗麟主张围绕成人的社会和儿童的生活组织编排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同时,遵循“环境拓展法”的原则,从幼儿最熟悉的家庭开始,然后逐步扩大到社会生活。这种方式比较自然地将儿童的社会生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以及社会领域或学科三方面的逻辑要求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三者的统一,为组织编排和建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内容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组织实施途径——在单元主题活动中渗透各种学习经验。在组织实施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教学时,张宗麟反对生硬地分科,主张以单元主题活动为中心组织社会领域的课程,然后将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渗透其中,让幼儿在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各种社会学习经验。这些探讨反映了张宗麟对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独特性的认识与思考,对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也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乡村教育思想的实践
张宗麟希望改革教育,提高乡民的觉悟。他相信社会实践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社会是最重要的学校,教、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张宗麟乡村教育思想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创办乡村幼稚园
张宗麟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男性幼稚园教师。他非常重视乡村幼稚教育,他创办的乡村幼稚园与农村实际生活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生活教育思想。
办园设备农村化
当时中国城市幼稚园一味崇洋,办园设备奢侈。这种条件农村达不到,而且对于乡村幼稚园也不适用。张宗麟提倡要用俭省的办法办乡村幼稚园。“倘若要办一所真能为乡村谋福利的幼稚园,那它的一切都是利用乡村固有的;它对于儿童,也着重培养他们具有勤劳、勇敢、奋斗等好习惯。”张宗麟认为乡村幼稚园应该“中国农村化”。在乡村中,物质条件有限,幼稚园可以因陋就简,利用实际生活中现有的实物来布置环境,添置设备。
幼稚园课程生活化
当时的幼儿教育几乎全盘西化,不仅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照搬外国,连教材、玩具都是生搬硬套,它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张宗麟在吸收和借鉴了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的课程观后,提出了乡村幼稚园应以当地的事物做中心活动的课程主张。中心活动有五大来源:自然界的变化、农事的开始与收获、卫生疾病、社会习俗、偶然的事项。乡村幼稚园教育应以与农村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为主题开展幼儿教育。取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张宗麟的生活教育观。
推广乡村师范教育
张宗麟认识到师范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师范学生只有到实际环境中亲身体会,做到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掌握教育教学本领。针对乡村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病,张宗麟积极提倡学园制,即在小学里办师范,师范与小学同时并举。“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学做小学教师的师范生就得在小学的实际工作上去学;指导学做小学教师的师范教师就得在小学的实际工作上去指导。教师的教,不仅是课堂上的教,也得在实事上做着教;学生的学,不仅在书本上学,在课堂上听教师讲的学,也得在实事上做着学。”
师生共同生活
乡村师范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属于同一个集体,都是以改造乡村生活为目的的,因此应当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张宗麟提出师生应“共生活同甘苦”。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教师应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张宗麟提出师生共同制订纪律,共同遵守。教师为人师表,应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不能因为地位优越于学生而摆脱纪律的约束,自由放纵。学校对师生的奖惩一视同仁,教师有过失同样受罚。师生共同生活,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开展乡村社会教育
要使乡村教育有实效,必须把教育与乡村社会结合起来。通过民众教育,训练民众,使他们获得一般知识,提高生活技能。张宗麟提倡“政教合一”、“教养卫合一”,乡村教育应担负起政治、经济、保卫等责任。因此,乡村教师应跨出校门,唤醒民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意识。组织乡村自卫团,抵抗土匪及军队的扰乱。他认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使农民在乡村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逐渐认识社会,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