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市政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体育、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德租胶澳之前,由于科举未废,整个胶澳没有一所新式学校,依旧是私塾教育。德国占领后,一面将这些家塾私塾改造为市乡小学,同时在居民区创立了一些新的市乡小学。至1914年,青岛已有26所市乡小学。与此同时,1899年德国殖民当局还创立了公立德人学校,专门招收寓居远东地区的德侨子女入学,修业期限为小学三年,中学六年。1908年,殖民当局还创设了青岛特别高等学校,这是青岛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又名德黑大学),设有政法、医学、理工、农林四科。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这所大学停办,师生并入上海同济大学。此外欧美各教会创办的德华中学、柏林教会创办的爱道院,瑞士同善会创办的礼贤书院,以及天主教女学校、淑范女学、明德中学等。另外,还创立了音乐会、舞蹈会、游泳会、乘马会、射击会、登山会等文化娱乐和体育团体组织。
1936年8月4日至8日,第二届全国慈幼大会在青岛召开。熊希龄担任大会副主席。由于大会主席孔祥熙没有到会,这一届慈幼大会由熊希龄主持。
熊希龄在北京香山的香山慈幼院创办的一整套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成功后,1936年初,熊希龄致力推广他的幼稚园,他打算在淞沪推广这种办法。同年8月熊希龄在青岛开第二届全慈大会时,发现青岛比上海好。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在市政建设上非常努力,尤其是乡村中,有利于民众的市政几乎应有尽有,而沈鸿烈对于青岛的慈幼事业,又有许多方面欲与香山慈幼院合作办理,因此熊希龄决定在青岛开辟一个推广普及慈幼的试点。
熊希龄原定与青岛市政府合作推广慈幼教育一事,直到1937年4月才有实质性的接触。
5月21日,熊希龄和毛彦文从北平乘车至青岛,次日抵达。熊希龄与青岛市的市长沈鸿烈初步商谈了香山慈幼院与青岛市政府合办婴儿园与托儿场等慈幼事业。在青岛停留了多日,期间又往返济南、上海数次,与青岛市政府的一班人经过多次的计划与考察,终于订出了一个具体实施的方案。熊希龄非常喜欢青岛的城市建设,这坐美丽的山海城市深深吸引了他,打算长住在青岛,于是就想租房。恰好,此时,孔祥榕也在青岛,他在崂山建造了一所别墅,邀请熊希龄毛彦文夫妇参观他的新居。这所别墅凉爽舒适,崂山云雾缭绕、仙气飘飘、山林青翠、鸟鸣流水之声,更显幽静。熊希龄毛彦文夫妇感觉四周风景尤佳,是理想的避暑之处。孔祥榕看熊希龄毛彦文对此环境赞不绝口,建议夫妇二人在此也照样建造别墅一幢,一切由他来代办,不劳夫妇二人操心。熊希龄当即同意,由孔祥榕着手租地、造园、采购建材等工作。
熊希龄与毛彦文在青岛合作幼稚教育的筹备工作刚一结束,夫妇二人仍回上海,准备把上海家里收拾一下,干脆搬到青岛居住,以便亲自主持其事。到了6月下旬,是双方合办婴儿园与托儿场具体实施的时候了,熊希龄与毛彦文从上海乘船到青岛。不意那天船到青岛时,忽然大雨滂沱,市长沈鸿烈率领市政府的一班高级职员,在大港码头迎候。登岸先到青岛迎宾馆开欢迎会。熊希龄因为骤受雨淋着凉,又喝了冰啤酒,到夜间即患腹泻,得了肠胃性感冒,竟一病不起。
熊希龄与毛彦文夫妇在青岛致力合办婴儿园,是打算长远居住的,并带来了亲友和雇工。他们租了福山支路十二号住宅,毗邻康有为住宅,此地环境清幽,南面就是涛声起伏的大海,背后就是长满青松的小山,堪称居家之胜地。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日寇在卢沟桥的炮火打破了他们在青岛合办婴儿园的计划。
熊希龄与毛彦文夫妇原打算7月初回到北平,参加香山慈幼院的第三个回家节。香山慈幼院规定每年的7月7日为“回家节”,香山慈幼院招生面向孤儿,从幼稚园一直到职业中学和幼稚师范,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7月7日回香山慈幼院聚会感恩,1935年过第一届回家节。熊希龄生病。如此也就无法成行了。
到了7月7日这一天,正当熊希龄与毛彦文无限思念着北平香山慈幼院群儿的时候,风云突变,忽然“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亦立即组织和动员全国军民亟起抵抗。熊希龄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时,曾领导北平的抗日的医疗卫生工作,并募捐资金,支援前线。这一次,熊希龄虽在病中,闻知抗战军兴,情绪十分激动,精神为之一振。他带病坚持进行着开办婴儿园的各项筹备工作,又认真地思考如何仍像1932年和1933年那样,为抗日战争尽一份绵薄之力。但是十余天后,一日下午,市长沈鸿烈来到熊的住所。适熊希龄午睡未醒,由毛彦文接见。沈鸿烈当时神色十分紧张地对毛说:“熊夫人,请你转靠秉公,你们最好早点离去,青岛随时可发生战事,到那时我怕保护不周。”
青岛既不能待,到哪儿去呢?当然最好是应该回到北平,去照顾香山慈幼院幼小无依的孩子。但其时日寇已在向平津大举进攻,欲回香山慈幼院已经不能。不得已,在7月21日的中午,熊希龄与毛彦文只好由青岛乘轮仍回上海。
随着轮船缓缓离开青岛,望着码头飞舞的海鸥,熊希龄毛彦文夫妇一阵阵伤感袭上心头,他们的心像波浪一样难以平静。因为他们知道,这次离开青岛就意味着在青岛推广慈幼教育的事业付之东流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