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28岁走上仕途,官至翰林院编修,民国时又任政府高官,历四十余。按当时的风气,即使没有万贯家产,也应是个富硕、殷实的家庭。但他一生为官清廉,完全没有沾染当时的腐败风气,仍是一介清儒,两袖清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后除了书籍,别无长物,这在民国政府官员中是有口皆碑的。
1903年,蔡元培为抗拒俄国政府觊觎中国北方领土,与上海反清革命志士以对俄同志会的名义办了《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由于经费奇缺,杂志办得很艰苦。冬天天气很冷,编辑部房子空旷,又无火炉取暖,右手冻疮溃裂,肿得像馒头,就在手上套一双半截露指的手套,左手放在大衣口袋里取暖。到了除夕,社中经济窘迫,他只能向别人借来一串朝珠,请店员到当铺去典当,可当铺说是假的,只能当一元钱,无奈没有当成。尽管这样,他还是努力坚持,每天除了搞编辑工作,还要撰写一两篇论文。
蔡元培平时生活俭朴,在法国留学时,只穿着工人的衣服,在德国留学,他持素食主义,膳食非常简单,倾全力于社会事业中,几乎忽略了家庭和自己。有时经济拮据,亲友知道后,就主动给予接济,但他只求所需,从不苛取。蔡元培外出所带行李往往很简单,一个铺盖,一只手提箱,箱内除换洗衣物外,全是书籍文具及日常用品,若遇搬动,总是自己早早就起床,将铺盖及零星物件收拾好,从不假手于人。蔡元培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辛亥革命后,他就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有一天,几位穿着笔挺西装的宾客前来登门道贺,他正在洗衣服,两手沾满肥皂沫,他边走边揩出来迎接,弄得几个宾客很不好意思。
蔡元培有“好先生”之称,大家有什么困难都愿找他帮忙,他也乐意助人,不问贫富,不分亲疏,一视同仁,有求必应。他经常为其他人介绍职业,碰到有困难的还要为其购好车船票,准备盘缠,提供资助。几十年来,经他介绍而得到工作的人不计其数。由于资助较多,有时临到发工资时,扣除以后,所剩无几了。
1936年,蔡元培70岁生日宴席,由于清贫,只摆了四桌酒席。著名画家刘海粟应邀赴席,看了非常难过,这与先生的历史地位和社会贡献太不相称了,经蔡元培的一些朋友商量,决定将上海国际饭店二、四楼宴会厅全部包下来好好庆祝一番,到者千余人。席后大家提议捐款创办孑民美育研究院,以弘扬先生的美育精神,后因抗战没能建成,解放后这笔款献给了国家。
蔡元培一直租房住,他任监察院长时,有人到他家去,看见客厅里只放着四张靠背椅子、四个方凳、一张方桌,没有别的陈设。他租的房子都是普通民房,直到30代才租住破“洋”房,而且在短短的几年里就搬了五次家。在他70岁生日前夕,他的学生、同事、朋友看到蔡元培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劳瘁一生,至今还没有一处自己的房子,就联名给他写信,大家出资捐赠一处住房作为生日寿礼。此次赠房,因为抗战爆发,最终没能实现。直至逝世,蔡元培一直是租住别人的住房,后无一点积蓄,衣衾棺木的费用,所欠一千多元医药费,都是王云五给代付的,以后子女的教育、扶养费,也都得到了蔡元培好友、学生的资助。解放后,陈毅市长特批允准,蔡元培亲属所居华山路故居可以免交租金,直至蔡夫人故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