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达学园男女合校,因为校舍不宽,男女生的宿舍相距不过咫尺;江湾两岸那五光十色、金迷纸醉、人欲横流的当时,洋人共管的上海,只有二十多分钟的火车路或多个小时的公共汽车路,来去是很方便的。但是,立达学园真如出塘荷花,没有一个流痞,男女同学中也有互相爱恋的,但都只在课余一同在校外散散步、谈谈心而已,学校或是学生会从不干涉。男女同学相恋,但他们都自尊、自爱。立达成立八年多,没有出现一个流痞,没有出现一件男女之间的“新闻”!原因是他们在老师的诱导之下,关心社会。“立达”要“立人”,“达已”要“达人”,去向群众普及知识。学园旁边有个工厂,他们在课余去帮助工人读书识字,要研究探讨的课题是那么多,哪有闲情去做无聊的事!
学园没有任何经济“投入”,但是老师为了普及科学知识,他们便在江湾和南翔开办农场,建立鸡场、蜂场、养鱼场,以此为根据开办职业班,让青年把科学养鸡、养蜂,养鱼的知识普及到农村去,使农民破除迷信,遇见鸡瘟,或蜂群飞散,或鱼群集体死亡,不要去求神拜庙,而去祈灵于科学。这样,由专家指导,农场大有收益,也给农民指示了如何去改善生活的门路。这样经营三年,农场年收入纯利可观。所得收益除了用来增加农场的设施之外,还帮助中学部的艺术科建起了画棚,请来了模特儿。
从1925年秋到1933年春,立达经历了八年。这蓬蓬勃勃的八年啊,结出了偌大的硕果,虽然没有去估计,但立达老师自编的教材为当时全国中小学所采用,毕业生或出国留学,或考入北大、清华等校深造,他们学成之后在我国各个岗位上工作,不论是文联主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长、经理、厂长……都能恪尽职守。没有听说在“官倒”、“私倒”或触犯刑律的分子中从有立达出身的,相反,当年的立达学生,至今已有不少年近七十,但这些老人还有获得“老有所为”精英奖的。
立达在1931年“一·二八”战役中,为日寇全部炸毁,包括农场!但是立达的精神是永存的!
“奋然而起,做点革命的工作”
匡互生“奋然而起,做点革命的工作”始于辛亥之役。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湖南一马当先。时年20岁,正在长沙邵阳驻省中学读书的匡互生,毅然扛起长枪,跟着石基老师勇敢地投入攻打巡抚衙门的战斗。战斗结束,他们又执行防守小西门的任务,保卫经过战斗洗礼的省城。为彻底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他参加了学生军,准备随军北伐。后因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北伐告停,他才怏怏地回到学校课堂。
辛亥革命失败后的湖南,旧景依然。督军汤芗铭鱼肉百姓,无恶不作,故群众称其为“汤屠”。身在校园、心忧天下的匡互生以笔当枪,向汤芗铭开火。他在一篇题为《时事感言》的作文中,揭露、痛斥“汤屠”的劣迹。这篇作文深受国文老师李洞天的赏识,被评为佳作,在全校展览。“汤屠”闻知此事,欲拿当事者问罪。匡互生在李老师的掩护下离校脱险。随后,不只李老师被投入牢狱,含恨而死,就连校长刘武先生也被判10年徒刑。严酷的现实逼迫他走出乡关。他深藏对老师、校长的感激之情,决心以他们为榜样,继续同反动统治斗争。
1915年,匡互生考入北京高师,1919年夏毕业高校。这一时期的国家状况,正如他在《五四运动纪实》中所说,是“灾害并至”“险象环生”。袁世凯已接受《二十一条》;段祺瑞又向日本大笔借款,同日本签订军事协定。他们如此大量地出卖国家主权和领土!见此“险象”,匡互生心急如焚,常与同学痛论国事,非常感慨。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他与同学相约,参加了发生在1918年5月的北京学生向总统府请愿活动。可是,“几个被推去见冯国璋的代表,被冯国璋一场圆滑而兼恐吓的话骗了出来,所有同去的学生也就不得不各自跟着代表回到学校去了”。这次请愿活动的失败使匡互生认识到,爱国学生运动若无中坚分子领导则不能奏效。因此,1918年下半年,他在高师秘密组织了爱国团体——同言社,不久后改名为工学会。其成员都以爱国救国为目的,激烈主张反对强权主义。
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匡互生慨叹“庆父不死,国无宁日”,自信“筹思数夜不交睫”。终于决心用手枪或炸弹除掉曹、陆、章三个卖国贼。1919年5月2日、3日他与校内外的志同道合者秘密聚会,相约暴动。这些热血青年置生死于度外,“绝无丝毫恐惧和苟且偷生的念头”,只觉得有“同往牺牲的快乐”。在他们准备暴动时,每人已将遗书书出,并将后事托付于人。匡互生对友人的委托是:“我死后,要家人知道,我为救国而生,为抗敌而死,虽死无憾。”起初,他们计划在5月7日“暴动”,因为国民外交协会拟于5月7日在中央公园召开国民大会并让曹汝霖等人到会接受质询。匡互生等人打算趁此机会采取行动,将曹汝霖等打死一两个。后因五四运动爆发,他们便决定在五四这天相机行事。游行队伍在东交民巷受阻时,提出并带领大队向赵家楼进发的,正是匡互生等人。当时他们听说三个卖国贼正在曹家开会,则想到那里对三人施以暴烈行动,来一场血战。由于在曹宅找不到三人,因而匡互生等人才以火烧的方式对曹贼予以惩罚。所以,匡互生点火决非因一时冲动,而是他爱国思想与行动发展的必然之举。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匡互生在1930年搞了一年新村运动之后,曾在中学任教。到1925年,他与陶载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在上海江湾地区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立达学园。他们的办学宗旨是“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相生活,以促进文化,改造社会”。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即做人要立场坚定,通情达理,只有如此才能立足于社会,才有立身立业的根基。这是“立达”的含义。之所以叫学园而不叫学校,是因为匡互生认为,学生好比幼苗,这里就是他们自由发展,健康成长的园地。匡互生艰苦创业,积劳成疾,于1933年4月22日因肠癌逝世,年仅42岁。“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应该活在人们的心中,想“给人类留点正气”的他,确实给人类留下了正气。后来人特别是师者应该学习、继承、发扬这些正气,让浩气长存。
第一,爱国爱民。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讲到了“人类正气”,并且强调道:“共产党就是代表人类正气的”。他认为,在人类正气的诸多表现中,当居首位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具有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这就是爱国爱民。匡互生虽然不是共产党人,但如前所述,他具有爱国之心,爱民之情。
第二,痛恨腐败。清王朝是腐败的,他扛起大枪,勇敢地参加推翻它的战斗;北洋军阀是腐败的,他与那帮卖国贼、贪官污吏势不两立,不共戴天,或口诛笔伐,或烈火焚烧直至拟用炸弹轰击。这种不畏权贵、疾恶如仇的精神实难能可贵。
第三,民主作风。匡互生主持湖南一师工作期间,果断地废除旧的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民主管理体制。他创办的立达学园不设校长,而特设由师生员工各方面代表组成的、决定学园一切重大事务的校务委员会,他是校务委员会的主任而不是“主子”。
第四,正直坦诚。从小练就一身好武功的匡互生不恃强自傲,以强凌弱,出于强烈的正义感,他常打抱不平。因此,乡里的土豪劣绅、地痞恶霸都畏惧他。五四那天,曹宅起火不久,军警抓走32人被当局定为“造乱”分子。当学生们讨论如何营救犯人时,匡互生表示,首先打入曹宅和点火的是他本人,不能让他人替他受罪。他打算“自首”以换出32人。同学力劝,这是伟大的学生运动,“非个人举动,个人自首,反减少运动效力”。听此劝,匡互生默认,方未去“自首”。
朱自清哀匡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