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育的基本任务。刘百川认为美育是要教育青年一代善于理解美、欣赏美,并发展他们艺术才能。在学校里实施美育,主要通过艺术才能的培养。他论述了美的观点和艺术作品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但古典文学和艺术作品因为有真正反映客观现实和人民正义的一面,所以可历时许多世纪保持它不朽的价值。教育除了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教育学生以外,也以富有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优秀古典作品教育学生,使学生不仅通过形象认识现在的社会生活,也通过形象认识过去的社会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感情和爱美的情感。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感受与理解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爱好和欣赏能力;养成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艺术创造的才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的能力。他认为美育的实施,会对智育、德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其论述十分精辟,从而体现了作者对美能陶冶人的情操有深刻的理解。
书中最后论述了“五育”的关系。刘百川认为“五育”的关系是和谐的统一,而不是各自孤立的。他批评有些人误解了马克思的“智育第一”及毛主席的“健康第一”的含义,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发生一些严重错误。有些教师因为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就要求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一模一样的人,要求各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达到整齐划一的标准。他列举了一些现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都达到及格;提出消灭不及格,消灭三分的要求;机械地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在扩音机里读报,固定哪天跳舞、哪天唱歌;一切都得集体行动,参观运动会都要集体排队去看。其结果是学生的语言行动都非常机械,说人家的现成话,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一切只有机械的服从,不敢说出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更谈不上发挥个人特殊才能。为此他提出“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这一节还讨论了儿童“过早专门化”的问题,他持否定的意见,但这个意见欠妥。他关于人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说得非常明确,应当说这是该书成功的特点。因此全面发展的人不是整齐划一的,这是他所说的五育关系是和谐和统一的含义。
在第三章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中,刘百川首先论述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几个基本原则。他参考苏联教育专家崔可夫的意见提出五个基本原则:(一)要贯彻共产主义的思想政治方向;(二)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三)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特点;(四)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五)要学生集体、教师集体、家长集体步调一致,取得影响的统一。
刘百川提出的这五个原则比较全面、深刻,紧紧扣住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参考作用。其中要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在他后来写的《教育学讲义》中又有更深的理解,就是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启发式教育,反对灌注式的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的做法,反对用考试的办法来强化提高学生的成绩。除此之外,他一生的教育实践都重视考虑学生年龄和个别的特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里突出的一点是他强调了“教书育人”,明确教育中的政治方向。在学生、教师、家长三者步调一致的论述中又一次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三节提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
第一,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刘百川对课堂教学是从三方面理解的:首先,通过具有科学性、思想性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使学生的认识、思想、情感不断起变化,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其次,教学方法也对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起作用;再次,正确的组织形式对于贯彻全面发展教育也有重大的意义。他同时论述了课堂教学中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和集体主义的教育。这是作者对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完整论述。
第二,通过课外活动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刘百川认为仅靠课堂教学,还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还要通过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配合课堂教学,来共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还论述了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对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作了详细地介绍。同时对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意义与形式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并强调组织这些活动要尽量发挥学生的兴趣和遵循自由参加的原则,不能包办代替,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三,通过学生集体组织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刘百川论述学生的集体组织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养成遵守纪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尊重舆论的态度,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论述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性质与任务不同,应按其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强调组织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要说的话,不要使他们都说大人的现成话。在这一节中的内容充分地体现了他关于学生在集体组织活动中应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思想。
这一章中论述了实施全面发展的五个原则和三个途径。三个途径是密切配合,不是各自孤立的,而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又是三者中的主要的一环。这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时要时时处处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思路。
这本书出版不久,刘百川就收到河北省北威县赵庄师范李英森同志给出版社的来信。信中说:“本书讲解透彻,深入浅出,通俗容易,书中没有过多的引论,完全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明全面发展教育道理,适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文化水平。书中运用例证具体、明确而有趣,如48页列举同样一个‘把一切献给党’的座谈会,在高三举行很成功,在初二举行便感到十分枯燥。这个例子十分生动地说明在进行教育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如49页为了说明在进行教育时还必须考虑学生的个别特点,又举了教育偷烧鸡和偷面包的学生,由于没有考虑学生的个别特点,致同样的教育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
这本书出版之时,刘百川被错划为右派,虽然现在只能看到这样的一封读者的来信,但可以断定这本书的出版对当时的教育界推行全面发展教育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也在这本书出版之际,他和秦和鸣合著的《教育学讲话》虽已付梓,但终没能出版。
这本书出版了四十多年了,今天的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不很了解这本书的存在,也不能体会他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四十多年来教育理论又有很大的发展,而他当时提出的基本理论至今仍然有很高的价值。
今天的教育目的已发展为素质教育,教育的门类齐全,实现了九年的普及教育,并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铺平道路。教育学已从普通教育学发展为多专业学科的教育学。按不同人群又发展了特殊的人群的教育学,如弱智儿童教育学、残疾人教育学、老年人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等。教育改革正进一步深化,科教兴国的方针正进一步落实。这一切是他生前未能看见的愿望。
四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面。由于升学竞争激烈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应试教育。教育部门曾三令五申要减负,但就是减不下来。在学校里传出这样的歌谣:考试是老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是严重违背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
刘百川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坚决地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他认为这是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他反对灌注式的教育方法,提倡启发式,即坚持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对用考试的办法来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他大声疾呼:要告诉学生,分数是暂时的标志,知识是永久的财富。他告诫大学生做学问要认准方向,要钻研下去,不要拓得太宽,什么都浅尝辄止。同时他还提出师范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提供大量合格和优秀教师的主张。
近几十年来,国内有一些学者对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提法产生怀疑,认为个性有好有坏,不能都发展。他在书中有精辟的论述: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各种特点。它包括每个人的共同特点,也包括每一个人的个别特点。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论。而认为个性有好有坏,那是忽略教育目的的阶级性,教育就是要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学生,其个性必是符合这个世界观与价值观。
因此,实行素质教育必须突出个性的全面发展。目前世界各国的工业、农业、经济都趋于现代化,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各种学派还冠以各种定语,这些都是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不同的是教育目的不同,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同。美国政府要把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推向全球,因此对受教育者不重视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是很危险的。现在人们对忽视德育的教育所产生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他提出的只有认识、情感、意志同时起作用,才能养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个论断的深刻性。
刘百川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一书中批评了种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现象。如要求学生的成绩整齐划一,提出消灭不及格与消灭三分;让儿童用成人的口吻说大人的现成话,不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主题班会也是让学生照事先准备的稿子念,不能互相交流;死板地规定学生的课外活动,集体读报、按时唱歌、跳舞,甚至看运动会也要排队参加等等。今天这种现象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有个别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这些有的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的违背了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得到发展的原则。素质教育也要实现全面发展教育,要按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去进行教育。他对这个问题是一贯重视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主编的《初等教育论文集》中就强调这个问题,而在这本书中更明确这一点,因为这是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刘百川的一生经历了中国教育的两次转变,一是由封建教育向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二是由此向全面发展教育的转变。他一生都站在这两种转变的前沿。这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解放初期中国教育革命的情况,特别是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因此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对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入是十分有利的。
本书反映了一个旧中国的教育学者经过不断学习,走出《国民教育》的旧观念,并把全面发展的教育引进中国,进行了广泛的实施。本书在论述全面发展的教育时是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的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
当然,本书中的论述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基本上是受当时国内政治的影响。但他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论述是完整的、全面的,关于“五育”的内容和关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原则和三个途径对当今的教育是仍然适用的,特别是他对错误理解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及一些做法提出的批评是非常恰当的,这些批评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百川在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中强调了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教育目的是由社会决定的,因此在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是完全必要的。他在德育的基本任务一节中的论述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放弃德育的教育,放弃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就等于放弃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心理诸方面的素质,但实施素质教育无疑也是要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只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
刘百川是一位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实施者,他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他一生对教育学研究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