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2辑
15556700000011

第11章 延伸阅读

许氏宗祠

在越秀区高第街内,有一所大宅院,它前临高第街,后至玉带漾,乃许氏家族的聚居地,名为“许地”。其中许氏宗祠乃许氏族人的祠堂,其开族之始祖是许颖园(又叫许永名)。据说其祖先为炎帝之后裔,原姓姜,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公于许国(今许昌一带),便以国为姓。至汉代,分南、北两支:南支人福建,后迁至广东潮州,南宋末避战乱而迁至澄海县沟南村。1772年间,有子孙许永名(即颖园)到广州经营小生意,居于高第街,稍有积累,凭媒介绍娶黄氏女为妻,生下3个儿子,从此在这里开枝散叶,200多年来繁衍了10代。子孙散居各处,遍及国内外地区以至世界各地约有数百人。

第三代孙许祥光为拜庭的长子,1819年成为举人,1832年中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布政使。在鸦片战争中,曾为抗英而出力。随着家业兴旺,祥光于1849年率族人在广州高第街修祠堂,建大宅,后来逐年扩充而形成“许地”。总面积达九百多井,包括家庙、戏台、藏书室、集选楼、七十二晋砖吟馆,两个会客厅,两口金鱼塘,还有花园、假山等,住有22宅(房)子孙。全屋五进深,三十六边阔,古色古香,庭园深邃,雅致非常。

正门上方有“拜庭许大夫家庙”几个大字,两边书有“裔传太岳,宗启禹山”对联,门前两侧蹲着一对石狮,整个结构威严雄伟,宗构居于其中。从此,许氏子孙在此聚居而成广州一大家族,当时高第街为番禹县属,“宗启禹山”就是此意。所以清代名人龚自珍在著述中称之为“番禺许君”。

聚居在“许地”的众多族人,自清末分产分家以来,不少人境况相继破落。据史料记载,许氏家族在广州曾拥有一些地产、房产,但没有田产。到了第五代,许多产业陆续被子孙变卖、败散。据许崇清自述:“我家高祖虽曾是广州的一大盐商,但他死后就已停业。世代相传以官最著名者有许崇智和许崇澈。民国以来,许崇清一直以教育为终生事业,促进教育改革,桃李盈门;许广平为‘女中豪杰’,冲破封建包办婚姻为业,都靠官傣收入维持,不占有生产资料。所以,我父亲死后,我才8岁,家里就穷得不能维持。”许广平(鲁迅夫人)谈自己身世时也说:“我出生时,家中生活已处于困境,举债度日。”正是“人无代代富,花无日日红。”抗日战争期间,祖居多处被族人拆毁、盗卖,致面目日非。诚如许氏族人的一封家书中所言:“我族祖宗,百年积累之遗产,前经分家散尽,而祖宅子孙,坐食者百数十年,生养嫁娶者千数百众,除有志之士,发奋有为,努力报国,保持家声外,乃有堕落成性,自暴自弃之辈,既拆毁祖屋,复欲虎视祖宗之血食薄产,甚或提倡拍卖再分,散尝蔑祖,可为痛心。”寥寥数语,道出一个大家族之破落经过。真是“树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儿”,正乃社会发展时移世易的正常现象。诚如信中所说,许氏族人之中,不少“有志之士,奋发有为,努力报国,保持家声”者。

在近现两代的历史中,许祥光就是奋起组织领导民众抗击英军以鸦片战争而大侵的反帝志士,在“戊戌变法”中许应锵上书光绪帝,力主维新,受到翁同酥的赞赏。特别在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这个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许氏家族第六代崇字辈的子弟有多人技奔孙中山的命党,参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革命的枷锁,挣脱樊篱,参加五四运动,成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文化运动主将鲁迅的伴侣和助手。许崇香是这个家族中最激进的革命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在叶挺独立团中参与汀泪桥、贺胜桥、武昌等著名战役;在土地革命时期,又是广州起义的参加者;1929年与张云逸、邓小平一起组织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参谋长,转战于桂、粤、赣、闽之间,于1935年战斗中牺牲,时年仅27岁。在以后的岁月里,许锡绩、许锡振、许锦满、许锦绰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或武装斗争,都可说是许崇清的后继者。

解放后,锡绩脱下国民党军装,致力于祖国飞机制造,历任多家航空工厂的总工程师、副厂长,为新中国组织生产第一台航空喷气发动机,还是第一间航空喷气发动机厂、第一所航空工艺研究所、第一间航空测试仪器厂的组建开拓者。许锡振则致力于地面工程建造,曾任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副院长等,主持了中国第一批机载设备厂以及第一个航空电机高空试验室、航空机轮惯性试验室的设计工作,还领导了地空导弹总体研究所、大型飞行模拟器实验室以及一批航空和导弹工厂的设计。他们都是许氏家族中的佼佼者。许氏子孙中不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俊才,这在广州历史上以至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