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6辑
15556800000018

第18章 对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实验工作要加强

现在我国的教育工作已经开始走上了正轨,学校里和社会上的学习风气很浓。但是,实验工作还没有很好开展起来。许多中学生没有做过实验,不少大学生也没有受到必要的实验训练,这说明人们对实验工作的认识不足。

早在前清时期,受张之洞“中学为主,西学为用”的影响,有些小学除自然外,也开始学习生物、化学和物理,并且有了演示实验。1907年,我在天津民立第二小学高小二年级上化学课时,化学老师每堂课都作演示实验。从玻璃仪器的安装到氢气、二氧化硫、氨、氯气、硫酸等的制备,一年内作了三四十个化学物质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的演示实验。在高小三年级学物理时,教师也同样作了力、热、声、光、磁、电多种演示实验。也就是在那时,使我对化学和物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时隔七十多年的今天,非但小学没有化学和物理课程,中学的理化课也很少做实验。有些高中毕业生没见过试管、烧瓶、滴管是什么样的,更不要说自己动手做实验了。甚至是大学也很少进行必要的实验训练……

1921年,我在美国的一个大学的研究院做研究员时,兼管过实验室,看到有的中国大学化学系毕业生由于不会化学实验操作,在几天内损坏了很多仪器,赔偿损失后,这些学生连吃饭都发生了困难,不得不改学文科。没料到,六十多年前中国留学生不会化学实验操作的历史,如今又重演了。这两年,我们向许多国家选派了大批留学生,其中有一部分只是外文好一点,但是专业基础较差,竟连一些必要的实验都没做过,所以他们在国外的学习研究工作很难进行。这不仅是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现象,也反映了各级教育部门对基础理论和实验工作的认识不足。

1972年,周总理提出大学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光明日报》刊登了周培源同志的关于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光明日报》征求我的意见,我复信说:“很好!周培源同志的意见很对。我还要补充一点,除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之外,也要加强实验工作。我们要赶紧想办法把仪器制造和试剂药品的生产抓上去!”现在有许多情况表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一位中学教师讲的:“有时有钱没有仪器,有时有仪器没有钱,也有时有钱有仪器没有人去买。”拿玻璃仪器的生产来说,“文化大革命”前,北京、上海、天津都生产玻璃仪器,能够满足科研和教学的需要,有些还畅销国外。但是近几年来,玻璃仪器的生产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仍然没有达到“文化大革命”前的产量,种类也不多。其原因是:一方面生产部门愿意生产大批量的、高产值的、盈利率高的,不愿做批量小、难度大而盈利率低的;另一方面是工人的技术力量缺乏。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

我希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地安排仪器和试剂药品的生产。将大学和中学以至小学的实验室尽快恢复和建设起来,普遍地开展实验教学。否则,我们会在这个问题上吃大亏。

基础学科要全面发展

人们通常认为自然学科只有三大基础,所以就有“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其实,基础学科还包括生物(植物、动物、生理),自然,地理等等。基础学科要全面发展。

这些年,教育工作被摧残,一些基础学科被取消。就化学而论,受有的人关于数学和物理两大基础可以包括化学的影响,化学这门基础学科被削弱了。

1979年,天津市一个重点中学二百名学生考化学,超过五十分的只有一个,其余都在五十分以下。1979年天津市高考,参加化学考试77298人,及格以上的180人,占0.23%。其中八十分以上的只有两人,最高八十三分。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从事化学生产和化学研究的要比物理和数学多许多倍。因为化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从医药、农药、炸药、高能燃料到化肥、化纤以及肥皂、牙膏这样的生活用品,都离不开化学。而我国从事化学方面工作的人才特别缺乏。有些小的化肥厂和农药厂,竟然连一个受过专门化学教育的人都没有。这样的生产和产品的质量是很难设想的,所以化学学科的教育要加强。

生物这门学科这些年也被忽视了。中学有数理化竞赛,而没有生物竞赛。许多中学的生物教师改行了,因对这门课程不重视或缺少教师,有的学校把这门课程取消了,有的学校把这门课程的学时减少了。生物实验更无从谈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生物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揭开生命秘密的遗传工程研究的开展,促使生物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的深度。农业育种、植物保护、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都需要大量的生物学专门人才,为培养新一代的农民,办好农业中学也需要大批生物教师。农业要上去,生物学科要发展。

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基础理论学科,也要重视应用学科。各门基础学科要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又红又专,而这个专是一专多能。因为现代的科学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所以从小学、中学就要全面打好基础。没有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培养人才将是空中楼阁。

要坚持“两个”中心的思想

1954年,我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发挥科学潜力,积极开展高等学校研究工作》的文章。后来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把大学办成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但是现在还有人说:“大学应只有一个中心,就是教育中心,如果把大学办成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大学就成了多中心。”还有人说:“大学的师资维持教学都有困难,无法顾及科研工作。”等等。在这里,我还要老生常谈一番。

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这在国外早已经是人人皆知、毋庸置疑的了,因为许多研究工作都是首先从大学搞起来的。例如:德国有个拜尔医药染料公司。拜尔是什么人?他是德国大学教授,他研究了靛青染料。蓝靛是蓼蓝叶泡水发酵用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早年印度许多地方大规模种植,英国通过在印度生产蓝靛,赚取了大量财富。拜尔经过分析,得出蓝靛是有机化合物,找出其化学结构,进行人工合成后,用化学方法进行生产。化学生产的蓝靛要比印度农民生产的还便宜,质量也更高。因为蓝靛种植的地方土壤不同,品种不同,它所含的蓝、黄、红的色素的比例也不同,用同一蓝靛染出织物的颜色也就不同,而人工合成的是纯的蓝靛,没有天然的缺欠。所以在国外人们知道大学能够搞科研。工矿企业的问题也都找大学去研究。不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是这样,大学先搞科研,然后才有企业和国家的研究机构。

我在1954年时说过:“高等学校有三部分人员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首先是教师,其中受过研究工作训练的或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青年教师,在适当指导下可以做些研究工作。包括教授、讲师和具有教学与管理实验经验的助教在内。第二部分是研究生,他们在修业期满必须提出研究论文,研究题目可以结合国家生产建设与学术上的需要来拟定。第三部分是每年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均有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规定。他们的研究论文或设计可以与教师的研究相结合,分担其中比较简易的研究部分。”这就是把高等学校办成科研中心的具体条件。在实现四化的过程中,发挥高等学校的科研潜力尤为必要。

有人把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看成是矛盾的。1971年,南开大学的一个“领导”找我说:“学校不是科学院,要研究所干什么?”他们要拆掉周总理委托我办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被我顶了回去。实际上,教学和科研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不应割裂分离的。不但理科和工科是这样,文科也是这样。就拿大学的政治课来说,学生说小学是这样讲,中学是这样讲,大学还是这样讲,我们都背下来了,所以在上政治课时,学生看别的书。如果政治课教师对他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他讲课时就不会公式化,干巴巴。教师一面进行教学,一面开展研究,教学的理论可以指导研究,研究的成果可以丰富和提高教学。所以科学研究是教师岗位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解放后前十七年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缺乏,这是暂时的现象。

高等学校是人才荟萃之地,有许多不同的学科,而且老、中、青长期延续不断,思想非常活跃,要发挥高等学校的科研潜力,将其办成教育和科研中心,为四化多作贡献。这是高等学校的领导应该重视、应该加强组织领导的一件大事。(杨石先,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