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7辑
15556900000002

第2章 教育思想

顾毓琇一生以教育英才为终身职业,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家、科学家。顾毓琇早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从1929年开始,他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1938年后,历任教育部政务次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长及政治大学校长、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等职。1950年他移居美国后,又任麻省理工学院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莱体教授等职,1973年始,顾毓琇曾先后8次应邀回国讲学、观光,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计献策。顾硫琇在几十年的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期间,发表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世界教育的改造》、《科学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国家机运和青年的前途》等文章,以大量的篇幅对中国的新教育、科学教育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人生教育

关于建立真、善、美的人生教育。顾毓琇在1948年发表的《世界教育的改造》中,对教育改造的目的、教育改造的内容方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教育改造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育改造是为了建立一个善良的世界和培育康乐的人生。顾毓琇认为,由于世界很复杂和不安,人类的前途更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要谈教育改造。人类还有理想,世界还有前途,教育不能放弃责任。教育家是乐观的,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成人教育,哪一个从事教育的不是抱着无穷希望?他们并不轻视现实,他们正为着现实生活的困难而牺牲着,但是他们的希望在前面,在将来,他们往前看,向前走,希望建立一个善良的世界、希望培育一群康乐的人生。

教育改造必须建立真、善、美的人生教育。顾毓琇主张现代的新教育应当包括智育(真)、群育(善)及美育(美),而以德育、体育为基础。顾毓琇认为“教育即人生,人生充满了活力;所以说,教育即生活。‘真’赐给我们建设的勇气;‘美’赐给我们创造的活力;‘善’赐给我们服务的精神”。因此,真、善、美的新教育是快乐的、活泼的、健康的,充满了创造的活力,建设的勇气和服务的精神。

我国的教育向来主张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西周的大学教育以“六艺”为主要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为德育,射、御为体育,书、数为智育。“六艺”教育以礼、乐为主要内容,代表了奴隶主统治集团的“敬德保民”的政治要求。顾毓琇建议以“群育”与“美育”代替“德育”,因为“群育”为止于至善,“美育”为达于尽美,美与善合一乃为理想的德育。他说:“智育包括书数,亦可包括射御。智育不但为知识,亦为智慧,而智慧实较知识尤为重要。体育在学术上说,一部分属于智育,在训练上说,一部分属于群育,在功用上说,一部分属于智育。身心的健康是美育的基础”。他认为,群育以德育为基础,美育以体育为基础,由美育也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要求健康的发展。智育为真、群育为善、美育为美,所以智、群、美三育可以代表真、善、美的完全教育。顾毓琇关于教育改造必须建立真善美的人生教育,通过智育(真)、群育(善)及美育(美)的实施来使学生充满了创造的活力、建设的勇气和服务的精神,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标的观点是合理的,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建国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强调了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美的陶治和善的品行的养成教育。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

科学教育

关于科学教育的实施。1947年春,顾毓琇任上海教育局长,参加了在苏州召开的中国社会教育年会,在会上作了《科学教育》的演讲。他在《科学教育》一文中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实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首先指出:“现代是科学的世界,现代的教育,当然不能离开科学。我们要训练青年科学的头脑,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我们对于科学教育自然应当特别注意。依本人的见解,科学史是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知道的,我们倘若参照科学发达的经过来讲学,一定可以使得青年容易明白。所谓由浅入深,由简入难,便是这个道理。我们在教授科学的时候,必需特别注重教育法。除了上面所说的根据科学发达史的观点以外,我们应当注意从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做出发点来研究科学,然后科学的知识才觉得亲切有味。”同时他还指出了当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两大问题:第一,就是理论与实验的配合;第二,就是教材与教法的研究。为什么理论必须同实验配合呢?他认为,没有实验,理论便没有根据。有了理论,仍要靠实验去证实。所以科学教育实施的时候,若只讲理论,不做实验,那是不会有成效的。最后,他要求:“我们应当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里多多取得教材,以求教法的改进。”

1997年,南京大学副校长施建军率领的代表团去美国探望顾毓琇时,顾毓琇对母校寄予殷切希望,他当时对代表团成员指示说:“培养学生的知识面要广,学习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知识根底。大学理工要平衡发展,不能偏废。学校的实验科学要加强,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实验条件。理论家可以出,但出不了几个,也许是百里挑一。要有实践,有动手能力。”他的这些话可谓切中时弊,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1972年,顾毓琇在台湾成功大学60年度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题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演讲,着重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最后他对青年学生提出了要求和殷切希望。

顾毓琇认为,科学精神是求真、求实精神。求真即是追求真理,求实即是追求实在;人文精神是求善、求美的精神。求善即是归于至善。凡是科学家必具备科学精神,凡是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必具备人文精神。他强调,“无学则无文化,无文化则无民族”和“无哲学则无科学,无人文则无民族。因此他得一结论:“盖‘文化’与‘人文’实在是息息相通。试问没有‘人文精神’,还有文化吗?文化是生生不绝的,是民族生命的原动力。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则国家可以转危为安。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人文精神是创造的、绵延的、除旧更新的,也是拨乱反正的。”

谈到两种精神结合的重要性时,顾毓琇认为:“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正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的。……二者兼顾,方可以完成人生的两方面。”因此,他要求今日的青年必须具备科学与人文精神,然后可以求学问和成事业。最后他又强调:“为着中国民族的前途,为着世界文化的前途。我们必须同时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科学和人文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双轮,也是培养人协调发展的双翼,只有科学与人文携手共进,个人与社会才可能和谐发展。当代人既需要加强科学,也需要加强人文。顾毓琇在三十年前,已经深刻地论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对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真可谓对中国的教育具有远见卓识。

教育思想特点

顾毓琇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顾毓琇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对中外文化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顾毓琇通晓古今、学贯中西,可谓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有着非常清晰的了解,尤其是对我国古代的儒家哲学思想有着较深的感情。同时,他既出身江南书香门第,又为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科学博士,有着“业精于理,学博于文”的独特之处。他希望通过建立真善美的人生教育,能够实现“天下为公进大同”的理想世界;通过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来进行民族复兴;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使学生求学问、成事业。顾毓琇认为“我国有悠久之文化,亦有优美之科学传统。……中国科学研究的成就是有基础的,有把握的,而且是前途无量的。”他一直强调“无科学则无文化,无文化则无民族”。

其二,顾毓琇的教育思想是与其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1944年,顾毓琇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时指出,今后的中央大学应注重学术研究、提高研究氛围、改善研究人员待遇,尊重学术为教育人才和培植文化的根本原则。在罗家伦、顾毓琇等校长的经营下,中央大学学校规模发展迅速,学术气氛浓郁,尤其是工学院师资雄厚、设备精良。当时中央大学被誉为全周最大的大学和最高的学府。顾毓琇还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主张教育固然需要依重德育、智育和体育,但也要注意美育,并把他的主张贯穿在他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之中。在他1947年担任国立政治大学校长时,曾请来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幽默大师林语堂和著名歌星管喻萱来校表演或讲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他的学生对他当时温文尔雅的风度、渊博的学识和正直的人品终身难忘。一位学生撰文回忆说:“由于顾校长治学严谨、主政开明、治学有方,使国立政治大学向着一所完善的文法大学迈进。

其三,顾毓琇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一个爱国教育家报效祖国的情怀。无论是留学美国还是回国教学,无论是战后服务任教育部政务次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长等职还是赴美教研直至退休自修,他始终心系祖国的强盛,关心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强调教育改造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国家的机运与青年人的前途关系密切,希望科学研究能实现民族复兴,希望科学救国、科学建国。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家,他把毕业精力投入其中,其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品德学识,将永远光照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