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冠县是千古奇丐武训的故乡,素来有“崇文兴教”的光荣传统。武训作为一名“平民教育家”,抱定一个让穷人的孩子有书读的信念,在有生之年穷尽毕生精力筹办了三所义学,他这种无私无畏的办学精神是值得尊重和宏扬的。冠县在历史上诞生了武训其人,而武训精神则渗透进冠县的文化教育,对内化作一种推动力,对外化作一种吸引力。
武训精神是一种感召。凡是外地的人来冠县,不去柳林镇武训祠看看,无论如何都会是一种缺撼。苍翠掩映中的武训祠已成为冠县的一处文化圣地,多少人带着好奇的眼光和虔诚的心情而来,多少人怀着深深的思索和由衷的敬意而去,在武训祠迎来送往的沉默里,武训精神浸润了一颗颗风尘的心灵,武训精神的张力空间同时也被这样的一颗颗心灵向外无限拓展。武训精神由此成为一种感召,并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实现了精神自我的扩张、延伸和丰富。
武训精神是一种力量。武训兴乞办学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冠县人以忘我的热情兴教办学,无论是在“普九”中还是在大规模的中小学危房改造过程中,武训精神都内化为一种力量,成为举全县全民之办兴办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在打响“普九”攻坚战的日子里,全县人民自觉行动起来,捐钱捐物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全县上下形成了“民以支教为荣”的良好局面;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已进行了4个年头,危改工作成绩显著,一排排崭新的校舍成为农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是冠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弘扬武训精神,是冠县人民以武训精神为榜样、无私支援教育,是冠县教育人以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促成了这些变化,开拓了这样的局面。当精神物化为一种力量时,证明这种精神已经被升华,升华了的武训精神正在冠县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武训精神是一种财富。武训精神本身无疑是冠县人文资源中的一笔无形财富,不仅如此,武训精神还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外界的目光,有力推动了冠县教育的不断发展。目前,冠县的希望工程已经成为冠县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在冠县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海内外仁人志士情系冠县教育,积极援建希望学校20余所,总投资近3000万元,这样的成果在国内同类县级城市里恐怕是少有的。很多捐资捐赠者往往是先知道武训,后知道冠县,因仰慕武训及其精神,而行善举义。一生清贫的武训,把无尽的财富留给了他的后人,特别是对教育,可以说武训精神促成并见证着冠县教育的变化。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冠县从政府到民间所迸发的兴教办学热情,海内外对冠县的教育援助,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武训精神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武训都应该算得上是个奇迹和神话,冯玉祥的评价,该是对武训精神的最好注脚:行为世范,百代流芳。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大哉,武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