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2辑
15557600000002

第2章 教育思想(1)

培养健全的人格

朱自清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培养,他一再指出:“教育的价值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反映他智商方面的水平,但学习成绩高并不能说明他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更多的还是情商在起作用。情商就包括了“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包括了人格。对此,朱自清深有感触地说:“教育被压在学生的功利下面,不免有了偏枯的颜色。我总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他认为,当时教育界存在的问题是一般教育者将教育看作一种手段,而不看作目的。校长和教师们既将教育看作权势和金钱的阶梯,学生们自然也将教育看作取得资格的阶梯。而教育的价值是在培养健全人格,这倒反而被人们忘记了。人总须彼此以“目的”相待,不可相视作“手段”。至少学校应成为“目的国”,这才是真教育。他还说:“功利是好的,但是我们总该还有超乎功利以上的事,这便是要做一个堂堂的人!”正是有了这个做人的目标,朱自清才于浊世中傲然立足,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精美的散文佳作和不朽的教育思想,还留下了高尚的人格,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因此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之相反,一些蝇营狗苟的势利小人被历史所淘汰,为人民所唾弃。历史事实更证明了朱自清观点的正确。

对教育要有信仰的心

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培养出好的学生呢?朱自清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指出:“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的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

朱自清认为,要教出好的学生,“首先教育者先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也就是“能够爱人,须能爱具体的这个那个的人;不是说能爱抽象的‘人’。能爱学生,才能真的注意学生,才能得学生的信仰;得了学生的信仰,就是为学生所爱。那时真如父子兄弟一家人,没有说不通的事;感化于是乎可言。但这样的爱是须有大力量、大气度的。正如母亲抚育子女一般,无论怎样琐屑,都要不辞劳苦地去做,无论怎样哭闹,都要能够原谅,这样,才有坚韧的爱”;“有了‘培养’的心才说得到‘培养’的方法”。

朱自清说:“‘做人’是要逐渐培养的,不是可以按钟点教授的。所谓‘不言不教’、‘无声之诲’,便是说的这种培养的工夫。要从事于此,教育者先须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他的人生和理想,不用说,也应该超乎功利以上。所谓超乎功利以上,就是说,不但要做一个能干的、有用的人,并且要做一个正直的、坦白的、敢作敢为的人——教育者有了这样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人格,自然便能够潜移默化,‘如时雨化之’了。”

作为一名教师,朱自清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着这样一种执着的认知。他从来都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是有着崇高教育信仰的人,是把教育当作人生目的的人。朱自清不仅是这样“知”的,更是这样“行”的。

教育不能“教而不育”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是否就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了呢?

朱自清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里说:“教育若只是贩卖知识,决不能做出好事!他以为只要本科能够尽责,便可安然;殊不知世上竟没有这样容易的!平日毫不过问学生的性行,要他用功你所教的一科,那是梦想!便是能对付几回考试,也只是敷衍而已;决不会真地认识该科的目的!他终于得不着‘自己的’知识!这真是‘教而不育’了!”

朱自清举例说:“就说国文教学吧,你上课时,个个学生是注意听讲的吗?有人在桌子底下偷看别的书吗?最要紧的,你能断定没有一个人想着别的事么?今日讲的,他们曾如你所嘱的预习过了么?昨日讲的,他们上自修班时曾复习过了么?看你的教法如何,但更要看你的人格影响如何,更要看你的校长和同事们的人格影响如何;换言之,你们平日怎样实施你们的教育宗旨,怎样实施训育,上课时便是怎样的气象。”

朱自清还指出,要教育好学生,除了课堂上的精心授课以外,重要的还要在平时注意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的喜好、思想,多与学生沟通、谈心,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说:“平日不去指导学生的言行,要在区区的上课的几小时内,使他们顿然改过迁善,这除非是奇迹!”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用自己文明的言行、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朱自清教书育人一向以身作则。他批改作业一丝不苟,为每个学生制作成绩升降表,让学生自己能看到学业的进步和退步。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希望他们做学问要认真,半点马虎不得,提倡做“窄而深的研究”,反对夸夸其谈。

他认为,学生们进入学校,一方面是为了求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做人。一般教育者都承认学生的知识存在不足的现象,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学生的品格也是存在缺陷的。“他们说到学生品性不好的时候,总是摇头叹气,仿佛这是不应有的事,而且是无法想的事。其实这与学业上的低能一样,正是教育课题中常有的文章。学生们既要学做人,你却单给以知识,变成了‘教’而不‘育’,这自然觉得偏枯了。”为此,朱自清言简意赅地道明了“育人”的重要性:“为学生个人的与眼前浮面的功利计,这原未尝不可,但为我们后一代的发荣滋长计,这却不行了。机械地得着知识、又机械地运用知识的人,人格上没有深厚的根基,只随着机会和环境支使的人,他们的人生的理想是很模糊的,他们的努力是盲目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只能乱转一回,不能向前进行;发荣的滋长,如何说得到呢?”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文教育缺失,由于缺乏高尚的理想和信仰而引发的问题屡见不鲜,这已向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何改进当前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朱自清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论语文教育的目的

朱自清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提出了自己对语文教育目的的理解。他认为其目的有两项:第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第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显然有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以使学生语文考试成绩合格的传统观念,也有别于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观点是一种具有特定意义的对于前人的超越。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才成。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传统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是他个人教学特色的明显体现。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成语、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他说:“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我想从头说起,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