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8辑
15557900000011

第11章 题联集锦(1)

吴敬恒自题联

钩深索隐;

测变洞微。

——自题暨赠清·吏部尚书陆润痒

自强争者大;

不昧得其初。

——自题暨赠蒋经国(手书篆书墨迹联)

国民党元老吴敬恒晚年致力於国语音标之推行,曾代蒋介石管教过蒋经国。全联意思说:能在艰困中自我要求进步者,才能成大事;面对权势诱惑、利害取舍,能不昧良心,方能不违初衷实现理想。权力的可能腐化作用,有心人不可不察。

玉叶龙文出上苑;

铜陀荆棘话前朝。

——手书篆书墨迹联

吴敬恒撰题联

当亭环赤道;

拾级上天枢。

——题江苏省南京市鸡笼山六角亭

抗日战争前,宋子文任行政院长时,在南京市鸡笼山东侧仿建了庐山的北极阁,木屋草顶,并栽种绿篱数圈,从门前绕到山的南麓。又从中央研究院门前,穿林凿石,筑公路一条。抗日战争胜利后,又于公路及旧有登山石径交叉处北侧,依山傍路,建六角亭一座,亭四周是石栏,亭内石桌凳,均可供游人驻足休息。吴敬恒数次登临。一日,他诗兴大发,为这个六角亭撰写了这一副楹联。小篆金字,落款“吴敬恒撰并书”。悬出之后,附近考试院、铨叙部、教育部的公务职员,游乐此地时,皆认为此楹联写景寓意,十分绝妙。因为公路环亭,而自亭拾级上登可达山顶气象台。吴敬恒听后不胜自喜。几天后,考试院有些小职员戏谓吴敬恒的楹联可改为:宋子文当亭环赤道;

吴敬恒拾级上天枢。

吴敬恒听到后,十分不高兴。因为吴敬恒素以信仰“安那其”,以不做官、不当议员的名流学者自命,深恐世人借以讥笑其拾而向上爬。吴敬恒的密友钮永建为他解释说:“如改为‘吴稚老当亭环赤道,宋子文拾级上天枢’亦无不可!”吴敬恒作色而面争说:“路是宋家修的,亭又不是吾建的,吾撰楹联写寓意,乃为纪实而作。”因此吴敬恒又在落款前撰写了“子文贤棣哂正”。

擎取都梁三百里;

飞渡巫山十二峰。

——题江苏省无锡县西梁溪蒋圃香草居

无锡县西梁溪蒋圃,清代私人别墅。上联“都粱”,是兰花的别名。

一庭花发来知己;

万卷书开见古人。

——题“中国文化大学”伯南图书馆

创始前明亘大港;

利民重修永安澜。

——题江苏省武进县庙桥镇港桥

港桥位于武进县庙桥镇原港桥自然镇中街,东西向跨永安河上。1988年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港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大刘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港桥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两次重修。为花岗岩石质,单环拱形桥。全长15米,纵联分节并列砌法。两侧各19级,桥宽3.3-4.4米,高6.1米。桥面四角有高为2.1米的石柱4根。桥两侧石雕桥栏、石凳、石墩和石柱匀称安置,桥体玲珑别致,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石柱及桥孔南北两侧均有对联,精雕细凿。桥孔北侧对联,为本邑雪堰桥人氏吴敬恒所撰书。桥东石柱对联:“天际彩虹留大巷;人间司马好题桥”。由钱大钧撰书。桥孔南侧对联:“水光接汉浮半月;云气凌空悬长虹”。由朱绍良撰书。桥西石柱对联,由本邑港桥人氏韩诚撰书:面貌丕新,永奠斯基石;

波流澎湃,安渡有津梁。

记取三月廿九,始有八月十九;

先是一族同盟,继乃五族联盟。

——题辛亥革命纪念会

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生活之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

——1945年7月应蒋介石而撰题

1945年7月蒋介石写信给吴敬恒索联,吴敬恒遂撰题了这一副对联。

凭我双拳,打尽天下英雄,谁敢还手?

就此一刀,剃过世间豪杰。莫不低头!

横批:以理服人

——抗战期间题某剃头铺(老主顾理发店)

抗日战争时期,吴敬恒经常光顾剃头铺(理发店)。有一年除夕,吴敬恒又光顾该店,理发完毕之后,老板取出纸笔,请他写一副对联,以便张贴店门,招揽生意。此前,该剃头铺每年的春联,皆是贴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题剃头铺的对联: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替鬼化缘,或拜张、或接李,拾芝麻凑斗;

随人作福,不争多、不嫌少,尽蜡烛念经。

——题中国民俗、佛教节日之一盂兰会

盂兰会,是中国民俗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佛教徒,追念在天之灵的祭日,称“盂兰分会”或“盂兰盆斋”。佛教指在盂兰节所举行的法会。

吴敬恒撰挽联

平生无缺德;

今世失完人。

——1940年3月挽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蔡元培当今大手笔;

爱国真男儿。

——1941年9月挽《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在抗战时期声誉最隆、发展最快。八年抗日,《大公报》自天津、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六易其址,六度毁馆,没有在日军铁蹄下办报一天,为的就是民族气节、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尊严。事实上,《大公报》的前三代东主,都和日本有过密切关系。创办人英敛之曾应日本新闻界邀请往访,接办《大公报》的王郅隆曾多次浮槎东渡,最后客死于日本关东大地震。第三代掌门人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都是清末民初东渡扶桑的中国留学生。自1926年他们仨接办到抗战时结束这段时期,报社内拥有一支全国最顶级的对日本政情、军情、国情十分了解的专家。但《大公报》人知日懂日,但决不亲日媚日。这份报纸在民国时期争议颇多,蒋介石曾称赞是“中国第一流之新闻纸”,据说官邸案头每天必备一份;毛泽东则曾对到延安采访的《大公报》记者称“只有你们把我们共产党当人看”。国民党曾斥之为“新华社的应声虫”,并几度查禁;共产党曾讥其为对蒋介石“小骂大帮忙”。但说到“爱国”和“抗日”,却是国共两党毫不置疑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大公报》发表《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严厉指责张学良“完全错了”。该社评令宋美龄感激涕零,着当日《大公报》加印数万份,派飞机到西安上空散发。蒋介石获释后,要惩处张学良,《大公报》总编张季鸾则向蒋求情,让张、杨领军抗日,谓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也。”《大公报》对国军共军的抗日报道,亦是很公允的。《大公报》记者陆诒采访延安,刊登毛泽东一席话“坚决拥护最高领袖蒋委员长抗战到底的主张,以获取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使全国人民了解到国共联合抗战的诚意。《大公报》还登载了毛泽东推荐林彪写的文章《抗日战争的经验》。《大公报》战地记者既专访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台儿庄守军将领孙连仲、池峰城、关麟征,同时也采访八路军将领刘伯承、刘小平、李达等。若论抗日时期的战场通讯,《大公报》在数量质量上均为全国同业之最,名篇如范长江的《卢沟桥畔》、孟秋江的《南口迂回线上》、陆治的《娘子关失陷记》、张蓬舟的《大场必守论》等。

还赖人偏畏早死?

倒楣国实在伤心!

——1934年7月挽北京大学文史部主任刘半农教授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号曲庵。笔名寒星、范奴冬等。常州府江阴县人。现代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立下不朽功勋。他是白话诗歌(新诗)的拓荒者,现代民歌研究的第一人,五四杂文家,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语言学家。现代汉语的规范建立,刘半农贡献最大。“他”“她”“它”之分,始于刘半农。而且,“她”“它”两字,自古未见,是刘半农自创并成为现代汉语规定字的。当年他提倡使用的惊叹号“!”,曾被守旧派攻击为“外国舌头”,文中用之,即成“亡国之音”。实践证明,标点符号的使用,不仅解决了中国文字的阅读问题,而且,文章的感情色彩也为之增加。这一点,刘半农惠及后世久远矣。刘半农不幸在44岁那年辞世,胡适也为之写了一副挽联,把刘半农与李大钊、陈独秀并提,足见刘半农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当时也传诵一时:守常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友,而今又弱一个;打油风趣,幽默情怀,当年知己者,无人不哭半农。

闻道大笑之,下士应多异议;

贻谋后世者,成功不必及身。

——1925年3月挽中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最毒悍妇心,沉冤纵雪公为死;

误交卖友客,闲官相攘谋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