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9辑
15558000000021

第21章 延伸阅读

林砺儒书信节选

1964年,有人写信请林砺儒撰写教育工作回忆录。他收到后,为来信者复了一封长信,叙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回忆录。他的谦逊、诚恳的态度,随时代进展不断地进行自我省察的精神,令人感动不已。可以认为这封信叙述的情况是林砺儒教育工作经历的缩影和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这里摘录其中两段:来信希我写教育工作回忆录,此事曾有友好提及,我自己也考虑过,觉得精力不济,执笔困难,而其实亦无善可述。我在旧中国虽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但从不越校门一步,兢兢自保,尽力避免与恶势力接触,更谈不上斗争。今天回忆起来,只能说幸不堕落罢了。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今天是不足为训的。我在北京师大服务时,发觉我们对学生的期望与家长们的期望大有径庭,于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实现教育理想,须‘率其子弟,攻其父兄’。然而如何可能,我得不到答案。只能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便是我当年埋头做教育工作的心事。换言之,是一种游戏人间、曳尾途中的消极心情。所异乎同时代的‘教育家’者,既知其不可,亦不敢侈言教育救国以自欺欺人耳。我这样的消极心情,直到了抗日战争开始,得读《新华日报》,知道了一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的大好形势,才看出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我的心情才大有转变,才敢信教育工作是有可能生效的。

我这一辈老人,多数不免一个弱点,就是要环境宁静,不敢投入斗争。1931年我从北京南还广州,在上海候船,旅店无聊,偶从案头翻阅《圣经》,看到《马可福音》有这样的话:大意是说我来不是为天下太平,乃是要天下动刀兵。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立刻写信告诉师大附中一班旧朋友,说求太平必须通过斗争。教育工作决不能例外。这时我才有了觉醒,但比较理解真切,还是到1937年以后。

林砺儒新诗选编

林砺儒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期间,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思想不断进步,在学院内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行教育改革,因此遭到国民党政府顽固派的忌恨。反动派不断对他施加压力,企图制止学校教育改革的进行。林砺儒没有向顽固派低头,仍然积极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新时代教育建设工作,和他的好友许崇清在战时广东政治、文化中心的韶关合办《教育新时代》半月刊,许崇清任社长,而他任副社长和主编。林砺儒除了为刊物撰写教育论文外,还写了许多诗歌,这些诗歌都是用白话写成的,别具风格韵味。林砺儒后来被迫辞去文理学院院长职务,赴桂林任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但他没有停止发表教育论著和新诗歌。这里抄录他的几首新诗歌,以见一斑。

黄石出巡乘小骥,

闯入榴园杀桃李。

二人贯耳七人鞭,

园公闻讯心惘然。

1941年,林砺儒辞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后暂住韶关,听说学院中的共产党和进步学生遭反动派迫害,有的被逮捕,有的被开除学籍,他感到非常悲愤,于是写下了以上的诗。

第一句中“黄石”指当时广东省教育厅长黄麟书,“小骥” 指国民党政府派来镇压学生的徐家骥。第二句中“榴园”指文理学院,其原址在广州石榴岗,抗日战争期间,学院迁移到广西梧州、融县和广东乳源、连县等地,以榴园为代称。“桃李”喻文理学院学生。第三句中的“贯耳”和“鞭”乃是借用春秋时楚成王大将成得臣用严酷手段治兵的典故。史书记载:成得臣欲立军威,一日之间,贯三人之耳,鞭七人之背。在黄麟书、徐家骥实施法西斯专制的淫威下,文理学院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有两人被逮捕(贯耳)、七人被开除学籍(鞭背)。第四句中的“园公”为林砺儒自称。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反动派倒行逆施、迫害青年学生、摧残教育事业的行为极为愤慨。

六年六处度新年,年年祝胜利,

忘却奔波,

哪管几时罢干戈!

打起了民族意识,

打坚了抵抗信念,

打破了人种差别,

不只问五七耻何时雪,

还要问帝国主义何时灭。

一股革命新泉源源不绝,

道德对着您绉眉,

文化对着您摇头,

哲学对着您装腔。

娇滴滴家者们,

“牙儿咬着衫儿袖。”

都怕被您淹没私囊,

洗掉伪装。

大众都欢迎您为人们

铲除不平,

洗净甲兵,

那时多恼河才不恼,

太平洋真太平。

寄居祝胜里,又度祝胜年。祝胜犹自可,待胜太可怜。囤积坏仓库,饥民倒路边。监谤骑四出,封禅书连篇。胜利等未到,歌颂要提前。粉饰阴沉日,来个不夜天。去您的吧!这样的年!

以上是林砺儒分别于1943年元旦和除夕在桂林写的两首新诗歌。第二年5月,他写信给学生秦紫葵,信中说:“我近来也自觉得有点儿‘超脱’,这是衰老之征。已经没有勇气对现实斗争,而又不肯同流合污,这便是‘超脱’底路,非青年所宜学也。……去年一年我写过两首打油诗,岁首岁暮各一。您既然要看,就附抄录附寄。此中人语,不足为外人道也。”他说自觉有点“超脱”,实际并非完全是这样,只是被压抑得太沉闷了,借诗句抒发一些闷气。我们不难领会到,信中的主旨是以严于律己的精神对青年人进行正面的启发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