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8辑
15558600000003

第3章 “四大”教育(1)

论农民四大缺点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普遍都存在着“愚、贫、弱、私”四大疾病,即缺乏知识、缺乏经济、缺乏健康、缺乏公共心与团结力,这是在定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说:“在定县,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农村问题是千头万绪。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又认定了四种问题是比较基本的。这四大基本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来代表它,所谓愚、贫、弱、私。”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前此所以无大发展者,即在民众知识低下,生产力的薄弱和公共心的缺乏。

所谓“愚”,是指那时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不识本国的文字,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只是“读书人”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他们中80%以上都是文盲。所谓“贫”,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贫困,生产低落,经济困难,生活在生存的水平线之下,不少人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没有增加生产改善经济组织的知识和能力。所谓“弱”,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身体衰弱,是无庸讳辩的“东亚病夫”,人民的生死存亡只得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所谓“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训练,可说是“一盘散沙”。

晏阳初认为,以上一切是阻碍中国文明进步、导致中国农村崩溃的根本原因。对于愚、穷、弱、私四大病症,晏阳初并没有将它们完全并列对等起来,而是认识到,农民之所以愚、弱、私,原因在于穷,而穷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势力压迫、剥削的结果,“此两种因素,又尝循环影响,相互成果,促使农村经济渐濒于流产,今欲复兴我国农村生产,必须针对病根,从打倒帝国主义与铲除封建势力着手”。

文艺教育

文艺教育是针对平民四大缺点中的“愚”提出的。它的目的是治“愚”,以文学艺术为工具,激发农民的兴趣,使他们在接受文化教育、欣赏文艺的同时能够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用文艺教育治“愚”,旨在培养农民的知识力。

文艺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两部分。晏阳初认为,西方有一句谚语为“知识就是力量”,而一切建设需要力,也就是需要知识。人民如果没有知识,任何方案、计划和政策都只能见之于笔墨,成为一纸空文,不能实现于民间。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多种,但最简单、最便利的方法是读书,而要读书就必须先认识文字,“文字教育是培养知识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就在文字的有无”。他还指出,如果说文字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使农民获得求知识的工具,以为接受一切建设事业做好准备,那么,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民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相当的欣赏和了解,从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变化灵活应对。

生计教育

生计教育是针对平民四大缺点中的“穷”提出的。生计教育目的是治“穷”,是向农民传授、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包括农民生计训练、农民合作组织制度和动植物生产改进三个方面。它实质上是职业技术教育,也就是“训练他们各种生产合作的能力”。用生计教育治“穷”,旨在培养农民的生产力。

生计教育的目标有二:一是训练农民生计上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增加生产;二是创设农村合作组织,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使农民真正享受增加生产的利益。晏阳初认为,要普及农民的科学知识,实现增加农业生产的目标,关键是农业科技人员必须到农村去,与农民打成一片。中国虽然自清末便开始提倡农业科学,并派遣留学生学习农业科学,但农民与农业科学还没有实现结合,农民仍不知道农业科学是什么东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农业的人和学习政治、经济的人一样,回国后不是做官,就是当大学教授,从来没有人到农村去过,根本不知道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实际生活状况怎么样,因为书本上对这些问题没有记载。所以,虽然他们天天在课堂上讲农业科学,但讲的农业科学根本不适合农村。他举了一个例子,东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冯锐,曾留美八年,又在罗马国际农学院做过研究,取得过四种学位,是著名的农学博士。但他回国后连续教了12年书,却没有见过一个农民,没有体验过一天农村生活,也没有取得过任何成绩。后来,他离开学校参加了定县实验。第一年他种的白菜还不如当地老农种的白菜好。直到第三年,由于他天天与农民为伍,悉心观察与研究,“使自己从原来道貌岸然的学者变成了地道的农家”。他种的白菜胜过老农,农业科学知识真正发挥了作用。这说明,从事农业科学的科学家和学者,不仅要有“科学的头脑”,还应具有“农夫的身手”,和农民打成一片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应有的价值。

卫生教育

卫生教育是针对平民四大缺点中的“弱”提出的,也可称为“强种教育”。卫生教育的目的是治“弱”,是普及卫生知识,养成卫生习惯,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他说:“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生活,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用卫生教育治“弱",旨在培养农民的强健力。

晏阳初十分重视疾病预防,注重妇婴保护,提倡生育节制。他认为,以往中国的卫生医药状况有两大毛病:一是医院差不多都建在城市,农村没有医院,农民无处求医;二是医院收费昂贵,农民不敢到医院看病。这是造成农民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建立农村医疗卫生制度,节省农民的医疗费用,改进医药设备的分配状况,动员大城市的医生到农村去,以造成公共卫生的环境,使农民在允许的经济条件下,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保持最低限度的健康。另外,对农民要实施公共卫生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成为健康的国民。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平民教育的最终目的。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整个的人”,但“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中的“人”的含义是不同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和卫生教育中的人是单个的人,是自然人;而公民教育中的人是社会人,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社会人”也就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所要培养的“公民”。他说:“我们办教育,固然要注意文艺、生计、卫生,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根本的根本,就是人与人的问题,大家都要自私自利,国家就不能有办法,绝对没有复兴的希望。”因而,“平民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使一个不识字的工匠成为一个读书人,或把一个纯朴的农民塑造成懂得科学知识的人,而且还应该使他们成为有聪明才智和进取心的中华民国的公民。”换言之,任何人决不是只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有无限潜力、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我们必须以国家“必须之教育,完成其公民资格”,这才是实施平民教育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治私,在于养成农民的公民道德和合作精神,从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和团体生活,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培养农民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使我国牛马奴隶的农民”一变而成为“有知识有头脑的国民”。

在公民教育内容中,晏阳初特别强调平教会要开展国族精神研究工作,以发扬国族精神;开展农村自治研究工作,训练村自治基本人才;开展公民教育材料研究工作,编辑《公民课本》、《公民图说》、《公民知识纲目》、《农村自治研究设计》、《公民讲演图说》等书作为公民教育的基本教材;开展公民活动指导研究工作,培养村民的公共心与团结力等。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团结力和公共心。在长期的社会观察和社会实践中,晏阳初发现中国民众普遍存在着“私”的问题,因此,公民教育首先就要“培养民众的团结力,以解决一盘散沙的散,也就是自私的私”。

第二,合作心。由于“私”,民众往往难以合作,不能形成一股强力。他指出,“外人讥笑我们:‘一个中国人是天下最聪明的人,两个中国人在一起,就是天下最愚笨的人’。我们乡村同志,首先要引以为戒”,更要通过教育“培养农民合作的观念、习惯和技能”。他满怀信心地说:“如果中国四万万人都有科学头脑,都能运用上技术和合作精神,我敢说,就能百战百胜,要世界和平,世界就不得不和平。”

第三,民族自觉。作为一国公民,必须要有民族意识和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尤其是在民族危难之际,因此,培养国民的民族自觉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他针对当时的汉奸问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所谓汉奸,又是些什么人呢?不还是中国人吗?怎么会做汉奸的?你们必会说:这是受了日本人的利用。日本有一套方术,二十年来不断在中国制造汉奸,到现在已经成功了一个普遍的汉奸运动。本来中国的民众可以成为抵抗的力量,现在反受了敌人的训练,成为了救国的障碍。这又是多么痛心!”“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成千上万的男儿,奔赴沙场,冒炮轰而不惧,浴狂炸而不退,神勇无匹,那种壮烈悲歌,前仆后继的精神,不但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就是外国战史上也是空前未见。……如此牺牲,如此悲壮!那又是什么人?也是中国人。一方面卖国同胞,无耻的汉奸,是中国人;一方面死神不屈,炮火不惊,叫敌人不能不胆寒的志士国殇,也是中国人。同是中国人而表现这样的不同。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一个没有教育,一个有教育,又得了英勇的领袖之领导,所以他们有这种惊人的表现。”所以,晏阳初警告说,一定要重视“平时为一班自名为上流社会者所藐视,所掩没”的广大民众,只要他们经过适当的教育,他们将可以化为伟大的力量。他打比喻说:“一个农民要收稻米,就得种稻子,先下种而后有收获。同样,我们要在广大的民众里下教育的种,而后我们才有伟大的力量可取得,可运用。要是整个中国的民众有了教育,有了组织,我们要世界乱,世界不敢不乱;我们要世界和平,世界不敢不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