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郭影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祖辈从异乡逃荒到苏北,举目无亲,家无片宅尺土,直到其父亲时,还做地主家的“住房户”、“种地户”,住地主家的房、种地主家的地,除缴纳苛重的租税外,还要无偿为东家服各种劳役。到郭影秋四五岁时,家中才少有房屋和土地。自他本人往上数,家中好几代没有一个读书人。他父亲觉得这也许是被人轻侮的重要原因,因此,下狠心要让这个聪颖的孩子读书。
郭影秋从七岁起开始进入私塾学习,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初步奠定了传统文化基础。这所私塾的老师会写古体诗词,经常给他们讲些音韵格律方面的知识,并规定年纪稍长的学生每天写首古诗,致使他日后有可能成为一个诗人。
1929年秋,郭影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无锡国专。无锡国专是经学大师唐文治为培养国学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一所专科学校。郭影秋在这里学习时,曾直接听过唐文治、陈柱、钱基博等著名学者的课。当时,国专设立的课程有经学、经学史、宋学(理学)、汉学(考据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无锡国专的学习生活,使他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1930年秋,他转学考取了公费的无锡江苏教育学院。在这里,他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课程。当时,教育学院的院长是国民党CC派头目,在学校实行法西斯统治,这引起了多年目睹国民党政治黑暗与腐败的郭影秋的强烈不满,他无心再循规蹈矩地学习学校规定的功课,而是开始考虑社会实际问题,探索人生应走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当时流行的各种新兴的社会科学书籍,苏联的普罗文艺以及我国“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如鲁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等人的作品。特别是在这时,他还秘密阅读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这些马列主义著作把他的思想引入新的境界,提高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郭影秋尤其喜欢历史,他在念私塾、读高小、上师范时阅读了各种史书,曾饶有兴趣地读过各朝各代的历史演义,还曾熟读过《左传》、《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为日后深入研究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为了适应革命的需要,他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队伍。虽然长期带兵打仗,但他秉性不改,仍酷爱读书、写作,即使在马背上也坚持如故。例如,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以丰富渊博的历史知识和娴塾的文艺创作才华,亲自动手创编了《揭竿起义》、《岳飞之死》、《黄天荡》等历史剧,这些剧目在湖西抗日根据地一带广为演出,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增强了人们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担负着繁重的党、政、文等领导职务,工作繁忙,但他还是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历史、文学、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即使重病在身,他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
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都始终不废读书治学,学习理论,研究文史,写诗填词,撰写著述。他既是教育家、诗人,又是历史学家,是一位“兼资文武、德才兼备”的学者型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