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50辑
15558700000002

第2章 教学思想与成就(1)

不拘一格降人材

1926年,游学欧美多年的罗家伦终于回国。他曾在东南大学任过教,随后参加北伐,加入国民党,曾做过蒋介石的秘书、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和代理教育长等职。1928年“五三”济南惨案发生,国民党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长蔡公时等,在负责交涉时,被日军挖眼割耳残杀,时为该会教育处长的罗家伦,受蒋介石委派,与熊式辉一道,涉险调查,严责日军,其胆识颇受国民党上层所赏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让罗家伦迅速北上,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到任时正赶上暑假招生,他便在招生启事上写上“男女兼收”。于是,清华迎来了清华史上第一批女学生。

罗家伦到清华,便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重新聘任教师。当时,清华大学教授水平参差不齐,50名教授中,罗家伦只续聘了18人,另行增聘的近30名教师中,毕业于清华的仅占三分之一,来自金陵大学、东南大学的一批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科的助教进入清华担任讲师,由此奠定了清华实验科学的雄厚根基。同时,一些有北大背景的文科教授也相继应聘,罗家伦的同学杨振声、冯友兰等还担任了教务长、学院院长等职务。此举在当时曾招来“清华要与北大合并”的恶意谣言,但罗家伦对此毫不在意,他说:“我只抱发扬学术的目的,不知有所谓学校派别。”

罗家伦多年后回忆,他当年聘请教授的原则之一:不把任何一个教授地位做人情,也决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定夺。当时有件有趣的事,外文系的吴宓教授,因在“五四”新旧文学之争时,曾攻击过新文学运动,也曾和罗家伦打过笔墨官司。看到罗家伦来当了校长,他怕罗家伦对他有所不利,特地托赵元任来打听消息。罗家伦大笑说:“我们当年争的是文言和白话,现在他教的是英国文学,这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他真能教中国古典文学,我也可以请他来教,我绝不是这样褊狭的人。”以后,罗家伦不但继续聘他,并对他的待遇也格外关照,两人自此倒成了很好的朋友。

罗家伦本人并不属于任何学派,选拔人才也不拘泥于分数。除了对钱钟书的破格录取外,还有1930年报考清华历史系的吴晗,他的数学考了零分,但中文和英文竟是两个满分。罗家伦大笔一挥,将吴晗也破格录取。后来还有记者向钱钟书问及此事,他说:“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罗家伦在清华时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使原隶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改归教育部,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

罗家伦认为,大学校长的首要之举是聘人。因此,他在接任中央大学时,整顿校务的第一步就是从延聘师资入手。一方面他极为挽留原有良好教师,一方面随时添聘专门学者。当时大学的教师分专任和兼任两种,而罗家伦则主张教师队伍以专任为主,其原则是“凡可请其专任者,莫不请其专”,以求其心无二用,专心在中大授课。

罗家伦以他年轻时游学欧美的经历,希望他掌管下的中央大学无论在课程、设备及学术环境方面都显现出一个新式学校的风范。罗家伦性格耿直,处理问题不愿妥协让步,即便有政党要人向他推荐教授,只要他认为不合适的,也一概不收。罗家伦在中央大学时,经常邀请中外名流、学者,包括抗战时期的周恩来、马寅初等来校演讲,按他设想,中央大学的目标应该是柏林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这些国立大学里一流的大学。

数年之后,中大兼任教师即由110人减至34人。而这些为数不多的兼任教员,均为某一学科的专家,为政府或其它学术机关所倚重,“本校所欲罗致而事实上又不可能者。”他就职后,同师生发表《中央大学之使命》,讲词中提出:“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养成一种新的风气,以达到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除了充实图书仪器外,他还特别注重教学人才的坚强阵容。为了网罗真正的贤才,他绝不出卖人情,为此也得罪了不少人。由于他用心求访人才,礼贤下士,所以能请到北洋大学出身、后来留美成绩极为优异的卢孝侯为工学院院长。

纪律化治校

罗家伦在清华大学留下两个“第一”,他是清华成为“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也是第一个被学生赶出校园的校长。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谈起罗家伦当年被驱逐一事,仍深感惋惜。在他看来,罗家伦对清华教育和学术独立,对教授学术地位提高,颇有贡献。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就任校长,时年30岁。就职演说时,这位年轻人意兴豪迈,指责清华“房子太华丽,设备太稀少”,冗员过多,教师地位不高,学术不能独立。

罗家伦毕生相信,“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当时,清华大学教授水平参差不齐,其中55名教授,罗家伦看中的只有18人。他将余者尽数辞退,自己四处延揽当世高人。

很快,政治学家张奚若、萧公权,哲学史家冯友兰,化学家张子高等都受邀前来。此时“精英集结,清华园为之一振”,酝酿着即将到来的20世纪30年代的盛况。

为了请来历史学家蒋廷黻,罗家伦亲自到南开大学。蒋廷黻看不上清华,罗家伦干脆在蒋延黻家赖着不走,腻了一夜。次日,蒋廷黻答应了他的请求。

清华“房子华丽”,罗家伦便主张学生宿舍朴素,“乃至于不甚舒适”。不过,在体育场和图书馆的建设上,他毫不吝惜金钱。为扩建图书馆,他亲自勘测地形,绘制草图,参加设计。

黄延复评价,以罗家伦任校长为界,清华的地位及学术水平,前后迥异。不过,这并未使他逃脱被驱出校园的厄运。

这些措施都与他性格息息相关。罗家伦为人倔强,当时记录称他“讲话常大言不惭”,处理问题从不愿妥协与让步。时有党内要人向他推荐教授,他认为不合格者,一概不收。

刚入主清华时,罗家伦提出纪律化治校,自己在校园里身着戎装,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学生见到教员须行礼。又因为他身份特殊,是蒋介石跟前红人,因此,他被视为党化教育的身体力行者,反对者众。

而罗家伦所进的清华,恰是民主意识日盛的清华。此时清华校园,五四运动遗响犹在,西式自由风气盛行,学生干预校政情形十分普遍。这与罗家伦的军事化管理恰成冲撞。

此外,罗家伦用新颁组织条例,削弱了教授会权力,引起众教授不满。后双方几经争论,教授会的职权得以维护,清华教授治校的传统,自此开始大兴。

1929年4月,因与清华大学董事会发生矛盾,罗家伦倔强脾气一发,又提出辞职。不料,清华大学学生会当即通告,对他辞职,本校无人表示挽留。

这大概是这名清华校长人生中最黯淡的一次谢幕。1930年,清华师生掀起“驱罗”运动。5月20日,学生代表大会提出了“请罗家伦自动辞职”议案。罗家伦随即提出辞呈,学生会立即致电教育部,请速准其辞职。

这段历史后来被作了不同的记录。一种记录说,罗家伦硬着头皮,死撑到底,最终匆忙写就辞呈,灰溜溜离开。另一种记录则描述,他认为学生的议案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标榜自己士气不可不存,乃从容离去。

1932年8月,当罗家伦带着一腔热血和勃勃雄心,准备在清华大干一番的时候,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的势力控制了华北,阎系人物提出“清华人管清华”的口号,校园里掀起“驱罗运动”,处于复杂政治形势下的罗家伦被迫辞职。尽管如此,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罗家伦对清华所做的成绩,依旧被肯定。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陈寅恪,谈到这点时说:“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而研究清华校史多年的苏云峰教授曾说:“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梅贻琦是清华大学的功臣,而不知道罗家伦的奋斗成果与经验,实为梅氏的成就,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

史书记载,罗家伦离校后,阎锡山任命乔万选为清华大学校长,带着武装卫兵和“秘书长”、“庶务主任”,企图武力接手清华,最终失败。而清华大学第二任校长吴南轩,到校月余后,就与教授会决裂,任用私人为教务长、秘书长。

相比之下,清华大学学生与校长罗家伦意气相争,后人评价,他的行为到底不失礼据,所表现的民主姿态,令人追慕。

而就在他1929年4月提出辞呈后不久,回老家省亲,无意间得知当地有人欲出手一批珍异典藏,他竟然近乎忘记了辞职一事,迅即电告清华图书馆主任南下购书,购得37800册珍藏,成为清华大学馆藏极具价值典籍。

六字方略

罗家伦离开清华后,曾受聘为武汉大学教授。之后,罗家伦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当时的中大正处于动乱之中,先是易名风潮,1927年6月到1928年4月,10个月内,四易校名,先后经历了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随后又是易长风潮,1931年到1932年,两年不到,七易校长,最后只得由国民政府行政院下令解散中大,成立中大整理委员会,由蔡元培任委员会主席,当时的罗家伦是委员之一,后不到两个月,整理委员会解散,由罗家伦出掌中大,至此,这场易长风潮遂告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