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与文采
罗家伦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旧式读书家庭,他早年受的是家塾式的传统教育,但也有机会读到上海出版的新书报,并在传教士开设的夜校补习英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有《新民族观》、《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逝者如斯集》、《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中华民国开国50年文献》、《革命文献》、《国事百年诞辰纪念丛书》等。
罗家伦与胡适持续一生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也从北大开始。胡适从美国回北大后,一开始并没有教授哲学,可能先兼了一段罗家伦所在的外文系的课。1918年,罗家伦与胡适一起翻译了易卜生的名剧“A doll’s house”(《玩偶之家》),五四之前在《新青年》上发表,从后来很多人的回忆可以看出,这部戏对当时年轻人的思想冲击非常之大。
1919年春,著名哲学家杜威应邀访华,在北大做一系列演说,胡适为他做口译,而罗家伦和另一个同学被选去负责笔录。每次演讲完后,胡适都会让罗家伦他们核对演讲大纲,再拿去发表。这种严格的训练,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罗家伦在北大求学期间,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鼓吹自由民主,1919年1月1日,罗家伦和一些北大高年级学生傅斯年等一起出版了《新潮》杂志,第1期至第5期的总编辑是傅斯年,罗家伦任编辑,两人写了很多关于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意气风发的文章,《新潮》杂志在当时成为继《新青年》之后,倡导新文化运动第二种最有影响的刊物。“五四”那天,北京13所学校3000多人的大游行,罗家伦一直走在队伍的前列,并被推为代表之一,到美、英、法、意等国使馆,递送说帖和意见书,希望各国给以“同情之援助”。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对罗家伦他们给了极大支持。《新潮》的编辑部,就是李大钊北大图书馆的办公室。蔡元培批准由北大经费中每月拨3000元给《新潮》,这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攻击。他们通过教育总长傅增湘向蔡元培施加压力,要他辞退《新青年》的编辑陈独秀和胡适;开除《新潮》的编辑罗家伦与傅斯年。但蔡元培坚持不肯,维护了大学不受政治干涉的原则,也因而得到全国学术界的敬仰。
1919年4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失利的消息传到北大,罗家伦和一些同学便商议对策,为了不给北大和蔡元培校长造成压力,他们商定5月7日这天,联合市民游行抗议。可是到了5月3日,蔡元培校长得知北洋政府同意对山东问题做出退让,立即通知了罗家伦、段锡朋、傅斯年和康白情等人。当天深夜,大家决议改在5月4日这一天去天安门集合游行。当晚罗家伦与江绍原、张廷济一道,被各校代表推举为总代表。罗家伦的任务包括连夜购买写标语的白布,联络各校学生,起草宣言,向各国驻华使馆交备忘录等。可惜那天拍下的照片不多,只有一张可以确切认出是罗家伦的面貌,拿着白布旗子走在北大队伍的前列。
可以说,罗家伦是名副其实的五四健将,五四那天所散发的惟一一份印刷品《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传单,就是罗家伦起草的。当时北京八校公推北大起草,北大同学又推举罗家伦来写。当时时间紧迫,不容推辞,罗家伦就站在一个长桌旁边,写好了宣言。宣言虽然只有180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极富号召力。宣言主张“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断然表明:“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宣言虽只有180多字,却写得大气磅礴,字字铿锵,极富号召力。23天之后,即5月26日,罗家伦以“毅”为笔名,在《每周评论》第23期“山东问题”栏内,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重要概念。它的意义不在于名词的推敲,而在于将“五四”这一事件,作为一场酝酿已久的民族自决运动。这位五四运动的健将,直到晚年,对于五四的激情和称道,始终未衰。
《黑云暴雨到明霞》是罗家伦抗战后期出版的一本言论集,商务印书馆1944年印出。书中的文章多数是抗战前后罗家伦的随感。这些随感,对后人深入了解抗战期间中国的情况有帮助,虽然这些文章也属于时论性质,但因为所涉都是大事,几十年后再看,还是很有文献价值,特别是书中提到许多当年的人物、事迹和相关言论,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参考作用。
抗战期间,罗家伦的见识很高,他早年游学欧美,丰富的经历使他具有世界眼光,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使他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同时又有切实的中国生活经验,所以后人读他的抗战言论,不能不由衷佩服。比如他对抗战期间一种现象的概括是:“武人没有降将,文人偏有汉奸”。罗家伦对此有许多评判和分析,这对我们今天评价落水的文人和学者还多有启发。另外罗家伦对抗战期间的国际形势也了如指掌,他对美国、日本和前苏联的观察非常深入,对当时中国军队的能力也很清楚。他有一篇《现代军人对于现代战争应有之态度》,专门对中国军人所应当具有的现代战争智慧和科学头脑做了分析,此文极有远见。
除了见识高明外,罗家伦的文章篇篇都有激情,而又不乏文采。1936年冬天,罗家伦代表中央大学师生到绥远看望抗日将士,写了一篇《告绥远将士书》,如下:绥远前线各军武装同志:
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这次我看见各位将士塞上的生活,已认识了我们民族复兴的奇葩,正孕育在枯草黄沙的堡垒中,等候怒放。我深信各位不久更可以使世界认识我们中华男儿还是狮子,并非绵羊。我们全国同胞的热血,都愿意奔放到塞外的战壕里,助各位消灭寒威,激荡忠愤。我现在筹俸国币一千元,本欲供各位杀敌前一醉,但是想起这是长期斗争,并非一次的慷慨赴难,所以愿将这些小的款项,改为医药卫生设备之用,备各位壮士裹伤再战。现在整个民族的命运,抓在我们手里,我们大家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只有我们血染过的山河,更值得我们和后世讴歌和爱护。我诚恳热烈地向各位致敬,更愿代表国立中央大学三千教职员和学生,向各位致敬。
1950年五四运动的31周年庆典之际,罗家伦在台北《中央日报》上发表《五四真精神》一文,仍旧强调五四是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它是以爱护国家民族为骨干的,无论你赞成五四也好,反对五四也好,五四在中国近代史上自有其划时代的地位。
抗战诗
罗家伦是教育家,也是诗人。
罗家伦对诗有自己独到的深切的理解。他说:“诗是感情的震动,灵魂的呐喊,思想的映射,凝合起来,不期而然的声音。”他欣赏这样的说法:“情有不容已,语有不自知,天籁与人籁,感召而成诗(法时帆句)”,并将此语作为《耕罢集》的代序。
罗家伦的两部诗集:《耕罢集》(1943年版)和《疾风》(无出版时间)。两书中都有一些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诗篇。反映民族的灾难,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和英雄精神,是这两本诗集最重要的内容。抗战时期的重大事件,诸如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沦陷、台儿庄战役等,书中都有反映。《耕罢集》还收入了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张自忠挽诗三首。
《敌机炸后的南京》写了一个孤儿,并借他之口,控诉了灭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他在敌机轰炸前,还跟父母在一起。一阵天崩地塌的爆炸之后,遍地血肉模糊,父母不见了。他一边满街乱走,寻找父母,一边发出撕肝裂肺的呼喊。诗中写道:“我的爸爸呢!我的妈妈呢!
方才在一起的,
为什么让我们找了许久?
贴在对面壁上的,
该是爸爸爱过我的心肝,
伤心呀!
这瓦堆里找到的,
正是妈妈摸惯了我的手!”
《淞沪战歌》一诗描写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悲壮、惨烈,以及爱国将士的视死如归。“一寸血肉,一寸山河”,这就是将士们的决心,也是他们守卫国土的代价。诗中写道:
机掩吴淞月,
炮掀黄浦波。
发扬我民族英威,
扫荡敌人侵略的罪恶!
半夜火光中,
那悲愤的杀声,
正是我将士在冲锋肉搏!
一寸血肉,
一寸山河!
这部悲壮光芒的历史,
千万劫,
也难磨!
罗家伦的抗战诗都写得豪壮激越,感人至深。这些诗是他在抗战时期“感情的震动,灵魂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的抒发。在抗日战争中,诗人自己受到了强烈震撼,所以他反映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诗才具有震撼力。
罗家伦以诗歌形式真实记录了抗日战争的一些重要事件、场面、人物,也抒写了这一时期他的情感活动。他的抗战诗,可以作为史诗来读。
《新人生观》
《新人生观》是罗家伦的重要著作,全书共16章,所涉包含人生观的几个重点,如态度、价值、哲学、概念澄清等,可说是思想之一隅。人生观是一个人各种选择与外在行为的主控,要新国家气象,必先新国民观念;而新观念能否实行,要看新鲜人能否跳脱旧思维,故罗家伦以此作为当时西南联大全校演说之题目。
《新人生观》是对日抗战下的产物,唤醒沉睡中国,鼓舞生存意识的内容颇多。中国受侵略,与谋事不力有绝大的关系,对此,需提倡“道德的勇气”,美国总统林肯接获可能当选的消息时,跪在美国地图前祷告,希望自己能不负所托,这种临事而惧的个性,才能负起失败的责任。所谓道德的勇气,就是愿意为理想牺牲,其重要的条件,就是要能过俭约生活,否则高官诱于厚禄,不但没有贡献,更不可能为理想牺牲,难怪孙中山先生劝人宁愿不做大官。因为时下第一要务,就是要想办法让中国摆脱嬴弱,中国人自古深信以柔克刚,但结果就是南京惨遭荼毒,故罗家伦继物竞天择的观念,提出中国需培养“强而不暴”的国力,所谓强,就是要保住民族的威严,不暴,则是要进一步具备理性,用伟大的同情心去维护正义。没有同情心就会使国家缺乏凝聚力,中国人一盘散沙之所由在此。此书既是对大学生的演说,少不了开创性的呼吁。首先是知识的责任,或许我们会问什么是知识的责任,但罗家伦反问,没有责任的知识还算知识吗?就像写论文,唯有能通过口试考验的论文才是合格的论文,接受新知也一样,要先考验。当我们接受它后,则要不顾一切实行推广。没有实行的知识,就是没有生命的学问,容易忘记且没有作用。许多人常把学问与智慧混淆,孰不知智慧是建基于解决问题。不预设立场,一丝不苟,系统化,博约并重,是学问的方法,最后还要加入身体力行,才可称得上由学问中得智慧。另外,青年人在奋发向学、知识救国的同时,更应该坚守“爱荣誉甚于爱名誉”的原则,因为荣誉具有名誉所没有的公认性质,是因贡献大众而为大众所共同默许的荣耀,一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人,绝不可能无伤于世而得到这莫大的荣誉。
罗家伦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历史,深知历史前进,需靠不断创新,因此他觉得要完成责任才会实现权利,高位者是因其能为多数人尽责而成其高,其应更谦虚,在于其高位下成就他的人也越多。否则人人往高处爬,就为了能奴役更多人,毫无付出之心,只存占有之意,即是罗家伦口中的寄生虫、窃国贼。为什么称爱迪生为发明家而非专利家?为什么居里夫人能两次获诺贝尔奖青睐?全因为他们“创造大于占有”的情操。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种论调超越儒家境界,也超越现有资本主义的境界。
事实上,人生观就是人生哲学,含有哲学成分。这方面罗家伦所要破除的,是中国“根深蒂固的命定论与新兴的机械论”。人类的力量有限,面对世上不可预料的事常感到惶恐,意志无法贯穿时常会诉诸命运安排,但这样的状况随着科学时代已有所改观,如果在科学引进中国的契机下,中国人依然被此观念蚕食了奋进的动力,奇迹便永远离中国而去。而在共产思想肆虐下,极端的唯物主义代替了中国过去消极的唯心传统,世界变成物理元素的组合,神鬼不见了,艺术与感性也消失殆尽,人居然被自己的文明否定,这种极端当然是扭曲世界。人虽然用理性发明监视器,但仍需要用感性将其用途正当化,不然那都是一个失序世界、旧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