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3辑
15558800000002

第2章 教育思想

教育体制与美衔接

1911年,唐国安开始主持清华学堂工作,他办了几件大事:首先是经呈报外务部批准,将游美学务处撤销。过去的招生、国内准备、遣派、留学监督等职权,是分别由学务处、学堂、驻美监督处三个部门去操作管理的,现在统统改为归学堂统一操作管理。学堂监督的权力加大,上司干预过多的问题也有所解决。其次是在唐国安的奔走努力下,清华学堂得以复学,新政府采纳他的意见,改组学堂,援用西学体例,实行校长负责制。1912年10月17日,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出任第一届校长。唐国安精心修编了一本《清华学校近章》,在整肃校内封建遗风的同时,他提出,既然是办留美预备学校,那就要与美国的教育体制相衔接。三是改变学制课程,将高等科设置到美国大学一二年级的水平。这样一来,中国学生读完清华学校,就可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高年级。这一改革,使清华学校实际具备了美国大学的部分教育职能。以至于英国哲学家罗素参观时大为惊奇,赞誉说:“你从美国移来了一所大学”。

校长治校

唐国安主张校长治校,认为政府不应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有过多的干涉,在他的奔走坚持下,清政府的外务部撤销了游美学务处,将其职权划归学堂管理,使学堂有办学自主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唐国安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还将学校一度实行的中等科五年、高等科三年的“五三制”,改回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的“四四制”。

唐国安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民间,晚年身为政府官员,却很少官气。他一贯忠于职守,思想开明,待人诚恳,爱护学生,深受师生们的爱戴。著名教育家,1911级校友陈鹤琴在《我的半生》中回忆道:“他是一个基督徒,待人非常诚恳,办事非常热心,视学生如子弟,看同事如朋友,可惜做了(校长)不久,就得病去世了,我们都觉得很悲痛,好像失掉了一个可爱的慈母。”

首任清华校长

1912年中国巨变,袁世凯掌权,学校领导层多逃遁或在政府就职。唐绍仪当时就任政府总理。唐国安和唐绍仪既是同乡、同学,又是同事,还是同宗同辈的叔伯兄弟,要想在内阁政府中谋个一官半职,不无可能。但唐国安无意谋官,甘愿留在清华,独自主持校务,积极筹备复校。4月聘周贻春为教务长,5月1日正式复学。他随即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监督。10月17日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并成为首任校长。

清华园即北京西北郊之王府旧园,作为近现代教育史标志之一的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在这里正式成立,一所百年名校也由此诞生。时为学堂副监督的唐国安站在清华园里,一个建设中国高等教育的设想有了雏形。这所学校本为大清帝国的留美预备学校,和庚款办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学校成立的严酷背景是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元凶之一,攻占了北京城,掠夺了中国大量钱财。后来从中拿出一部分赔款交给清政府办学,企图培养未来亲美人才。因此清华又有赔款学校、国耻学校、中国战败纪念碑之称。唐国安希望通过这所学校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兴国之志。以退还溢算的庚子赔款来办学,“故谓清华为中国战败纪念碑可也;谓清华为中国民族要求解放之失败纪念碑也亦可”。但唐国安由任游美学务处常务会办,继而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由志在绵承容闳事业而至落实梁诚争回庚款办学的构想,最终推荐周诒春以自代,在这种承先启后主创清华的过程中,他于“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示范了“清华所以惨淡经营求雪国耻之努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向。这便是唐国安留给后人的启示。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教育思想是人们对社会文化现象比较系统、理性的认识,特别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人、文化发展之间的基本关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确定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既受教育规律的约束,又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个体条件有关。因此,不同国度、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都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

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理想模式,也受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科学的教育理念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当然,教育理念不等于教育的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大学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既要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办学思路,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高瞻远瞩,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力求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清华前身清华学堂是由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早期校长唐国安、周诒春就重视学生品格,注重培育清华精神。周诒春提出德、智、体三育并进的教育方针。1914年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这一校训出自梁启超的一次讲演,日益凝炼成为清华的传统精神。

唐国安主持清华学堂工作后,立志整顿校务,办了几件大事:第一件事,经呈报外务部批准,于1912年5月23日将游美学务处撤销。过去的招生、国内准备、遣派、留学监督等职权,是分别由学务处,学堂、驻美监督处3个部门去操作管理的,现在统统改为归学堂统一操作管理。学堂监督的权力由此加大,上司干预过多的问题也有所解决,这便于学堂工作的开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件事,经呈报外务部批准,于1912年10月17日将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外务部任命唐国安为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他们着手总结近年来办学的经验,修订原有的章程。主要有:(一)将一度实行的中等科5年、高等科3年的五三制改回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的四四制,充实教学内容,实行高等科文(文法)实(理工)分班;(二)将高、中等科混合招生改为中等科统招、高等科插班招;(三)坚持“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等等。他们力图通过各项措施,提高学生素质水平,提高学校的档次,让学生经过几年学习之后,中等科(高小程度入学)毕业能达到美国高中一、二年级水平,高等科毕业能达到美国大学一、二年级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初级大学。学生赴美后,可以直接上三、四年级,缩短了上大学的期限,也为早日进入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了条件。这些措施在其后来补充修订的《清华学校近章》中得以体现。

第三件事,是解决经费问题。虽说有庚子赔款退款支撑,但草创时期经费常不能按期发放,匮乏危机时常出现,加上袁世凯扣发经费,情况更为严重。1912年8月已向华俄、华比银行借了20万两银(占全年经费的1/3),逾期未能偿还。唐国安为此四处奔走,吁请上级支持解决。为彻底解决经费被挪用问题,他于1913年7月15日在病榻上给外务部写报告,说明这笔退款和清华的关系,强调专款只能专用,不应将此项退款列为国家常规收入而随意挪用。这一问题的解决,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四件事,是为谋图长远发展作好规划。唐国安抓住有利时机,一年之内两次扩充校园。第一次在1913年春,请政府将清华园西邻之近春园划拨学校使用获准;接着,为解决园内水系畅流问题,再次请政府将近春园西邻之长春园东南隅划拨学校,是年冬天获准。不幸的是此时唐国安已去世。这两次扩充共增地480亩,使清华园在原有450亩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加上先前购进的周边地约200亩,学校已拥有近1200亩之校园。

第五件事,为清华选定继任人。1913年春,唐国安由于一年之间精力耗于教务者半、耗于款务者亦半,入春以后陡患心疾,唐国安发现自己患心脏病。发病3次,他仍勉力支撑,但病情日益加剧。他去世前回顾道“一年之间,精力耗于校务者半,耗于款务者半”,幸得副校长周诒春的得力支持和分担。周诒春在校内同辈众多人才中,早为他所赏识。周诒春此时30岁,早年是上海约翰书院学生,1911年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回国,任教于复旦公学,后转任清华副校长兼教务长,苦心孤诣、劳怨弗辞。根据唐校长的推荐被外交部任命为清华学校校长后,他主持校政至1918年初。四年间,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力主把清华办成独立大学,倡导德、智、体三育并进;倡导“社会事业为学生时代唯一有助于国之举”、“学生宜改良社会教育及从事调查”、“学生宜提倡贫民教育”、“学生从事社会事业亦可开扩个人之命运”。在他的任内,清华开始选派女生留美。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及新大楼相继建成,教务方面亦多改进。周诒春校长使清华事业扩展,足资证明唐国安荐贤得人。8月21日,他毅然向外务部递交自请免官报告,提出“因病辞职,荐贤自代”,正式推荐当时正护送留学生赴美的周诒春为继任校长。两天后他因心脏病猝发,于8月22下午与世长辞了。他是清华第一位死于任上的校长。

清华大学治学严谨,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清华大学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建校至今,共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其中包括许多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治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他们中有竺可桢、高士其、姜立夫、段学复、张子高、杨石先、叶企荪、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梁思成、杨廷宝、钱伟长、吴仲华、洪深、曹禺、金岳霖、王力、陈岱孙、钱钟书、费孝通、吴晗、周光召、林宗棠等。此外,马寅初、陈寅恪、熊庆来、华罗庚、茅以升、吴有训、钱学森、张光斗等是清华的进修生和资助生,美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是清华校友。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一直以来,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精神。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从建校初期就成为清华师生治学与为人的追求,并一代代得以传承。从五四爱国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到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学生运动,从施滉、韦杰三到闻一多、朱自清,生动地展现了清华师生的革命精神。解放后,清华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又红又专方向,培育“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探索出一条“爱国、成才、奉献”和“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成才道路。今天,她更以拼搏、创新的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跻身于世界名校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