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一爆发,清朝统治者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派是以李鸿章为首的主降派,主张“不可衅之我开”,“决不可与欧人轻言战事”等。另一派是面对法国咄咄逼人的侵略气焰,以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抵抗派,力主坚决回击法国的侵略。张之洞是当时朝中较为系统地提出抗法战略策略的人之一。早在他任山西巡抚时就上书提出了“争越、封刘、战粤、防津”的战略策略,“争越”就是出兵越南,抗击法军;“封刘”就是对活动在越南北部的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许以击退法军,收复失地的重任,“即封以越南世守”,授其官职,资助饷械,鼓舞其士气,使之能大建奇功。“战粤”就是命令两广督抚和将领做好抗法作战准备。“防津”就是加强天津、烟台、旅顺等地防卫,阻止法军从海上进犯,确保北京安全。
1883年12月,法军司令孤拔率军进攻驻扎在越南境内的清军和黑旗军,中法战争爆发。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导致前线清军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桂军、滇军赴越援助接连失败,形势危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认为“非之洞不能担任此危急时期的封疆重任”。1884年5月,张之洞从山西巡抚调任两广总督,防御边疆。张之洞上任不久,法军攻陷台湾基隆、福建马尾,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法军正欲以海战之威大举进攻两广地区。张之洞审时夺势,积极备战,制定出在两广抵御侵略的战略大计,并上报朝廷:“欲牵制法军,必先助越南,助越南则以重用久居越南之刘永福为上计,并请派现在乞假在闽之吏部主事唐景崧募兵四营出关,与刘永福所部合军御敌。由粤筹助饷银及军械以充实力,必能有功”。最后朝廷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使他在后来的抗法斗争中贯彻了这样一个正确的战略方针,为后来取得镇南关大捷奠定了基础。
1884年8月,清朝政府在舆论的敦促下被迫对法宣战。张之洞团结两广官兵,积极筹款备战。“虚已礼下,推诚共事,统帅既和衷无间,诸将莫不同命”;“妥善处理各派系的关系,从而使两广防务得以巩固,为抗法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国为民,不分省内省外’”。正是在张之洞的协调统一指挥下,两广清军破除了地域之见,派系之分,空前团结一致,增强了清军的防务能力。张之洞不仅关注两广防务,还筹款500万两白银支援福建、台湾、云南等地的抗法军队。张之洞在他托名弟子所作,实为他本人所撰写的《抱冰堂弟子记》中回忆当年在中法战争中的运作情况:“在粤,因法船踞台北,乃倡议奏请攻越南以救台湾,为围魏救赵之计,招回黑旗刘永福为我用,得旨俞允。乃议分三路攻之。岑襄勤滇军攻临洮府,刘唐攻宣光,粤军攻文渊州一路。助滇桂及刘永福、唐景崧之饷银军械,并助台湾饷;滇二百万,桂二百万,刘唐四十万,台湾四十万。”1884年9月,张之洞为支援台湾刘铭传筹集饷银2万两,洋枪1400支,子弹52万颗,火药600桶,终因法军封锁,只送去了部分饷械。从以上角度看,张之洞对中法战争的全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各地抗法战争起到了支援、协调的作用,使两广地区抗法活动在认识上得到了统一,将帅间得到了空前团结,抗法队伍的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为中国取得中法战争的局部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黑旗军的首领为刘永福(1837—1917),广东钦州人。太平军起义时,他聚众参加了广西天地会起义,因他率领的这支武装用七星黑旗为军旗,被称为黑旗军,后来在清军的围剿下,刘永福率部退至越南境内。法国侵略越南时,黑旗军应越南阮氏王朝邀请,配合越南军队先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军,打死法军头子安邺;后在纸桥大战中击毙法军司令李维利。黑旗军从此在越南军威大振。刘永福被越南朝廷封为三宣提督。在中法战争中,张之洞提出“牵敌以战越为上策,图越以用刘为实济”的战备方针,积极支助黑旗军。具体做法有:一是改变朝廷借法军之手消除黑旗军的态度,以民族大义为重,充分肯定黑旗军的抗法功绩,主张承认黑旗军的合法地位。在张之洞的努力下,清朝政府授刘永福为“记名提督”,陆续拨给黑旗军饷银7万两。
二是大力荐举唐景崧新组粤军,开赴云南,联络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共同抗法。唐景崧贯彻张之洞的战略思路,密切配合刘永福的军队,最终取得了临洮大捷的辉煌战果。
三是筹款支助。在朝廷支助黑旗军的同时,张之洞也积极筹款,“只半年里,张之洞支助黑旗军白银15.5万两,充足的军费饷械大大提高了黑旗军的战斗力,此举使得张之洞‘决战于越南’的策略得以实施”。从而使黑旗军在中法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也为后来中越边境大败法军奠定了基础。
冯子材(1818—1903),广东钦州人,先后任广西、贵州提督。因参劾广西布政使徐延旭而受到排济,告老还乡。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力排众议,起用老将冯子材,坚持认为“冯虽老,未闻衰;旧部多,成军易;由钦往,到越速;在越久,水土习;用土人,补遣便;将才难得,节用取之”。奏请朝廷对冯委以重任。同时发函邀请冯子材出山组军参加抗法。正是在张之洞的力荐争取下,朝廷任命冯子材为帮办广西军务,负责指挥广西前线抗法战争。与此同时张之洞还为冯军配备了大量军械,“短短数月内,张之洞筹拨广西冯子材等各军军饷达200万两”。从而使开赴前线的冯子材军队饷械充足,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1885年初,法军进攻谅山,谅山清军不战而退,法军乘机进攻中越边境的重镇——镇南关,形势万分危急。这时张之洞授予冯子材镇南关前线军事指挥权,全权负责抗法事务。冯子材对张之洞的信任十分感激,他团结将士,精心准备,决心为国捐躯,打退法军,收复镇南关。1885年3月23日,壮烈的镇南关战役打响,冯子材的军队准备充分,指挥得当,年近七旬的冯子材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法军全线崩溃,终于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对外战争中的第一次胜利。镇南关大捷在当时国内国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考察镇南关大捷,与张之洞运筹帷幄、点将用人不无关系。镇南关大捷后,朝中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中国不败而败。张之洞对此深恶痛绝,但却无能为力,只能仰天长叹:“庸臣误国,一至于此”,“赫德不去,是我国的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