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心态
15559800000024

第24章 智慧人生(3)

人的一生充满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惘,许多无奈,稍不留神,就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狱”监禁。营造“心理牢笼”,既不花钱,也不费力,一瞬间就能制造出来。“心理牢笼”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很多疾病都与“心狱”有关,严重者则会造成精神失常,甚至自杀。有人说,“心理牢笼”是很难攻破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们还应该明白,人的“心理牢笼”既然是自己营造的,自己就有冲出“心理牢笼”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精神意志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什么样的“心理牢笼”都可以攻破。

生命的磨难是一种必然

尽管活着有着无数的不如意,但我们还是要活出生命的意义,这就需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我不相信上帝,因为上帝只有一个,而生命,却有无数。相信,无数的生命会有无数你未曾发现的美丽。去虔诚地寻找吧,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兔子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动物了,它只吃青草,什么也不伤害。可是,它却被很多动物伤害:狐狸、狼、老虎……这太不公平了!有一天,兔子就向上帝诉苦,它不想再做兔子了,要求上帝变一变。

上帝很仁慈,马上答应了兔子的要求:“好吧,你想变成什么?”兔子说:“变成一只鸟,在天上自由地飞来飞去,那些狐狸呀狼呀虎呀就再也抓不着我了。”

上帝把兔子变成了鸟。没过几天,鸟又来诉苦:“仁慈的上帝呀,我再也不想做鸟了!我们在天上飞,天上的老鹰能抓住我们;我们在树上筑巢,树上的毒蛇能咬死我们。这样的日子实在是太难过了!”

上帝问鸟:“你想怎么样呢?”鸟说:“我想变成大海里的一条鱼,海里没有老鹰,没有毒蛇,我们才能安心地过日子。”

上帝又把鸟变成了鱼。可是,鱼的处境似乎更糟,因为大海里到处都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斗争。过了几天,鱼又要求上帝把它变成人。鱼说:“人是万物之灵,他们住在坚固的钢筋水泥屋子里,使用着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任什么凶猛的动物也不能伤害他们。相反,那些在山林里威风十足的狮虎,全被他们关在笼子里,供他们观赏取乐,那些蛇呀鹰呀,都成了他们餐桌上的美味……”

上帝把鱼变成了人,心想,这下你该满意了吧!可是,过了不久,人照样来向上帝诉苦:“太可怕了!到处都在流血,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废墟……我们再也没法活了!”原来人类发生了战争,数以万计的士兵在互相残杀,无数的平民流离失所,死于饥饿和寒冷。上帝问人:“你想怎么样呢?”人说:“我想到另一个世界去,你把我变成上帝吧!”上帝没有答应人的这个要求,他说:“上帝只有一个,上帝多了也会打架。”

张海迪曾说过:“生命很痛,但痛我也要活着,我要活得好好的,我还要活出生命的诗意。”

史铁生也曾说:“生命的磨难是一种必然降临的节日。”

一生做好一件事

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体现在粗制滥造的数量上,而是凤毛麟角的精品;最有水平的人,不是那些自夸自大、自我陶醉的人,而是谦虚平和、修养深厚者。

一位男作家被邀请参加笔会。坐在他身旁的是位衣着朴素的女作家。女作家沉默寡言,只是认真地聆听别人的发言,男作家便认为她一定是个初人此行不人流的小作家。

男作家居高临下地问:“小姐,你也是专业作家吗?”

“对,先生。”

“你有些什么大作,可以让我拜读一下吗?”

“先生,你太客气了。我只是写小说而已,也谈不上有什么大作。”

“哦,写小说,那我们算得上是同路人。我已经出版过339部小说了。你呢?”

“我只有一部。”

“一部”男作家有些鄙夷,“能告诉我,你那部小说的名字吗?”

“《飘》。”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平静地回答。

男作家顿时大惊失色。‰爱因斯坦的旧大衣

治学严谨,痴迷于研究的人,他们的目光聚焦点大多不会在小节上的。诸如对衣着、发型是不会多加考究的。也正是如此,他们的事业收获也比别人丰硕许多吧。

一天,爱因斯坦在纽约的街道上遇见一位朋友。

“爱因斯坦先生,”这位朋友说,“你似乎有必要添置一件新大衣了。瞧,你身上这件多旧啊。”

“这有什么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坦无所谓地说。

几年后,他们又偶然相遇。这时,爱因斯坦已然誉满天下,却还穿着那件旧大衣。他的朋友又建议他去买一件新大衣。

“这又何必呢?”爱因斯坦说,“反正这儿每个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如果爱因斯坦脑子里总装着诸如该穿什么大衣、该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之类的事儿。那也就不会有“相对论”了。

居里夫人不要家具

那些在科研之路上取得卓越硕果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珍爱时间如同生命。

居里夫妇结婚时,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后来,居里的父亲来信对他们说,他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样的家具。

看完信后,居里若有所思地说:“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

居里对新婚妻子说:“不要沙发可以,我们只有两把椅子,再添一把怎么样?客人来了也可以坐坐。”

“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又怎么办呢?”居里夫人提出反对意见。

最后他俩决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了。

世上最好和最坏的食物

有道是,人言可敬,人言可畏。这全在于三寸不烂之舌。难怪乎这位大臣把它看作是最好而又最坏的食物。

一个人急三火四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实的吗?”

“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实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

那个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再问你,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果真是重要的吗?”

“并不重要。”那个人不好意思地回答。哲人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么,就别说了吧!没有必要让那个消息困扰你我呀。”

一位国王因为要招待一位贵宾,于是,他命令大臣,去集市上给他买来最好的食物。食物买回来了,国王与客人一看,原来是猪舌头,十分奇怪,就问原因。

大臣说:“陛下,因为舌头能讲出最美的语言,说出最华丽的词语,因而,它才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物。”

接着,国王让大臣去买世界上最坏的食物,结果大臣买来的,仍然是猪舌头。他向国王解释:“尊敬的陛下,舌头是世上最可怕的东西。它挑拨是非,颠倒黑白,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活的说成死的,所以最坏。”——让我们铭记这位大臣的智谏。

一道著名的观察题

人的观察力往往会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它包括环境、情绪等。并且在没有留心的情况下所观察的事物往往会有误差,这需要予以一定的正视。

40位观察力敏锐的心理学家正云集在德国哥廷根,开会研讨人的观察能力准确程度的问题,专家们对此意见不一,争执不休。就在会议紧张进行时,突然,一个白人冲进会场,后面一个黑人手持短枪紧追而人,两人在会议室搏斗起来,听到外面一声枪响,两人才仓皇而逃,整个过程持续了20秒钟。这时,会议主持人要求各位学者立即写下各自目睹的事实经过,以便向法庭提出参证。

各位学者立即写了目击报告,上交之后经主持人同现场拍摄的录像核对,结果1人错误率为10%,14人错误率为20%~40%,12人错误率为40%~50%,13人错误率在50%以上;一半以上的报告掺有臆造的虚假情节。黑人本来是光着头的,却被很多人说成戴着帽子的,黑人本来穿着黑色服装,一些人却说穿着红色的或咖啡色的服装……

主持人宣布了对40份报告的分析之后说:“这是我们有意安排的一次试验,它证明了人的观察力是有限的,它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实际观察的反映与客观事实总有差距,所谓‘亲眼所见’并非绝对可靠。”主持人安排的这一“情节”,使争执不下的讨论中涉及的一种理论认识问题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使与会专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烤肉上的头发

有情有理的陈述,既能展现清晰的道理,也能使人为之信服,其中反应敏捷、善于言辞十分重要。

晋文公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君王。他很喜欢吃烤肉,专为他烤肉的厨师自然也很得他喜爱,待遇优厚。

一天,晋文公吃烤肉时,竟然发现肉上有一根头发。晋文公大怒,召来厨师,欲治其罪。

厨师连连磕头,说自己犯了三条大罪。

晋文公觉着奇怪,问他怎么会有三条罪呢?

厨师说:一是他把刀磨得飞快,却没能切断这根头发;二是他小心仔细地把肉串到签子上,大睁着眼睛却没有看到头发;三是炉火那么旺,肉烤熟了却没烧掉头发。

晋文公于是问他:厨房中谁有可能替代他的位置呢?

厨师说出了一个人。晋文公命人把他带来审问。果然是这个人所为,意在激怒主人,治罪厨师,自己取而代之。

寻找替罪羊

当你在合作场上,希冀达到某种目的而遇到对方阻碍时,急躁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拉近对方的心理,取得某种共识。

日本有一位中小企业的总经理到客户那里去收款,对方的经办人说,现在资金稍紧,希望延期付款。然而对总经理来说,如果拿不到货款,便会付不出员工的薪资,所以不得不拒绝这个要求,于是说道:

“像贵公司这么经营有方的公司,也会资金紧张,我看是银行的问题吧。说真的,最近银行毫无培养企业的意愿。”

对方对于银行似乎也有怨气,便火上加油一般地斥责银行。应和着对方的口气,总经理也痛责银行一番,两个人把银行当成敌手,彼此宣泄积愤。最后,这位总经理拍了一下对方经办人的肩膀。说:

“真的正如你所说的,银行实在不像话。所以付款日期的事,也拜托啦。”这时,对方经办人只好点头答应了。

这位总经理当要不到账时,巧妙地寻找出他与客户双方共同的敌手,以便巩固双方共同的心理基础。然后,把那对共同敌手的恶性议论而得出的共识,延伸到“不”的意义上去。这个巧计,就是寻找“替罪羊”。

敢于回敬沙皇的人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相互交锋也是常见的,此时取胜的关键是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或破绽之处予以还击,这就是以智取胜。

一天,俄国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

沙皇上朝了,文武百官都鞠躬,向沙皇致敬。只有谢甫琴科昂首站立着,一动不动。沙皇注意到了这个狂小子,见他胆敢对自己的到来无动于衷,顿时勃然大怒,便停下脚步,气冲冲地问道:

“你是什么人?”

“我是谢甫琴科。”

“你知道我是谁吗?”

“知道”

“那你是吃了豹子胆啦。你明白举国上下见了我都得低头鞠躬吗?”

“可是陛下,我来到这儿,不是我要见您,而是您要见我。我要是像他们那样向您弯腰行礼,您怎么能看得到我的容貌呢?”

沙皇听了,无言以对,虽然对谢甫琴科的无礼极为震怒,但却发作不出来,只好忍气归座。

谢甫琴科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召见”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巧妙地辩驳,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在双方地位悬殊的交锋中,他赢得了完全的胜利。

谢甫琴科采取出其不意、言之有理的办法,巧妙地对付了沙皇。

高斯的机智

万事都有技巧,最可贵的是需要开动大脑的机器,并富有一种创新思维的精神。

高斯在上小学时,就特别迷恋算术课。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道题,要求计算出从1到50的所有数字的总和。

高斯的脑海中闪现着这些数字,心想,把这么多数字一个一个加起来,多费事啊。他转头一瞥周围的同学,见他们已开始动手相加了。他忍住发痒的双手,对自己说:“别着急,或许有什么好办法吧,只要算得巧,你肯定会赶在前边的。”

他静下心来,暗想:不就是把这50个数字加起来吗?这没什么难的,但我绝不能按一般次序相加,那恐怕是最笨的办法了。打乱次序试试看。他试演了几遍,惊奇地发现1+50,2+49,3+48,……的结果都是51,这个发现令小高斯心花怒放,他再仔细推算,知道同样的组合共20组。这样他很快算出了这道题的结果。

高斯这么快就做好了题,使老师大吃一惊。但老师转念一想,这孩子太草率了。他漫不经心地把高斯的小石板拿过来,却看到了清清楚楚得出的1050这个正确的答案。

名画的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那些持个人主观的成见和浅薄的见解最终必然无法立足。当然,在有些场合上的争论是比较复杂的,采用一些语言上的策略就能获得一定的主动。

美国著名画家惠斯勒的一幅名画《黑色和金色夜曲》在英国伦敦展卖,定价200吉尼(英国旧时金币)。这幅画风格独特,不落俗套,具有现代派艺术风格。但保守的英国人接受不了它的构图,著名评论家约翰·拉斯金点名批评了惠斯勒的画,说:“我们不应该准许近乎有意欺诈、缺乏修养而又夜郎自大的艺术家的作品入选……”

怀着轰动英国的愿望来到伦敦的惠斯勒失望极了。他一怒之下,向法院控告拉斯金犯了诽谤罪,要求讨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