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做人心理学
15561000000019

第19章 吝啬狭隘的心理淡化自我意识不计较得失(2)

只不过,他转念一想,如果当年不是那些飞鸟和野兽们吃掉了这小片苹果树上的苹果,今天肯定没有这样一大片果林了。

让他几尺又何妨

宽恕是为了修复彼此的关系,并不代表软弱。

宽恕意味着理解和通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它不但是一种交际技巧更是一种美德。

有一个贫苦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刻苦读书,不负众望,考取了功名,做了大官。因为他是来自于农村,深知百姓的疾苦,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从未有过欺压百姓,贪污受贿之事,因此,被当地的百姓赞为“清官”。

一日,这位清官接到家里的一封信。他的哥哥在信中告诉他,自家盖房子时和邻居家为争地盘发生了争执。他希望当大官的弟弟能回家给自己撑撑腰,要回那块应该属于自己的地盘。

弟弟看完了哥哥的来信,神色格外凝重,他深知贫穷的家里盖一间房子不容易,可是他不愿用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去压那些和他们一样生活在贫困线上的父老乡亲。

沉默了一会儿,这位弟弟也给哥哥修书一封,信中只有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故事中的弟弟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洒脱呢?

人们之间的交往愈是亲密,越有可能产生分歧、争吵以及矛盾冲突。这往往令双方不快甚至造成伤害。那么是忽视这些分歧、冲突还是因此而放弃彼此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这两者都不可取,前者类似于掩耳盗铃,后者无异于因噎废食,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宽恕。

宽恕并不意味着过去发生的事不再重要,而是表示自己放弃惩罚别人或报复别人的动机。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彼此认识到对方的伤害,这是宽恕的前提。有些人在没弄清楚自己的愤怒和痛苦之前就试图宽恕别人,结果自己的不满仍然无法消除。

其次,学会让痛苦成为过去。宽恕不是短期能实现的,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图一时之快的报复对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次,去发现和承认别人的优点。当你深陷所受伤害的痛苦中时,别人在自己眼里简直一无是处。但只要你还能用一点点理智去发现并承认对方的优点,你会觉得这比单纯容忍对方的缺点更容易。知人所长,才能容人之短,就是这个道理。

为别人照明是给自己开路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生命的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不绝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一位村民说:“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自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吗?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向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了一下。”盲人听了,深沉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下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燃了它。”

生活中,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去关爱和感激的,我们关爱别人,别人关爱我们;学会关爱与感激,在平凡生活中体味温馨和幸福!关爱是体现出对别人的关心理解和爱抚;感激有很多时候却是一种感恩的心情!生活中的我们不要对自己要求太多,更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斤斤计较,要学会理解、宽容别人,同时也更要学会感激别人,感谢你周围的亲人、老师、朋友等为你所做的一切,用一颗真诚期待的心去跟别人细心交流,享受那份坦诚与信任!

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人赚钱是为了活着,但人活着绝不是只为了赚钱。假如人活着只把追逐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和动力源泉,那人将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因为这样的人生已被金钱所奴役。

人们常说:“金钱是万恶之源。”认为金钱让人堕落,让人犯罪,让人痛苦,让人毁灭。但是《圣经》上说:“贪钱是万恶之源。”这两句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很大的差别。

金钱本身无善恶之别,而是取决于使用金钱的人如何来运用它。金钱可以贩卖毒品,同样也能用来建造医院、教堂。故而赚取庞大数目的金钱,并不是罪恶;使用金钱来危害大众或造福社会,要看握有金钱资源的人们具备何种观念。人们熟知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贝斯比亚斯火山流出岩浆似的流进他的口袋里时,他变得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人做出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刑,或乱针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十分讨厌他,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潜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他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

由于洛克菲勒为金钱操劳过度,身体变得极度糟糕。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现状,他只能活到50岁;并建议他必须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这时,离死不远的他才开始省悟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

开始的时候,人们不愿接受他的捐赠,即使是自视为宽容大度的教会也把他捐赠的“脏钱”退回,但诚心终归能打动人,渐渐人们接受了他的诚意。

然而,找他捐钱的人太多了。无论早晨或夜晚,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用餐时刻,都会有人来请他捐钱。有一次,一个月内请求捐助的人数竟超过五万人。由于洛克菲勒要求每一笔捐款都必须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请案均须仔细调查。面对那么多的求助者,他急得跳脚。

他的助手吉兹提出忠告:“您的财富像雪球般,愈滚愈大。您必须赶紧散掉它。否则,它不但会毁了您,也会毁了您的子孙。”

洛克菲勒告诉吉兹:“我非常了解,请求捐助的人实在太多了,但我一定要先弄清楚他们的用途才肯捐钱。我既无时间也无精力去处理此事,请你赶快成立一个办事处,负责调查事宜,我根据你的调查报告采取行动。”

于是,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哲学家史威夫特说过:“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洛克菲勒深谙这个道理,他一生之中共捐了数以亿计的财富,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不是出于骄傲,而是出自谦卑。

他后半生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他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歌德曾经说过:唯有懂得金钱真正意义的人,才应该致富。他的意思是:许多人虽然能够很快致富,却不能关怀、体谅别人。他们被金钱迷住了眼睛,失去了合理运用金钱的理性,终归会为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你如果不做金钱的主人,便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其间的差别,完全取决于你能否认清金钱的力量,以及是否掌握了处理金钱的方法。把钱用于正道,才会使你清廉做人,并受益终生。

欠债的人是奴隶

为奢侈而背债简直就是疯狂的行为。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靠自己的收入生活,要依赖别人。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认为背债是耻辱的事。缺乏道德的行为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阶层。人们变得越来越铺张和奢侈,又没有足够的钱满足这些新增的需求。奢求得到了满足,却欠下了大量的债务。这些债就像磨盘挂在脖子上一样沉重。

铺张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掉。现在,人们毫无顾忌地欠债,根本不想怎样还债。公众的道德被逐渐销蚀了,悲惨也随之扩散到整个中等阶级和上等阶级。道德的格调已经下降了,要想恢复过来,需要很长的时间。

最保险的方案就是不要积累账单,从不欠债。如果欠了债,要尽可能偿还债务。欠债的人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他受债主的支配,成了律师抨击的对象、债权人的笑柄和邻居们反感的对象。他的道德品德堕落败坏,连家人都鄙夷不屑地对待他,犹如对待一个奴隶。

蒙田说过:“对于还债,我总是感到高兴,因为我从肩膀上卸下了令人疲倦的重担,也摆脱了受奴役的形象。”约翰逊称节省为自由之母,这是完全有理由的。欠债的人不是自由的人。债务不可避免地损害个人独立,而且从长期来看,还会带来道德的堕落。欠债的人总是遭受屈辱。可敬的人一定会讨厌借钱给不能或不想还钱的人,厌恶花别人的钱喝酒、穿衣和装门面。

多西特伯爵像许多年轻的贵族一样欠了债,只好用他的财产做抵押贷款。但是他的挥霍行为被一个市参政员的无礼行为治好了:那个市参政员经常光顾他的接待室催债。从那时起,伯爵就决定节俭,不欠任何人的钱。他做到了。

让每个人都坚韧地面对他的困难,记录他的收入和债务吧。不管这个账本有多长,或是显得有多喜人,他必须清楚地知道他是如何度过一天又一天的,怎样坦然地看待这个世界的。如果他有妻子的话,就让他也告诉妻子他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吧。如果他的妻子是个有远见的人,就会帮助他节省开支,使他能体面诚实地生活。没有一个好妻子会同意穿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店主的衣服,举办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店主的宴会的。

宁可贫穷也要拒绝债务

如果不节俭,就容易陷入负债的泥潭中。正如每个敏感的人一样,斯科特认为贫穷比负债更轻松。贫穷没有什么可耻的,它也许还是对伟大精神有益的刺激。圣·保罗说:“在金山和金宝座下,埋葬着许多精神上的巨人。”里希特甚至认为,贫穷应该受到欢迎,这样,贫穷就不会来得太迟。如此说来,斯科特的负担就更重了,因为他的债务是在他年老体衰的时候才压在他身上的。

莎士比亚原先是个穷人。卡莱尔说:“问题是,如果没有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时那样的贫乏窘迫的困境,莎士比亚就不会以杀小牛或梳羊毛度日维生了。”我们也许应该把弥尔顿和德莱顿最好的作品归功于他们微薄的收入。

约翰逊非常贫穷,但他非常勇敢。他从来不知道财富是什么,他的头脑总比他的财富多。而正是头脑使人变得富有或贫穷,变得幸福或悲惨。他粗暴坦率的外表下面是男子汉的气概和高贵。他早年的时候就了解贫穷和债务,并希望自己与之都不沾边。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太穷,他的脚趾露在了鞋子外面。他的脑袋里装的全是知识,口袋却是空荡荡的。那么,他在伦敦的开始几年是如何与贫穷和困难斗争的呢?答案可以从他的《生活》中找到。

他一天的住宿和伙食费是4.5便士。当他穷得买不起一张床时,他就与萨维奇整夜在街上闲逛。他勇敢地奋斗下去,从来不哀怨命运,而是努力抓住命运的脉搏。约翰逊早期的悲伤和奋斗给他的本性留下了疤痕,但同时也扩大丰富了他的经历,增强了他的同情心。即使在他最贫穷的时候,他心里还装着那些比他更穷的人。他对于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或那些比他自己更穷的人一直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从悲惨的经历来看,没有人比约翰逊更有权利谈债务的问题了。他在给博斯韦尔的信中说道:“不要习惯于将债务只看作是一种不便,你不久就会发现债务是一个大灾难。你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欠任何人的债。不管你想要什么,都尽量少花钱。节俭不仅是平静的基础,也是善行的基础。”他在给律师辛普森的信中写道:“小笔债务就像小子弹,四处发射,不管你怎么逃脱都会受伤;大笔债务就像加农炮,声音很大,危险却很小。因此你必须及时偿还琐碎的债务,这样你才能有时间、有保障与大债务搏斗。”他对博斯韦尔说:“先生,尽力为自己的生活寻找平静吧。要量入为出,这样你就不会错得太远。”

靠智慧、才能或天赋为生的人,却不知怎么养成了没有远见的性格。查尔斯·诺迪埃这样描述一位杰出的天才:“在智慧和艺术生命中,他是天使,在每天普通的生活中,他是个孩子。”这一说法也同样适合于许多伟大的作家和画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却不考虑如何把天才的努力转化成英镑、先令和便士。话虽这么说,如果他们把钱放在第一位,我们也许就看不到他们天才的作品了。如果弥尔顿只是为了赚5英镑而创作《失乐园》,他就不会花那么多年辛苦地写它。如果席勒只为他工作赚的工资也就是他那点儿生活费用的话,他就不会为攀登思想的最高峰进行20年的辛勤劳作。

萨克雷在他的《彭登尼斯》中描绘山顿这个人物的性格时,说了许多批判文学职业的话。但他说的是事实。他说:“如果律师、士兵或牧师花销大于收入,付不了账单,他就必须去监狱。作家也一样。”搞文学的人并不能因为他们是文人而被忽视,但是他们没有权利期望社会因为他们是文人而忽视他们的罪恶。文人和画家应该同其他人一样“为将来不好的日子做准备”。这不仅对他自己有必要,而且对世界也有必要。斯特尔夫人说:“想象和艺术应该照管好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舒适和幸福。”世界应该慷慨地帮助他们,所有的好人都应该帮助他们。但是最好的帮助应该而且必须来源于他们自己。

人生因为失去而美丽

生活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生活有得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