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敢想敢干的超人胆识
15561600000012

第12章 敢寻:眼里尖锐,就不会闪失(4)

国际基金会、世界银行、《美国学人》杂志、《日本经济新闻》、《纽约时报》等权威机构和学者评论,当前全球华人是世界经济最大活动力之一。迄今,海外华人约5500万,每年总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拥有总资产2万亿美元,接近日本(人口1.23亿)总资产的2/3,是世界最富的群体。华人中富豪的人数,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和加拿大(三国总人口1.41亿)富豪的总和。论外汇储备,总额最高的是台湾(1991年为831亿美元,第二位美国798亿美元),人均占有量最高的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1991年为11376美元,第二位香港4962美元)。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葛得坚认为:

“华人现时是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投资集团,已取代日本成为主要投资者。”

可见,作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以及他所控的全球最大华资财团,走跨国化道路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且名正言顺。如果固守弹丸之地香港,不进行境外投资,反而令人奇怪。

不过,从资本运营的角度看,更能引起人们兴趣的与其说是李嘉诚跨国投资这件事本身,不如说是他向国外投资的果宏大气魄,而这一点,正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法则的具体体现,是国内的商家所应该着重学习的。

买卖关系中学问大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经商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买进卖出的关系,看起来很简单,如一手钱一手货,实则并非如此,它需要商家去核算一进一出的成本,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投资措施。李嘉诚则自有一套拿手的买进卖出的学问,并且做到位、见利润。

李嘉诚是怎样看待买进卖出的关系呢?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马世民在会见《财富》记者说:“李嘉诚是一位最纯粹的投资家,是一位买进东西最终是要把它卖出去的投资家。”

马世民的话,提示了投资者的本质特征:买是为了卖,不卖就不会买。是的,李嘉诚一生都在买和卖,而且所谓生意,又叫“买卖”,一个买了东西是为了自己使用的人,是不能叫作买卖人的。

马世民的话也揭示了李嘉诚在商场上的角色优势——这种优势,或许很多人都明白,但在急功近利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都不愿做这种角色,而宁可做投机家。

一个纯粹的投资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过分地执着某一项业务,不要被一项业务套牢,不管这个业务前景多么诱人。

李嘉诚在生意场中,有时坚持不懈,穷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有时却一见不利,即时撤退。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

事实上,他从不偏爱任何一项业务,他说:“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

这是一种有着丰富商业经历之后超然于商业的一种心灵感悟。对于一个真正的商人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有永远的业务。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这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李嘉诚是一个的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为后盾的,一待良机出现,便急速抛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72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

这是一支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

3年后,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殷价高计,李嘉城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套现;净赚近1亿美元(合近7亿港元)。

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嘉诚在股市中稳扎稳打,善抓机会,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李嘉城凡事都会深思熟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去做。

众所周知,购买债券是一种极保守的投资,持有人只能享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而不能参与分享公司红利。

李嘉诚所购买的债券,大部分都是可转换债券。这种债券有1一3年的期限,若持有人认定该公司业务能稳定增长,可以用债券换成该公司股票,从而获取更大收益。即使不成,也可将债券保留至期满,最终收回本金及利息,所以这种债券既和普通债券一样,具有风险小的优势,又比较灵活,能转换为股票。可以说是将债券和股票的优势合二为一,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

1990年,李嘉诚购买了约5亿港元的合和债券。另又购买了爱美高、熊谷组、加怡等13家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共计25亿港元。

在此后的发展中,胡应湘的合和表现最为出色,先后拿下广东虎门沙角电厂c厂、广深珠高速公路、广州市环城高速公路及泰国架空铁路等大型工程兴建合同,一时名声大噪,众豪争扯他的衫尾。

见此情势,李嘉诚马上把合和债券兑换成股票,这样一来,当初价值5亿的股票,到3年后升值为近9亿,账面溢利达3亿多港元。同样,李嘉诚购入的其他可转换债券,也大都有不俗的表现。

李嘉诚投资债券,既符合他一贯的“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发展方针,同时也符合分散风险的投资原理,属于两条腿走路,游刃余地更大。

不过,最能体现李超人投资风格的事例,也许是与华资财团欲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当时,各种收购的传闻纷纷扰扰,众多财大气粗的华商大豪,均被认为可能染指置地: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环球集团的包玉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恒基兆业的李兆基,信和置业的黄廷芳,香格里拉的郭鹤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股市狙击手刘蛮雄,亦可能趁虚而入,狙击置地这个庞然大物。

据说刘蛮雄登门拜访怡置大班,提出要以每股16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控25%的置地股权。西门?凯瑟克愤然拒绝,一来嫌刘氏太过贪心,出价如此之低;二则刘氏在股市名声欠佳,怡和不愿意把多年苦心经营的置地交付于此等人手中。

头脑甚为精明的刘氏只得告退。其后又有好多位大老板纷纷前往拜访西门。西门既不彻底断绝众猎手的念头,又高悬香饵,惹得众人欲罢难休,欲得不能。

不过,这些都是传闻,是真是假,难以他辨。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了。

据说,李嘉诚也曾拜访西门?凯瑟克,表示愿意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收购25%置地股权,这比置地10港元多的市价,溢价6元多。但西门?凯瑟克对这个出价仍不满意,但他也未把门彻底堵死。他说:

“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

于是李嘉诚等人与凯瑟克继续谈判,双方一直很难达成一致。

李嘉诚在谈判中不想表现得太积极,同收购港灯时一样,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时机。此时,香港股市一派兴旺,很快便攀上历史最高峰,并非低价吸纳的最好时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狂泻。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被迫停市后于26日重新开市,再泻1120多点。股市愁云笼罩,令投资者捶胸顿足,痛苦不堪。

香港商界惊恐万状,大家自身尚且难保,再也没有余勇卷入收购大战了。此时自救乃当务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约四成,令凯瑟克寝食难安。

李嘉诚的“百亿救市”,成为当时黑色熊市的一块亮色。证券界揣测,其资金用途,将首先用作置地收购战的银弹。

正如一场暴风雨一样,这次股灾来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谷底的恒指开始回攀。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股市也逐渐开始转旺。

农历大年刚过,收购置地的传言再次盛行,华南虎再度出山。

事后,报章披露,1988年2、3月间,李嘉诚等华商大亨,曾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参包伟士。

一直善于等待时机、捕捉机会的李嘉诚,这次为什么没有借大股灾中怡置系扑火自救、焦头烂额之际趁火打劫呢?须知股灾中置地股价跌到6.65港元的最低点,即使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13港元多,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提出的17港元的开价。

原来,收购及合并条例中有规定,收购方重提收购价时,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份的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港元的。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就不得低于10港元的水平,而6个月后,将不再受这一限制。

4月中旬,股灾发生后已过了整6个月。此时,置地股从最低点回升后,仍在8港元的水平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依然对收购方有利。

最后,由于置地强力进行反收购,使李嘉诚的收购成为不合算行为,于是李嘉诚毅然放弃了已经花费了大量心、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收购。

这次收购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是李嘉诚的做法却值得称道。因为投资不可以意气用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像包玉刚那样在两败俱伤中夺取微弱的胜利,在一般情况下不是真正的投资家的应有做法。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李嘉诚退出收购反而是一个胜利。

世界上任何角色都很难做得纯粹,做生意,尤其是像李嘉诚那样做大生意就更难。因为他的投资是一种动辄千百万元的事,一旦失利,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然而李嘉诚做到了这一点。也许,这是他在商场征伐中屡战屡胜、被誉为“超人”的根本原因。

看来要做一个“纯粹的投资家”,首要的是要修炼自己的心性,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为杂念所动,而保持心性空明,气息平和。

显然,这是一个难以企及而又必须努力达到的目标,如果你要成为一个纯粹的投资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