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敢想敢干的超人胆识
15561600000022

第22章 敢守:顶住压力是永不失败的惟一选择(1)

压力是弱者最恐惧的东西,对强者来说,压力却是最好的挑战。李嘉诚不惧怕任何失败,对自己持有信心,这是他拯救自我,扩大商局的一种动力。他这种敢守护自己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自己是自己成功的教师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这是一句老话,但道理至深。对于李嘉诚来说,他最担心的是来自于自身的弱点。并由此带采的能力较弱的压力。在他看来,一个人不善于清除自己的弱点,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因为这样会让自己的能力难以提高起来,难以与人竞争。欲成大事者必须懂得:自己要给自己补上人生关键的一课,这是一种自我加压的手段。

仅仅做一个地道的香港人,不是李嘉诚的目的。书香门第的熏陶,使李嘉诚抱定了一个信念,即在一切知识中,文化知识是最重要的,它不但是一个人的能力之本,而且是深造和达到高深境界的前提;艰难困苦的激发,更使他决心将来于出一番事业,以出人头地,彻底摆脱生存维艰的困境。

当时香港虽在战时,但科技的力量仍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落败在美国手里,这一切无不与科技水平有关。可以想见,进入和平年代以后,科技的作用将更为显著。

时刻关注时局发展的李嘉诚认识到,没有知识便成就不了大事业。他首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近期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

李嘉诚每天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回家后,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有时经常会忘了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时,已到了上班的时间。

生活的艰辛已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

尽管李嘉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却为无钱买教材而发愁。李嘉诚自小心性高傲,他不愿受人施舍,更不愿欠下人情。因此,他没有考虑去借。

然而,他工资微薄,不仅要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而且还要保证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希望弟弟妹妹不要像自己这样因生活所迫过早地辍学打工,而能够一帆风顺地读完应读的学业。

那么,他哪来的钱买书呢?李嘉诚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他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将用过的教材当垃圾扔掉,而有些颇有心计的学生却将旧教材出卖换钱。这样虽然所得甚微,但毕竟换了钱。

他猜测:既然有人收购旧书,就会有专做旧书生意的书店。然后他开始注意留心考察,结果很容易便证实了他的推断。

李嘉诚于是到折旧书店廉价买些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折旧书店去卖,然后再将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

就这样,李嘉诚不仅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真可谓一举两得。

李嘉诚后来在谈起这件事时,仍很得意,似乎那时节省几元钱比现在赚几亿元还兴奋。他说:

“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

1999年4月,李嘉诚再次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说:

“那时候,人家是求学,而我是抢学。”

从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少年李嘉诚已有了些商业头脑。这可以说是李嘉诚平生的第一次生意经。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虽然在艰辛的环境下,李嘉诚仍能积极“抢学”,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十分难能可贵。与那些有充分的学习条件和充足的学习时间、却不思进取的人相比,确可显示他的与众不同。

李嘉诚学历不高,但学识很高能力很强,从这里可找到答案。

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一般人因李嘉诚、王永庆、松下幸之助,甚至比尔?盖茨,都没有太高的学历,因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这显然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没有令人炫目的学历而已,学问之丰富,已超出一般高学历者甚多。

曾经有记者问李嘉诚:“今天你拥有如此巨大的王国,靠的是什么?”

李嘉诚回答道:“依靠知识。”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年轻人:“知识决定了命运。”

李嘉诚至今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看书,记者追问他夜看的是什么书,李嘉诚回答:“我晚上看的是关于资讯资料前景研究的书,我相信这个行业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两三年,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机电话中显示出来。我比较喜欢科技、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最近对网络资讯也比较感兴趣。”

有一位外商曾经问:“李先生,您成功靠什么呢?”李嘉诚还是那句话:“靠学习,不断地学习!”

但是好读书的李嘉诚表示,自己从来不看小说,娱乐;新闻也很少看。这是因为超人从小就要争分夺秒抢学问。

李嘉诚说:“我年轻时没有钱和时间读书,几个月才理一次发,要抢学问,只能买旧书,买老师教学里用过的旧书,长大了也没有时间去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不过,我是喜欢历史的,小时候历史都拿高分的。”

李嘉诚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博,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李嘉诚强调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知识对一个人、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作用,是再怎样强调都不会过份的。这里所谓知识,不仅指书本知识,同时也指对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因为单纯的书本知识本身还不构成能力,书本知识只有和人生的历练结合起来,才会形成改变和创造世界的现实力量。

不怕挤压,就怕无志向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人生最可怕的是缺少志向,从而自己打败自己。实际上,人生的压力是成功的助推器。凡是只有不怕挤压者,才能成大事。李嘉诚不惧怕来自于外界的任何挤压,敢于推销自己,扩大自己的人生局面。表现出做大商人的气势。

李嘉诚成为一个“行街仔”以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行街推销,与茶楼侍候客人和坐店销售钟表皆不同。后者顾客已有购买的意向,而行街推销,最初只有一方的意向。

对方有没有买的意图?需不需要你的产品?你如何寻找客户、联系客户?你与客户初次会面该说什么话,穿什么衣服?客户没有合作意向,你如何激发他的意向?建立了购销关系的客户,你如何巩固这种关系?

真正的推销艺术,大学课堂里学不到,任何书本也找不到。推销的艺术,在推销的本身,只能在推销之中去把握和领悟。

这对一个毫无推销经验的青年人来说,又谈何容易!

但是,李嘉诚把推销员这个行当看作学习做生意的好机遇,开动脑筋,不断从中提高自己经商的能力。

李嘉诚生性腼腆,内向而不喜主动交谈。数十年后的今天,李嘉诚出席高贵场合,仍不是个滔滔不绝、谈锋犀利的人。

可他腼腆的另一面,显示出一个可贵的优点来,就是诚实。诚实不仅写在他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更表现在他的行为之中。

李嘉诚在五金厂时,推销对象都集中于卖日杂货的店铺。推销员众多,而店铺有限,因此,17岁的李嘉诚一人行就感到竞争十分激烈。

最初,他去向杂货店推销铁桶,但收效甚微。他觉得按这种老套子走,很难有突破,必须另寻他法。经过一番思考,最后他决定避实击虚,独辟路径,采取直接向用户销售的方法。

当时,推销员到酒楼旅店直接推销的不多。但直销方式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来直销的价格是按厂价,比客户到市场去买来得便宜;二来送货上门,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酒楼旅店是进购铁桶的大客户。

经过以上分析之后,李嘉诚便决定集中精力向酒楼旅店推销。结果,他这一招一出手,便大获成功。

李嘉诚曾经联系了一家旅店,一次就推销出100多只铁桶,这在当时,可谓十分惊人的业绩。

但是酒楼旅店毕竟也不多,铁桶又经久耐用,成交一次,要间隔很长时间才有再做一笔生意的机会。为扩大业务,李嘉诚又对家庭散户进行了一番细致的研究。他发现,当时高级住宅区的住户大多使用铝桶,而很少有人买铁桶。

于是,他就把目标瞄准中下层居民区。

但问题在于,家庭散户对铁桶的需要量太少,一户家庭,通常也只使用一两只铁桶,其购量远非酒楼旅店可比。

然而,李嘉诚认为,家庭散户又有一个酒楼旅店不能比拟的优势,那就是积少成多的庞大数量。如何占领这一分散而又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李嘉诚一时一筹莫展。

一天,李嘉诚又在居民区附近徘徊,思考对策。他偶然看见几个老太太正围坐在居民区的庭院中择菜聊天,顿觉茅塞顿开,随即心生一计。

于是,李嘉诚专找老太太卖桶。

为什么呢?李嘉诚认为,在老太太中,只要卖掉了一只铁桶,就等于卖掉了一批。因为老太太都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她们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义务推销员。

李嘉诚这一招果然产生了奇效,销售业绩突飞猛进。李嘉诚开辟了酒楼旅馆的直销路线后,其他推销员也跟风而上。渐渐地,酒楼旅店的推销业务又不好做了。

虽然如此,李嘉诚的销售业绩仍远远超过他的同事们。有一件事,足以显示李嘉诚与众不同的商业素质。

有一家刚落成的旅馆正准备开张,大家都知道,这是推销铁桶的大好时机。

李嘉诚的几个同事兴冲冲地去找旅馆老板洽谈,不料全都碰了一鼻子灰,无功而返。原来,旅馆老板早已看好了另一家五金厂的铁桶。

李嘉诚主动前去推销铁桶,也被老板毫不客气地拒绝了。问题何在呢?

李嘉诚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离开酒楼不远,他又转身重新回到酒楼。再次见到老板后,不等对方开口,李嘉诚就抢先说:

“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的。我只是想向您请教,在我进贵店推销时,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行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请您指点迷津。我是个新手,又是晚辈,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经是成功人士了。我恳求您的指点,好让我改进。”

李嘉诚这种虚心坦诚的态度令老板大为感动。他随之一改拒人千里的冷冰冰态度,向李嘉诚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

谦逊好学、博采众长的态度和风格,使他在同行中得到了许多教益。

老板也喜欢上了这位谦虚诚实的少年,当即决定购买李嘉诚的铁桶。

李嘉诚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得到了成功人士的指导,又做成了生意。

古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格言。这是什么道理呢?好比一个杯子,如果装满了水,别人就不会再往里面添水了,担心溢出来。做人也是这样,如果你表现得很自满,别人就不会再给你什么了。如果虚心,空出地方来,别人才会乐于为你添加点什么。

后来,李嘉诚的这一招屡试不爽。

渐渐地,李嘉诚推销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李嘉诚认为,对于有可能争取的顾客,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相反,对那些根本没有可能做成生意的客户,则应当机立断,决不磨蹭。

李嘉诚说,如果进入办公室后,你被客户请到办公桌的对面椅子上,与客户面对面的谈话,这就意味着,客户有诚意与你对话,但这仅是纯商务式的谈话,你的谈话必须措辞谨慎、简洁而实在,切忌夸夸其谈,以免引人厌烦。

如果你被请到办公室的沙发落座,则表示该客户有兴致与你长谈。

如果你根本没有被请坐下,那么,你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如果客户请你喝茶,就表示他对你欢迎并产生了兴趣。但切记,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你,他希望谈话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杯茶的功夫。

如果在谈话过程中有电话打来,他安排秘书或别人代接,就说明客户对你推销的产品感兴趣并可能产生购买的意向。相反,客户对每个电话都接,并且对进来请示汇报工作的下属没完没了地下指示或作决定,那就是说,他希望你尽快离开。

作为一个推销员,就要通过这样一些细节,揣摩客户的态度,然后综合分析推销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毫无希望,你最好立即告辞。这样可以争取时间。因为“东方不亮西方亮”,在你无端耗掉的这段时间里,在别处也许你早就做成了另一桩生意。因为时间就是金钱!

戴尔?卡耐基说过:“您想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经商的素质,最好去当一当推销员。”

经过这段推销生涯的磨练,李嘉诚对自己的商业素质有了足够的信心。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生最好的经商锻炼,是做推销员,这是我今天用10亿元也买不来的。”

随时应变,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环境的压力可以制约一个人的发展。有些人存在这样一个弱点:很难适应环境。总被环境所困,所以很难打开成功的局面。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缺乏顺应环境、改变自己的能力。李嘉诚认为。英雄与时势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问题。要想变革环境。首先必须适应环境。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才谈得上改变环境。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意思。李嘉诚面对环境压力。采取的应对手段是——随时应变。

李嘉诚从内地来到香港这个陌生之地,来到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商业社会,感觉一切都变了。这里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惟一标准,这与内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天壤之别;这里“商场如战场”,即使有万贯家财,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个满脑子诗书礼教的14岁的少年,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活一家人,并创立一番事业,其难度可想而知。

回首往事,李嘉诚曾这样描绘他这时的心态:

“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那么怎么办呢?

李嘉诚用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越就是从头开始,努力适应新环境,学做香港人。

李云经虽与香港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但在环境的逼迫下,他也不得不努力使自己与环境融合。他面对现实,对儿子的教育大有改观,他不再死抱着古圣先贤的风范训子,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

这首先得完成两个步骤,即:一要学会广州话,二要攻克英语关。因为在香港,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于闽南方言,彼此相差很远。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另外,香港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其官方语言是英语,也是香港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尤其在上流社会,英语更是通用语言。